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

房县

人口 户籍人口为47.42万人(2019年)
中文名 房县
外文名 FangCounty
地理位置 十堰市南部
邮政编码 442100
地理坐标 东经110°02′~111°15′、北纬31°34′~32°31′
行政区类别
国家/地区 中国湖北省十堰市
政府驻地 城关镇
县委书记 纪道清
汽车站 房县客运站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房县房县(3)西周以前,房县为彭部落方国。《房县志》卷六载“......(尧)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是为房子国。”(房国是有记录历史以来最早的部落方国)

房县古为梁州城,西周以前为彭、房等部落方国。

春秋为防渚(属麇(jūn),春秋时国名,为楚所灭,在今湖北省郧县西)、庸(古国名,都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东南,春秋时为楚国所灭)二国之地。战国为房陵,属楚。

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房县之名由此而来)

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改属荆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合房陵、上庸两郡为新城郡,房陵为新城郡治。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改属梁州。

南北朝时迭有变更。北周改房陵县为光迁县,为光迁郡治。

隋大业二年(606年)为房陵郡。

唐贞观十年(636年)改光迁县为房陵县,为房州治,隶山南东道。

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为保康军,隶京西南路。

元为房州治,隶湖广中书省襄阳路。至正二年(1342年)省房陵县入房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始称房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郧阳抚治,房县改属郧阳府辖。

民国初年属襄阳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2]

房县是革命老苏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夏,贺龙,邓中夏、柳直旬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主力转战房县,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成立了房县苏维埃政府。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王树声、罗厚福率中原新四军五突围部队转战房县,在房县中坝成立了鄂西北军区,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县人民政府,开创了以房县武当山地区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元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四纵十二旅和陕南军区部队,发动房竹战役,解放房县,成立了房县人民民主政府,属陕西省两郧专区。

1950年4月,陕西省两郧专区划归湖北管辖,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房县隶之。

1953年,郧阳行政专员公署撤销,划归襄阳行政专员公署管辖。房县隶之。

1965年,襄郧分离,复设郧阳专署,房县仍隶属郧阳地区。

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房县南部大部分地区划入新成立的神农架林区,成为现今神农架的主要部分。

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郧阳地区行政公署与湖北省十堰市地市合并,实行以市带县体制。房县隶属十堰市所辖。[13]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房县风光房县风光(27)1996年,房县总面积5110平方千米,人口50.3万人。辖7个镇、17个乡:城关镇、军店镇、化龙堰镇、青峰镇、大木厂镇、土城镇、门古寺镇、红塔乡、桥上乡、安阳坪乡、回龙乡、中坝乡、上龛乡、九道乡、秦口乡、窑淮乡、姚坪乡、板桥铺乡、通省乡、白窝乡、中堰河乡、万峪河乡、沙河乡、榔口乡,境内有1个国营林场。县政府驻城关镇。[13]

2004年底,房县总人口453282人。辖城关、军店、化龙堰、土城、大木厂、青峰、门古寺7个镇,窑淮、榔口、红塔、白窝、桥上、沙河、万峪河、九道、上龛、中坝、姚坪等12个乡,12个居委会、279个村委会。

房县地图房县地图2005年10月9日,湖北省民政厅《关于房县白窝乡更名为白鹤乡的批复》(鄂民政发[2005]67号):经省政府批准,同意房县白窝乡更名为白鹤乡。

2010年初,湖北省政府批准同意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撤销桥上乡设立野人谷镇,撤销白鹤乡设立白鹤镇。

2011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房县分别撤销窑淮乡、红塔乡,设立窑淮镇、红塔镇。

2012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房县撤销榔口乡,设立尹吉甫镇。调整后,房县共辖12镇、7乡、1场。[13]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房县为湘鄂西片区。

2019年,房县辖12镇、8乡、有359个村(居)民委员会。[14][8]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房县下辖12个镇、8个乡。[15]

区划详情

12个镇:城关镇、军店镇、化龙堰镇、土城镇、大木厂镇、青峰镇、门古寺镇、白鹤镇、野人谷镇、红塔镇、窑淮镇、尹吉甫镇。

8个乡:辖姚坪乡、沙河乡、万峪河乡、上龛乡、中坝乡、九道乡、回龙乡、五台乡。[15]

自然环境

位置境越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于东经110°02′—111°15′,北纬31°34′—32°31′之间,东连保康县、谷城县,东北交丹江口市, 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总面积5110平方千米。[14]

地形地貌

房县房县(3)房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境内平坝、丘陵占17.1%,而高山占44.4%,高山区占38.5%。以青峰断裂带为界,北部山地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山脉走向一般是东西、东北或东南向,坡度一般在10°—50°之间,山背开阔,山顶垣状,其间有河谷盆地零星分布,是玉米、水稻、小麦、木耳的主产区;中部以县城周围的马栏河谷为中心,形成一条狭长的断陷盆地,海拔在400—600米,既是本县的粮仓,又是果木林园发展的重要基地;南部为山区,山势巍峨陡峻,大部分在千米以上,是玉米、杂粮及用材林主要产区。全县最高海拔为西南部上龛关家垭,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是大木的姜家坡,海拔180米,境内海拔高低差为2306米。[14]

气候环境

介绍县城风情介绍县城风情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为:冬长夏短,春秋相近,四季分明;垂直差异变化大,具有立体气候;同一海拔高度,阴坡与阳坡气温相差1—2.5℃;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在10℃至15℃之间,极端最低气温-17.6℃(1977年1月30日);极端最高气温40.4℃(1996年7月20日)。无霜期年平均223天,北长南短,北部的大木为240天,南部的西蒿为174天,其余地区大都为210天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914毫米,雨日100—140天之间,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大木镇雨日最少,为106天;桥上乡西蒿雨日最多,为140天。年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之间。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春季“倒春寒”,夏季“卡脖旱”和秋季的阴雨低温天气。[14]

水文

房县境内大小河流共有1261条,总长3455公里,境内有四大水系,即南河、堵河、北河、官山河,总长2612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县的100%。[14]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房县耕地面积47.86万亩(其中水田11.78万亩、旱地36.08万亩),占6.23%;林地622.85万亩,占81.15%;草场牧地56.97万亩,占7.42%;交通用地1.64万亩,占0.21%;城镇建设和工矿用地11.06万亩,占1.44%;水域面积11.51万亩,占1.5%;未利用土地15.04万占1.96%[14]

水力资源

房县有小二型以上水库74座。其中,中型小库两座,小一型水库13座,小二型水库59座,总满水能力6535.5万立方米。

房县水力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1261条,南河、堵河、官山河等四大水系纵横交错,水能蕴藏量35万千瓦,可开发20万千瓦以上。

地热资源

房县温泉房县温泉据《中国温泉纪要》记载,房县温泉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全国名泉之一。房县境内五处热矿泉自然露头于世界著名的“青峰大断裂带”上,来自4000米以下地质断层,富含氡、锶等20余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日流量1.5万吨,常年水温保持在37.7℃,医疗、饮用、沐浴效果均佳,开发利用的仅有大小温泉两处,主要用于饮用,疗养种养殖。

矿泉水资源

房县温泉矿泉水源于房县青峰断裂带,水源丰富,水质晶莹清澈,口味纯正,物理性能良好,房县矿泉水属一种优质天然矿泉水,含有人体所需的锶、锂、铁等10多种微量元素及气体。[14]

矿产资源

房县已探明的金属矿产有:铅、锌、铜、镁、铁、锰钒等7种;非金属矿产有:磷、硅石、石灰石、白云石、重晶石、滑石、石膏、石煤、石材(大理石、花岗石、板石)、矿泉水(地热)以及粘土、砂石等72种。

森林资源

房县林业用地52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8.5%,森林覆盖率67.8%,活立木蓄积量438万立方米。以房县为重点的秦巴生态功能区,是抵御沙尘暴南下东移和酸雨北上西进的生态调节器。

草场资源

房县可利用牧草面积287万亩,居湖北省第一,千亩以上草场共107万亩,理论载畜量130万个羊单位,是湖北省百万只商品羊基地之一。

人口

截至2019年末,全县总户数17.85万户,户籍人口为47.42万人。年平均人口47.52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5.16万人,女性人口22.26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13.5,人口出生率为10.6‰,死亡率为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年末常住人口40.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53万人,乡村人口23.5万人,城镇化率41.3%,比上年提高0.64个百分点。[7]

政府领导

县委书记:纪道清[16]

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高明哲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志权、谢永翔、李相明、丁杰、杨立武、饶正涛

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谢晓鸣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高勇

副县长:冉瑶函[11]

经济

综述

2019年,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9.6亿元,增长7.5%。其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9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2.9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54.68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结构为26.8:27.5:45.7。按常住人口计算,2019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839元,同比增长9.1%。[7]

第一产业

2019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现价总产值560662万元,比上年增长3.66%。其中,农业产值304572万元;林业产值68472万元;牧业产值122147万元;渔业产值47249万元;服务业产值18222万元。

2019年,全县耕地面积44560公顷。农作播种面积55160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1550公顷,油料播种面积918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3030公顷。

2019年,粮食总产量98943吨,其中稻谷39298吨,小麦5866吨,玉米43746吨,大豆1960吨。油料产量24183吨,水果产量9924吨,蔬菜产量228157吨。肉类总产量15845吨,其中猪肉产量13349吨。禽蛋产量9064吨。水产品产量2884吨。

2019年,茶叶种植面积36750亩,产量522吨;烟叶种植面积36300亩,产量4623吨;中药材种植面积103824亩,产量41625吨;核桃产量4273吨;食用菌产量22399吨。[7]

第二产业

2019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全县年末规模工业企业达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7.2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居全市第二位。其中轻工业总产值465483万元,同比增长12.8%;重工业总产值306246万元,同比增长29%。农产品加工产值43.6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居全市第二位。

2019年,全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占GDP比重2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1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居全市第二位,占GDP比重17.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2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居全市第四位。[7]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房县温泉寺房县温泉寺(3)2019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6299万元,同比增长11.9%,居全市第3位,其中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9.2%、24.9%。全年施工项目153个,同比下降6.4%,其中新开工项目97个,同比下降1%。

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86081万元,同比增长102%;第二产业投资363103万元,同比增长15.2%;第三产业投资1127115万元,同比增长19.3%。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5.5:23:71.5。

从行业看,制造业投资355931万元,增长30.6%,占比重22.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343877万元,增长53.8%,占比重21.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60226万元,增长39.3%,占比重22.9%。

2019年全县全年开工建设5000万元以上项目97个,完成投资1316208万元,占全部投资的83.5%。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4个,完成投资1240908万元。

2019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2784万元,同比增长6.5%。商品房销售面积114966平方米,同比下降51.3%;商品房待售面积10622平方米,同比下降53%。

建筑业 房地产

2019年,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6091万元,同比增长11%。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业1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8568万元,同比增长21.5%;竣工总产值 178119万元,同比增长25.5%。资质内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8.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02.4平方米。

2019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2784万元,同比增6.5%。商品房销售面积114966平方米,同比下降51.3%;完成商品房销售额45057万元,同比下降38.6%,其中住宅销售额38563万元,同比下降44.3%。

国内贸易

201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8380万元,同比增长13.5%。分行业看,批发业同比增长29.1%;零售业同比增长26%;住宿业同比增长25.1%;餐饮业同比增长27.1%。从经营规模看,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84910万元,增长22.2%,限下实现零售额653470万元,增长11.1%。

2019年,实际利用外资322万美元,同比增长-62.5%。全县进出口总额达8965万美元,同比增长15.8%。

财政、金融业

2019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03417万元,同比增长7.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3989万元,同比增长12.3%;税收收入53642万元,同比增长14.7%;非税收入20346万元,同比增长6.5%;全县财政支出536486万元,同比增长15.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1259万元,同比增长29%;公共安全支出11622万元,同比增长27%;教育支出67849万元,同比增长44.6%;科学技术支出4016万元,同比增长30.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602万元,同比增长101.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4830万元,增长19.5%;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1685万元,同比增长16%;节能环保支出18018万元,同比下降2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180万元,同比增长19.9%;财政八项支出同比增长22%。

2019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8.91亿元,比年初增加17.5亿元,增长6.2%。其中,住户储蓄存款145亿元,比年初增加23.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0.2亿元,比年初增加1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5.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7.4亿元。[7]

文化

特色文化

房县野人洞房县野人洞房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上古神农氏炎帝尝百草之地,武王伐纣时阐教十二真仙青峰山紫阳洞,有西周诗经的采集者,编著者,被誉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尹吉甫家庙,创世史诗,非物质文化遗产黑暗传有很大可能发源于房,因为《黑暗传》搜集整理者胡崇峻甫他是在神农架和保康地区收集整理的,但是房县也还流传黑暗传里面的内容,房县打待尸里面都有黑暗传当中的内容。再者,神农架、保康两地在古代都是房县的县域。

神农架1970年由房县划出,保康明清时期由房县划出。神农架在房县南部,保康在房县东南。所以黑暗传有很大可能发源于房。唐中宗流放房县带来的宫廷文化,如房县的敬酒文化,吃饭摆菜的方式,说话等等红白喜事更能看出,和十堰地区和襄阳地区有所不同。还有汉代的黄香,在小西关有黄孝子祠遗址,碑文尚在,明代御赐忠孝名邦挂在当时城东门,忠说的是尹吉甫,孝说的是黄香。[1]

流放之地

房县史称“帝王流放之地”。房县系中国古代四大流放地(湖北房县、黑龙江、海南、新疆),且房县是中国中心地带,流放等级最高,从皇帝、皇亲国戚、王侯将相等。秦始皇灭赵国后不杀赵王,将赵王迁流放于房陵。《史记》载:秦始皇仲父、相国吕不韦家族一万户、秦始皇太后幸郎嫪毐家族四千户被流放于房陵。《资治通鉴》载:汉武帝时的济川王刘明、清河王刘年、汉景帝孙刘勃、隋文帝太子杨勇等都被贬房陵。

特产

房县黄酒房县黄酒(3)房县大宗骨干土特产品千余种,代表世界消费潮流的绿色产品50余种,黑木耳、香菇、黄酒、天麻、板栗、核桃、山野菜、绞股蓝等。黑木耳、香菇、黄酒为房县千年历史特产,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是钦点贡品。“云耳”、“燕耳”,在国际贸易中以质优味美、营养丰富,赢得“房耳”盛誉。香菇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大部分销往亚、非、北美等地。黄酒是唐中宗李显贬居房陵而流传后世的“宫廷御酒”。此酒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嫁接糅和,进行特殊配方而成,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具有较高的饮用价值和医用价值。其次是药材资源丰富。房县是神农尝百草之地,也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素有“华中药库”之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400多个中草药标本采集于房县。杜仲、桔梗、金钗、灵芝、猴头、天麻、党参、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等名贵药材享有盛名,“北岸黄莲”属全国佳品。中原种类达628种,资源蕴藏量348万吨。

社会

医疗卫生

2019年,全县卫生健康系统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卫计综合监督执法局等11个县直卫生健康单位,有20个乡镇卫生院、40个门诊、301个村卫生室、6家民营医院、28个个体诊所、1个企事业单位医务室。公立医疗机构有在职职工2930人,卫生技术人员2712人。全县核定编制床位3125张,拥有执业医师数(含助理)978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达到7.99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生(含助理)2.5人。[7]

科学技术

房县房县截至2018年,房县新增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平台5个,其中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个;星创天地2家;创新创业团队1家;房县专利申请量达到233件,其中发明专利元-10月份133件,全面完成全年发明专利任务130件的101%;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37个,占全年任务的617%;完成技术合同交易登记3.59亿元,占全年任务1.2亿元的298%;全年对上争取项目10个,资金到位410万元,占全年任务230万元的178%,完成比例居全县第一位[17]

交通运输

2019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972万元。年末全县公路里程5383公里,路网密度100.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客运周转量14347.2万人公里。完成在建和新建通村公路758.8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提档升级412公里、窄路基路面改造218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492公里。[7]

邮电通信

2019年,全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065万元,同比增长3.56 %,其中,寄递业务收入244万元,同比增幅34.02%,金融业务收入4538万元,同比增幅-0.48%,邮务业务收入1283万元,同比增幅14.58%。电信业务总量4426万元,增长9.2%,联通业务总量2294万元,增长4%,移动业务总量8000万元,增长0.1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6.5万户(其中:移动16万户、联通4.1万户、电信6.4万户),宽带用户7.4万户(移动宽带3万户、电信宽带3.8 万户、联通宽带0.6万户),固定电话1.5万户。

就业

2019年,全县年末社会从业人员26.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0人,增长0.07%。其中第一产业7.69万人;第二产业7.18万人;第三产业12.05万人。[7]

人民生活

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29元,增长9.7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260元,增长9.23%;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109元,增长10.6%。城乡居民收入比2.72。

教育事业

2019年,全县共有小学15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初级中学12所,普通高中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全县在校学生小学28037名,普通中学11741名,普通高中5458名,职校1066名;专任教师小学1422人,初中633人,九年一贯制学校369人,普通高中人440人,职校135人。[7]

房县第一高级中学:湖北省级示范高中,市级重点中学。历史悠久,清乾隆三年(1738年)房县建立“穆清书院”,挑选县内文行皆优的秀才或县试合格者入院研习功课,以应乡试(考举人)之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一批有识之士在“穆清书院”基础上筹建了“私立房县穆清中学”。1949年秋,学校奉命改为“两郧第二联合中学”,1950年改名为“湖北省房县初级中学”。随着形势的发展至1956年,定名为“房县第一中学”。

房县二中:位于房县军店镇。

房县三中:原华严寺中学,为全房县最高学府。

博林双语学校[18]

旅游

野人谷

野人谷野人谷(7)野人谷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境内,北接房县县城,南邻神农架林区。这里是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连接点。野人谷内气候湿润、风光优美、溶洞发育、植被茂盛、山高水深、峰峦叠嶂。野人谷处在中国地势第二阶梯,是中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相隔,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受到山地冰川寒流的影响极为微弱,使野人谷成为第三纪植物的“避难所”之一,从而保存了丰富、古老、珍稀的森林植被。野人谷内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4种、Ⅱ级保护植物22种;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53种,还有许多珍稀的白化动物,如白熊等,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野人谷与野人洞毗邻,因经常有“野人”出没而得名。十里长峡,山雄水美,潭绿石奇,曲径通幽,有“人间仙境,世外桃园,野人故乡,植物王国”之称。峡谷内有珍珠坡、麒麟峰、野花荡、屈尊关、龙字岩、苍鹰壁、野人府、伟人峰、野人睽谷、野人城堡、野人部落、三潭野浴、龙须飞瀑、绝世天根、九龙攀岩、河马豪饮等多处景观。野人谷是阳春赏花、盛夏避暑、深秋写景、严冬咏雪的理想去处。

野人洞

野人洞野人洞(6)房县野人洞位于湖北“两山之间”(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旅游黄金中段,209国道横贯全境,交通便利,野人洞景点距离襄樊280公里,距十堰市130公里,距神农架木鱼127公里,距武当山155公里。
野人洞为天然石灰岩溶洞,1974年,当地农民殷洪发在此洞口与野人搏斗而得名(此人健在),是国家AAA级旅游区,现已开发洞长1980米,观赏面积2.1万平方米。整个溶洞共分上下两层,中间由人造百米天梯连接而成,天梯在国内众多溶洞里奇有,惊险刺激。洞内分为“三厅”(即擂鼓厅、天河厅、神龟厅)、“两宫”(即野人寝宫、洞内迷宫)、“一会”(即情人会)。洞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景观布局疏密参差,钟乳石形象各异,姿态万千,或如仙、如佛、如兽、如林、惟妙惟肖。洞内四季恒温14摄氏度。

挂榜岩

房县城南45公里处的桥上乡挂榜岩,传说是唐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贬迁房州即房县后起兵反周挂榜招贤之地。

化龙堰木佳沟

化龙堰木佳沟位于房县化龙堰镇渭沟之南,距县城约30公里。这里峡谷幽长,瀑布叠韵,奇岩异洞,鸟语花香。

显圣殿

显圣殿位于房县城西12公里处的军店镇军马河口,相传怪人费长房在此显圣,殿因此得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历史遗址

鄂西北临时分特委旧址

房县鄂西北临时分特委旧址房县鄂西北临时分特委旧址民国二十年(1931年),位于房县城关镇北街。

房县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民国二十年(1931年),位于房县红塔乡高枧况营村。

文庙正殿

明代,位于房县城关镇棉花仓库。

温泉寺

清代,位于房县城关镇温泉村。

红军烈士塔

现代,位于房县城南凤凰山。

七里河遗址

新石器时代,位于房县七里河。

鄂西北军事干校旧址

民国二十年(1931年),位于房县实验小学内。

天明小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位于房县城关二小内。

桃园汉墓群

汉代,位于房县城关镇桃园村。

明代城墙

明代,位于房县一中内。

宝堂寺

明代,位于房县尹吉甫镇(原榔口乡)白渔村。

著名人物

房县房县尹吉甫(生卒年不详),房县人。周宣王辅佐大臣,是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诗人。

曹景郕(?—1903)房县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补直隶省深州直隶州知州。性格耿直,为人正派,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百姓爱戴。因镇压地方不法之徒,与劣绅结冤,被暗杀于宅邸。

戢翼翚(1878—1908)房县人。清末进士,鄂省最早留日学生,兴中会会员。主持创办《译书汇编》、《国民报》、《大陆》月刊,后被指“交通革命党,危害朝廷”罪,革职押解回籍,1908年逝于武昌。

丁仁杰(1891—1920)房县人。1905年参加湖北陆军四十一标,次年考入武昌陆军特别小学堂,后加入振武学社文学社,复入共进会。肇和舰起义失败,丁被逐出上海法租界。民国九年(1920年)在征剿陈炯明的战斗连获胜利时被敌人暗藏的高压电害死,年仅29岁。

余德元(1877—1920)房县人。清末贡生。1902年4月与黄兴同赴日留学,任《湖北学生界》编辑,鼓吹民族革命,宣传爱国思想。归国后任两湖师范学堂教习,加入日知会,民国建立后任国会议员,孙中山授勋四等加禾章。民国九年(1920年)逝于北京。

李明铨(1906—1932)房县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奉派入黄埔军校政治大队学习。北伐时随周逸群一道到贺龙部任政治教官,任主席,兼任房县独立团团长,与国民党反动武装开展斗争。下洪湖后被诬陷杀害。

房县房县高振霄(1881—1945)房县人。早年间任《湖北日报》、《政学日报》编辑,抨击时政,鼓吹革命。武昌首义暴发,入都督府参谋战事,参与筹建鄂军政府。任上海策反委员,从事抗战活动,先后救护张执一、李先念等一大批党的领导干部和抗日志士脱离险境。1945年3月,高振霄被日、伪、顽毒杀于住所。

雷天明(1916—1947)房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房县以民众教育馆为阵地,积极为《动员日报》撰稿,以学生救国团的名义编辑出版《五月》杂志、《民先日报》等进步报刊专员兼房县县长,带领部队与敌周旋,出生入死受尽磨难。1947年被敌人杀害于房县榔口。

陈凯(1918—1963)房县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加入红军,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授少将军衔。1963年3月病故。

贾文治(1909—1967)河北省三河市人。于中国大学毕业后,历任山东省政府录事、山东第五区专员公署秘书、德平县县长、郧阳专署主任秘书。河北省矿物局局长,通城专区专员。1967年逝世。

戢翼翘(1885—1976)房县人。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参加上海光复之役,任沪军先锋队参谋长。被选为民社党中央常委,组织部长,后任民社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总统府咨委。1976年逝于台北。

邓子新(1957—)房县人。微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7年出生于湖北房县。198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5个国际刊物编委。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荣誉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中有房县。

2020年6月,房县被命名为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2021年3月,入选“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单。[19]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