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果菊

翅果菊

中文名 翅果菊
被子植物门
植物界
桔梗目
菊科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亚族 莴苣亚族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数须根。茎直立,单生,高0.4-2米,基部直径3-10毫米,上部圆锥状或总状圆锥状分枝,全部茎枝无毛。全部茎叶线形,中部茎叶长达21厘米或过之,宽0.5-1厘米,边缘大部全缘或仅基部或中部以下两侧边缘有小尖头或稀疏细锯齿或尖齿,或全部茎叶线状长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状长椭圆形,中下部茎叶长13-22厘米,宽1.5-3厘米,边缘有稀疏的尖齿或几全缘或全部茎叶椭圆形,中下部茎叶长15-20厘米,宽6-8厘米,边缘有三角形锯齿或偏斜卵状大齿;全部茎叶顶端长渐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渐狭,无柄,两面无毛。

头状花序果期卵球形,多数沿茎枝顶端排成圆锥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总苞长1.5厘米,宽9毫米,总苞片4层,外层卵形或长卵形,长3-3.5毫米,宽1.5-2毫米,顶端急尖或钝,中内层长披针或线状披针形,长1厘米或过之,宽1-2毫米,顶端钝或圆形,全部苞片边缘染紫红色。舌状小花25枚,黄色。瘦果椭圆形,长3-5毫米,宽1.5-2毫米,黑色,压扁,边缘有宽翅,顶端急尖或渐尖成0.5-1.5毫米细或稍粗的喙,每面有1条细纵脉纹。冠毛2层,白色,几单毛状,长8毫米。花果期4-11月。[1]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谷、山坡林缘及林下、灌丛中或水沟边、山坡草地或田间。[1]适应性强,土壤要求不严,但在肥沃、排灌良好的土壤生长良好。喜温暖湿润气候,种子在20-25℃萌芽迅速,苗期生长缓慢,当气温达到15℃以上时生长速度加快,25-35℃生长速度最快;根系入土深,耐旱,但久旱生长缓慢。耐寒,幼苗能耐-2℃的低温,成株能耐-5℃的低温;耐热性好,在中国盈江(南亚热带气候)春播时能正常越夏。

分布范围

分布于俄罗斯(东西伯利及远东地区)、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西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北京、吉林(安图)、河北、陕西(略阳)、山东(烟台)、江苏(无锡)、安徽(全椒、舒城)、浙江(杭州、昌化)、江西(遂川)、湖北(合丰)、湖南(保靖、新宁、武岗、宜章)、广东(乐昌)、海南(保亭、澄迈)、四川(广汉、绵阳、万源)、贵州(习水、遵义、江口、兴义、贵阳)、云南(金屏、西畴)、西藏(墨脱)。[1]

繁殖方法

翅果菊种子细小,直播种子用量较大,普遍采用育苗移栽,用种量1.5-3千克/公顷。苗床整地精细,施农家肥5-10千克/平方米,并与土充分混匀。将种子用温水催芽,即用30℃温水浸泡20分钟左右,用纱布包裹,放置温暖潮湿地方2-3天,在种子吐芽后拌上细土,均匀撒播于苗床内。用耙轻轻翻动使种籽与土接触,覆盖上作物秸秆,并浇足水。

栽培技术

移栽

最好选用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的地块种植以获得高产。在出苗后30天或苗长到4-5片叶时开始移栽。移栽前施足底肥,要求施用农家肥22.5-30吨/公顷;移栽行距30厘米左右,株距20厘米左右,每穴一苗,移苗前剪掉过长的根系,移苗后浇足定根水。

管理

苗期视墒情适时灌溉,及时补苗,中耕除杂。苗高50厘米左右或长出15片叶以上时,开始刈割或剥叶利用。刈割利用的第1刈需留茬3厘米左右,以后刈割留茬高度宜在5厘米以上,以利再生。各次刈割间隔以20-30天为宜,最后一次齐地刈割。每次刈割后,追施复合肥150-225千克/公顷或施农家肥以提高饲草产量。摘叶利用时,每次摘叶后至少要留8片叶,最后一次则将叶和菜心割掉。为了提高全年饲草供应的均衡性,宜采取分期播种。

收种

收获种子宜在2月份或8月份以后停止刈割或摘叶利用,使其充分生长和抽苔开花结籽。滇西翅果菊的开花结实性好,但由于花期较长,种子成熟不一致,存在种子成熟即落,需分期收种。

主要价值

翅果菊根或全草可入药,嫩茎叶可作蔬菜,也可作为家畜禽和鱼的优良饲料及饵料。同期刈割条件下的翅果菊水分含量高于蒙早苦卖菜20.2%,其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比同期生长的蒙早苦卖菜分别高14.1%和12.7%,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分别比蒙早苦卖菜低42.8%、29.3%和26.8%,而翅果菊和蒙早苦卖菜的茎叶比分别是1:3.72和1:2.2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