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菊

对菊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品出处 《红楼梦》
相关人物 史湘云
作品别名 《红楼梦》菊花诗之一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名称】《对菊》   【年代】清代   【作者】 曹雪芹   【体裁】 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 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 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 惜寸阴。[1]

作品注释

  ⑴科头:不戴帽子叫科头。这里借用来说不拘礼法的样子,与下联“傲世”关合,取意于 唐代诗人王维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 科头箕踞(抱膝而坐)长松下, 白眼看他世上人。”   ⑵傲世:菊不畏风霜,冒寒开放,有“傲霜枝”之称。   ⑶知音:知己朋友。典出 钟子期听伯牙 弹琴能知其心意的故事。见 《列子·汤问》。[1]

作品简析

  此诗为清代伟大 文学家 曹雪芹创作的 长篇小说 《红楼梦》中的人物诗, 史湘云( 枕霞旧友)作,是 海棠诗社 菊花诗中的一首。此诗的魅力,主要来自抒情主人公的浪漫气质。特别是 颔联中的“科头坐”、“抱膝吟”,活脱脱地勾画出诗人对菊时活泼动人的神情、身影。可以说, 大观园里,也只有史湘云才做得出这样的诗。[2]

作者简介

  曹雪芹   (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 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 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 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左右迁居北京西郊 黄叶村(现为 曹雪芹纪念馆),“ 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凉。最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 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诗人 李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代表了 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