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青乡地处淮北大平原,位于北纬32°16′—32°48′,东经114°11′—114°53′,距正阳县西南18公里处,南临淮河,与信阳毗邻,北望汝河,与确山相接。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比降1:500—1:1000,海拔78.5米。兰青乡兰青街、36575人(2017年),全乡党员710人,乡政府所在地在兰青乡兰青街,乡政府干部职工78人。
2008年全乡GDP3.67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85亿元,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6879元、人均纯收入3750元。
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14.57平方千米(2017年)。全乡土地肥沃,土壤营养含量丰富,其酸碱度接近于中性,P H值在6.8—6.9之间。全年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878毫米—985毫米。气候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9℃,均10℃以上,积温4793.6℃,持续252天,年平均日照射2171.7小时,无霜期256.7天。主要盛产小麦、花生、水稻、玉米等作物。辖区内有皇姑堆遗址、台子堆遗址等旅游文化资源。
1、农业经济
小麦年播种面积8万亩,全部推广优质化;花生年播种面积达7.5万亩,全部为优质品种。此外,大麦、玉米、水稻也全部行了良种化。2002年全乡生产总值2.3亿元,人均收入1720元。
2、畜禽养殖
依托省种猪场的技术和种猪,生猪品种改良率100%,年存出栏15万头。重点发展以波尔山羊、南疆黄羊等优质良种,全乡纯种波尔山羊已发展近20只,山羊存出栏4万余只。
3、林业生产
2002年全乡植树近200万株,退耕还林9000多亩,成片造林8000亩。
4、土地整理
通过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对全乡居民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结合小康村居民点建设,积极实施以沼气为核心的生态农业示范工程,走"林—草—牧—沼"综合开发之路。全乡已建沼气池600个。
2006年,辖16个村委会:兰青村、江店村、郭楼村、刘胡村、大余村、杨楼村、后王庄村、吴庄村、智庄村、胡塘村、前张村、丁毛楼村、胡冲村、李洼村、潘庄村、周孟村。五三农场2006年,管理3个村委会:场部、东片村、西片村。
正阳在夏朝时为慎国,西周时南部属江国(都城在今大林乡涂店),北部属沈国(都城在今平舆境内),战国时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颍川郡(郡治在禹县),西汉(公元前118年)设慎阳县,为正阳设县之始,距今2116年。南朝时改名真阳县。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为避讳雍正皇帝名胤祯(音印真),因“胤祯”的“祯”与“真阳”的“真”同音,改“真”为“正”,真阳从此改名正阳。
正阳县汉代石阙位于正阳县城的东关外,公路北侧,当地群众称谓“望像台”。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正阳县志记载:“望像台在城东关外东岳庙前,有石壁厚二尺,东西长六尺。东首石块八层高七尺许,西首石块十一层高一丈许,顶上有石板雕刻如瓦屋式,檐角四出,两首侧面斩齐,如门户之一边,似是古代石阙之左部…”正阳县文化部门鉴于此“台”建筑形式古老,同时在群众中又有许多古代的传说故事,就把它列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1961年5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全省文物调查登记中,对此“望像台”进行了调查研究。才知道它是一座汉代石阙。
石阙距公路约15米左右,阙之北是东岳庙的废墟。据县志记载元代至元四年,邑人陈福成等人,曾在阙北废墟上修建东岳庙;乾隆三十五年,邑人李成仁等又重修东岳庙。现仅存废墟,其上瓦砾遍地,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属于汉代的遗物。可证在建东岳庙之前,原即有建筑物。石阙仅存东阙,西阙已经损毁,调查中为寻找西阙的遗迹,曾在附近进行了详细的钻探,钻探结果没有发现什么迹象。不过我们听到群众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望像台裂了大缝,中间可以过人,有一年瘟疫流行,死人很多,有人拿妖捉怪,忽一夜裂缝复合,长到了一块”。很可能西阙是因迷信鬼神,拿妖捉怪的情况下被拆除的。
石阙是用青石条堆筑而成,有子阙,阙身总高4.75米,母阙与子阙通宽2.10米,阙厚0.75米,全身略向北倾斜。阙基三层筑成阶梯形,底长3.7米,宽2.25米,中层长3.25米,宽1.75米。上层长2.6米,宽1.2米;基高0.67米。母阙阙身筑石十一层,身高3.75米,子阙阙身筑石八层,身高2.6米,阙顶单檐四注,母阙檐长2.25米,宽1.75米,高0.37米,子阙檐长1.12米,宽1.75米,高0.37米,其上皆雕瓦陇屋脊。由于石质比较粗劣,加之年久风雨侵蚀,阙身表面风化比较严重,大部分纹饰已模糊不清,只有部分还可以看出一点形迹,如在阙身的南面和东面的人物、牛、龙、铺首、斜线和环形花纹。这些图案花纹和在河南常见的东汉时期小砖侧面的几何图案以及南阳画像石上的图象基本相同,惜未发现铭刻。这处阙的建筑形式、筑法、大小皆与今保存在登封的嵩山三阙极为接近,因此,很可能也是东汉时期所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