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jù)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译文
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护理调养。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通假字】:上:皇帝,此指唐太宗李世民。将护:护理 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傥(tǎng):同“倘”,倘若 。遽(jù):迅速。四夷:指唐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希:通“稀”,罕见。谏:劝阻。诤:争辩。
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傥”通“倘”意思是:“倘若”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
“希”通“稀”意思是:“罕见”。
——《居安思危》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译文】:
我听说如果想要树木长得高大,就必须稳固它的树根;想让河流流的长远,就必须疏通它的源泉;想让国家能够安定,(主上)就必须积累得德和义;陛下您现在拥有中原这么大的国土,责任重大,需要在安逸的时候想到危险,勤俭节约,不能奢侈,这样的话就可以使江河长流,汉室长久中兴。
其他出处:
1,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2,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隋元会大飨歌·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3,宋·徐铉《颂德赋》:“疆事渐宁而备不可去,居安思危睹灾惧。”
4,梁·沈约《宋书·文五王传》:“今虽先天不违,动干休庆,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思虑,不可不惧。”
5,明·无名氏《白兔记·寇反》:“古人有言:‘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6,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7,《明史·郑本公传》:“陛下居安思危,当远群小,节燕游,以防一朝之患。”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 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隋元会大飨歌·皇复》)
【近义词】 常备不懈、安不忘危、防患未然、安不忘忧、处安思危、居安虑危、未雨绸缪
【反义词】 高枕无忧、及时行乐、刀枪入库、麻痹大意
【使用程度】 常用成语【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正音】 居,不能读作“jù”。
【成语辨形】 居,不能写作“据”。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祸害的情况。人们用居安思危这个词用来比喻要提高警惕,以防祸患。与“有备无患”近义。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 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将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现谨以此话规劝主公!”魏绛这番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英语 Be prepared
韩语 준비
日语 准备してください
俄语 Будьте готовы
法语 Soyez prêt
德语 Seien Sie vorbereitet
菲律宾语Humanda
作者:魏继昆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7314
本书系统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形成的过程、内容、特征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奋勇开拓的理念和意志。全书分为三篇:上篇为宏观描述,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演进的历史轨迹作了宏观勾勒;中篇为微观透视,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的个案作了具体探讨;下篇为比较分析,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的异同作了分析对照,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发展的特点和优点。本书是魏继昆教授多年辛勤探索而成的专著。石仲泉等著名学者认为:这是一部严肃认真、颇具开拓性的学术力作。
序
绪论 一、何谓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 二、研究缘起及其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 四、本书的架构及其要义 上篇 宏观描述: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之历史轨迹 第一章 生成与发展: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忧患意识的历史演进(1921—1976) 一、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之生成 二、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之发展 第二章 继承与超越: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忧患意识的历史演进(1976—1992) 一、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之继承 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之超越 第三章 推进与升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忧患意识的历史演进(1992—2002) 一、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之继续推进 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之新的升华 中篇 微观透视: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之个案探究 第四章毛泽东的忧患意识 一、未雨绸缪:从中共七大文献看毛泽东的忧患意识 二、国弱之忧: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看毛泽东的忧患意识 三、忧患错位: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看毛泽东晚年的忧患意识 第五章邓小平的忧患意识 一、邓小平忧患意识主题的转换 二、邓小平的忧国意识 三、邓小平的忧民意识 四、邓小平的忧党意识 第六章江泽民的忧患意识 一、江泽民忧患意识之成因 二、江泽民的忧国意识 三、江泽民的忧民意识 四、江泽民的忧党意识 第七章 其他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 一、朱德的忧国意识 二、周恩来的忧民意识 三、刘少奇的忧党意识 四、陈云的忧农意识 下篇 比较分析: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之异同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之比较 一、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之同 二、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之异 三、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异同之因 结语 树立居安思危理念提高消忧弭患能力 附录 防微杜渐: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之忧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珍贵资料和画面,
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并通过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理论思考。
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深刻历史教训。
1、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
2、苏共的基本理论及指导方针
3、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
4、苏共的党风
5、苏共的特权阶层
6、苏共的组织路线
7、苏共的领导集团
8、苏共对西方世界西化、分化路线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