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丝是对丝线进行加捻,提高丝线的强力和耐磨性,减少丝线的起毛或断头;增加织物的弹性,使织物表面具有约效应及抗折能力,并使织物表面光泽柔和。
一、捻丝工具的发展
我国在夏代以前使用的加捻工具为纺坠,它由一根横木、一个圆形纺轮和一根拈杆组成,其加捻原理是利用纺轮本身的自重和连续旋转而达到目的。商代出现了强捻丝,推测可能是利用了纺车一类的加捻设备。纺车经历了手摇单锭到手摇复锭(2一3锭),再发展到脚踏复锭。宋以后,出现了适用于较大规模手工业的多锭大纺车。但这种车上无牵伸机构,故只能用于合股、加捻和卷绕。直到清代,民间出现了张力自控式多锭纺车,捻车上才有了牵伸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纺丝车。
二、捻丝工具与工艺
(一)纺坠
纺坠是我国夏代以前惟一使用过的纺丝及加捻工具。
(二)手摇纺车
手摇纺车的主要机构:锭子、绳子和手柄。常见的手摇纺车是锭子在左,绳子和手柄在右,中间用绳弦传动。
(三)脚踏纺车的主要机构
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把脚的往复运动转变成圆周运动,这种传动机构采用连杆和曲柄.
(四)打线车的主要机构
(五)大纺车
约在南宋时期,开始出现水转大纺车,它起初用于麻纺,元明以后,逐步发展形成丝棉纤维捻线车。由于它比其他纺车锭子多,车体大,被称为“大纺车”。其结构简单,便千制造,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便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