界头庙镇

界头庙镇

中文名 界头庙镇
车牌代码 陕J
所属地区 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
政府驻地 界头庙村
邮政区码 715705
面积 271.32km²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相传战国时荆轲刺秦王不成反被处死,燕人为了收回遗骸,去咸阳盗尸,不慎被秦兵发觉,匆忙中只抢得荆轲首级,仓皇而逃,经此地见高山突兀,可作标记,便把荆轲的头寄藏在这里。此后,燕人在藏头的地方立庙作祭,从此有了“寄头庙”之地名。后因“寄”、“界”谐音,后人传为“界头庙”。因镇人民政府驻地界头庙村得名。

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忠勇乡。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设二区界头庙,辖9乡。

1955年,合并为6乡。

1956年,改设成5乡,孙堡乡划归澄城县。

1958年9月,成立红旗公社;同年11月,划归洛川县。

1961年9月,又划归黄龙县,改称界头庙公社。

1984年,改设界头庙乡。

2011年,撤销范家卓子乡、界头庙乡,合并设立界头庙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界头庙镇辖刘家塬、三河、界头庙、神地、小峪、景家塬、西石林,界子河、马连坪、白家塬、红罗圈、石家庄、范家卓子、榆前河、相里、碾子塬、红罗义、高梁、曹家山19个行政村;下设7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界头庙镇下辖11个行政村[1]。人民政府驻界头庙村。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610631106200 121 界头庙村
610631106203 220 红罗圈村
610631106205 220 刘家塬村
610631106206 220 景家塬村
610631106207 220 界子河村
610631106208 220 神地村
610631106211 220 小峪村
610631106212 121 范家卓子村
610631106213 220 相里村
610631106215 220 高梁村
610631106216 220 碾子塬村

地理环境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610631106200 121 界头庙村
610631106203 220 红罗圈村
610631106205 220 刘家塬村
610631106206 220 景家塬村
610631106207 220 界子河村
610631106208 220 神地村
610631106211 220 小峪村
610631106212 121 范家卓子村
610631106213 220 相里村
610631106215 220 高梁村
610631106216 220 碾子塬村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界头庙镇地处黄龙县西南部,东与石堡镇相交,南与澄城县冯原镇相邻,西与洛川县石头镇相接,北与石堡镇相邻。素有黄龙“南大门”之称。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5.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7千米,总面积271.32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

界头庙镇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边缘地带,属丘陵和支离破碎的台塬地形。境内北部坡陡,山顶浑圆;东南平缓;西部黄土梁塬;中部突起,重峦叠嶂。最高点海拔1508.8米,最低点海拔800.0米。

水系水文

界头庙镇气候属大陆高寒山区和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其特点是北部多风、干旱、夏日多雹灾及暴雨,无霜期较短。多年平均气温1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5℃,极端最低气温-18.3℃(1980年2月5日);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极端最高气温38℃(1966年6月21日)。无霜期年平均180天。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5—10月,9月最多,西北部降水多于东南部。南部温暖,与渭北台塬相似,无霜期较长,适于农林牧业发展,多年平均气温20℃,1月平均气温-5℃,7月平均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9月最多。

自然资源

界头庙镇境内主要河流有长宁河、梅家河、榆前河、黑水滩河,属漯河流域。河流总长度42千米,河网密度22千米/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0.05亿立方米。最大河流为长宁河,范家卓子后河为其东源,榆前河为其西源,长8.3千米,流域面积98.13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黑水滩河、梅家河。第二河流为榆前河,从四神庙至红罗义柏树峁流经境内榆前河、碾子塬、红罗义,长24千米,流域面积28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霍家沟、老呱咀、菩萨沟、小北沟、贝塔沟、小崾岘门前沟等。

人口

界头庙镇境内森林覆盖率84%以上,有以油松、紫丁香、山杨、侧柏为优势的乔木60余种,各类灌木50多种;有生长在林下、林缘的草本植物206种,可供药用的植物达275余种,林中有鸟类50多种,兽类20多种。

经济

截至2011年末,界头庙镇辖区总人口796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4人,城镇化率10.6%。另有流动人口344人。总人口中,男性4079人,占51.2%;女性3881人,占48.8%;14岁以下1408人,占17.7%;15—64岁5744人,占72.2%;65岁以上808人,占10.1%。2011年,界头庙镇人口出生率11‰,人口死亡率13‰,人口自然增长率-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9人。

截至2018年,界头庙镇户籍人口7516人。

综述

第一产业

2011年,界头庙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951元,比上年增长23%。

第二产业

2011年,界头庙镇农业总产值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农业耕地面积4.0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2000亩,林地面积309.7万亩。

界头庙镇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界头庙镇粮食生产19870吨,其中玉米16870吨,小麦1000吨,谷物500吨,大豆500吨,马铃薯1000吨。

界头庙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核桃、苹果、药材、油料作物、蔬菜等。2011年,界头庙镇核桃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1200吨,产值2800万元。苹果种植面积22591亩,产量17700万吨;药材种植634亩,产量531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498亩,产量145吨,其中油菜1410亩,产量137吨;向日葵75亩,产量7吨。蔬菜种植面积2577亩,产量3591吨,主要品种有白菜、西红柿、辣椒、萝卜、茄子、黄瓜,其中白菜657吨;西红柿210吨,辣椒342吨,萝卜488吨,黄瓜632吨。

界头庙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为主。2011年,界头庙镇猪出栏5009头,存栏5300头;牛出栏870头,存栏1519头;羊出栏700只,存栏1120只。

截至2011年末,界头庙镇有大型农业机械162台(辆)、小型农机普及率98%。

第三产业

2018年,界头庙镇有工业企业2个;其中,规上企业2个。

交通运输

2011年,界头庙镇有农村集贸市场2个,商业从业人员106人。2011年,界头庙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560万元,比上年增长12.2%。

截至2011年末,界头庙镇境内有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联社2家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899.08万元,比上年增长13.7%,比年初增加372.8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611.35万元,比上年减少2.2%,比年初下降35万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24.87万元,比上年增长31.8%,比年初增加634.18万元。

2018年,界头庙镇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1个。

社会事业

界头庙镇境内有省道1条,县级公路1条(界头庙村一范家卓子村),乡村道路11条,道路总长度119.1千米。除1个村是砂石路外,全部实现“村村通”柏油路。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界头庙镇有文化事业单位1个,文化广场2个;年放映数字电影170场;村文化室15个;农家书屋11个,藏书3.5万余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秧歌、花馍等。

截至2011年末,界头庙镇有线电视网络光缆线路182.5千米,电缆线路133.5千米,有线电视用户1091户,有线电视覆盖率40.7%。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88%,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85%。

科技事业

截至2011年末,界头庙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82人,专任教师6人;小学2所,初中1所,在校生459人,专任教师7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界头庙镇有各类科技人才5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83人,经营管理人才16人,技能人才34人,农村实用人才373人。

历史文化

截至2011年末,界头庙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个,其中卫生院2个,村级卫生室10个,病床8张。专业卫生人员17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执业(助理)医师1.7人。2011年,界头庙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0.42万人次,住院手术132台次,出院病人132人次。病床使用率为75%。

2011年,界头庙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0%,卫生厕所普及率20%,自来水入户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6579人,参合率93%。

荣誉称号

战国魏长城黄龙段

战国魏长城黄龙段,位于陕西省黄龙县界头庙镇范家卓子社区石曲村,由澄城县与黄龙县交界处的范家卓子社区驮原村西北入境,经张家沟、红罗驿、柏树峁、翟尚、高家碱、石曲、前河等村,复入澄城县赵庄镇关则口村,全长6100米,呈东西走向。

黄龙境内的长城主要由墙体、山险、河险、单体建筑等组成,现存墙体高1至5米,宽2至6米,圆夯,夯层厚5至14厘米,夯窝直径5厘米。现存墙体12段,长3011米,山险580米,河险733米,消失1776米,有烽火台2座。[2]

2019年10月7日,战国魏长城黄龙段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长城遗址。[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