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

楚歌

中文名 楚歌
分类 歌谣
目录导航

歌谣简介

放眼两汉,楚歌不歇。刘邦除了《大风歌》还有《鸿鹄歌》;汉武帝创作《秋风辞》外还作了《瓠子之歌》;汉昭帝吟出《黄鹄歌》;唐山夫人留下《房中祠乐》;李陵写下《别歌》……

就楚歌的文字内容来看,其特点是多用楚声“兮”字,在句式上横仿楚辞,以七言、四言为主。它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在汉代文学史上作用巨大。这一显著的楚声特点屈原曾经使用,是荆楚方言,楚国生于湖北,春秋主要两湖,战国扩至当时半壁江山,楚声延续了荆楚方言特点,多带兮字。

刘邦作《鸿鹄歌》时,对戚夫人言:“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可见楚歌常有楚舞相伴。由此可见,楚歌的流传,不仅推动了汉代音乐、文学的发展,而且对舞蹈的发展也是一个促进。[2]

发展历史

楚歌在形式上有别于《诗经》的四言体,而多在隔句末尾缀以“思”或“兮”字,很有规律,在形式上显示出一定特色。后为屈原所吸收,发展成为参差错落的骚体诗。先秦时期的楚歌,散见于《诗经》的“周南”、“召南”及部分古籍中。至秦汉时期,楚声短歌进入宫廷,登上庙堂,颇受封建帝王的喜爱。如项羽有《垓下歌》、汉高祖刘邦有《为戚夫人歌》、《大风歌》,汉武帝刘彻有《秋风辞》、《瓠子歌》等。其中以刘邦的《大风歌》最出名,文帝、景帝年代曾奉作宗庙颂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