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①·龙潭口②
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③。天疑裂。断碑题字,苔痕横啮④。
风声雷动鸣金铁⑤。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⑥。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①忆秦娥:词牌名。又名《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等。此调有多种不同体格,都是双调。本首为其中一体,上下阕各五句,四十六字。上下阕第一、第二、第三、第五押仄声韵,第三句叠用第二句末三字。
②龙潭口:龙潭山口,地处清代吉林府伊通州西南,即今吉林省吉林市东郊龙潭山。此处的“龙潭印月”之景是当地名胜古迹。
③“悬崖”句:此句的意思是龙潭口附近群山环绕,举头望去,只露出一线天,仿佛天幕开裂了似的。
④古苔横啮(niè):意思是断了的石碑上长满了苔藓,那苔藓看上去好像是在啃食残存的碑文。
⑤“风声”句:此句的意思是龙潭口附近风雷大作,声音好似风雷金钲戈矛撞。
⑥蛟龙窟(kū):蛟龙的洞府。
层层的山峦重叠掩映,从悬崖下往上看,天空只露一线,好像要断裂开来一样。断裂的石碑上长满了苍苔,那陈年苍苔好像啃咬着碑文。
风声如同雷鸣一样大作,发出了如同金钲戈矛撞击的声音,那阴森森的潭底应该是蛟龙的洞府吧。旧时的明月仍在,照耀过多少时代的兴亡与终结。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纳兰扈从康熙帝东巡,路过此地。词人随康熙帝望祭长白山,网鱼松花江。这首词应为那时所作。
上片描绘了黑龙潭的景色,十分到位。“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似乎闭上眼睛就可以看到那割裂一线的天空,两边悬崖峭立,断碑上生满了苔藓和模糊不清的碑文。秀丽的景色间不经意地流露出了一丝苍凉。两边峭立着的悬崖遮挡了整个天空,只留下如同裂开的一条线,在此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景物描写推到了极致。“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断碑”、“古苔”,面对此情此景,纳兰顿生悲凄,而就像金戈铁矛撞击声一样的风声更令纳兰将这种悲凄推至一个制高点。
下片由眼前之景生出兴亡之叹。“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纳兰的词中极少有这样的句子,不但令人体会到了龙潭口的险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心中的苍凉。然而纳兰终究是一位敏感的词人,最后他无奈地发出了感慨:“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明月仍然是那轮明月,可世上有不少事是不断地兴亡交替。此句令人心中顿生物是人非的感觉。黑龙潭的山色浸染了纳兰尚未尘封的心灵,更激发了他胸中那点自由浪漫的天性。遥想古人,可以仗剑走天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风景,容若忍不住也跃跃欲试。
全词苍凉慷慨,寄思遥深,是词人的兴亡之叹和惆怅之情的和鸣,深致绵缈,感人之至。
现代学者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此作雄峻冷峭,与容若平素之作风迥异。”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