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港鹦鹉

林肯港鹦鹉

拉丁学名 Barnardiuszonarius
纽澳鹦鹉族
中文学名 林肯港鹦鹉
鹦鹉科
鸟纲
命名时间 Vigors&Horsfield,1827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林肯港鹦鹉体长:依亚种不同约35-44厘米,体重约164克。其中林肯港鹦鹉西南亚种的喙部与体型最大,腹部呈绿色不像其它两种有鲜黄色的腹部,林肯港鹦鹉西部亚种体型最小,体色较淡也较不鲜艳;雌鸟的头部、喙部均较雄鸟小,身体的羽色亦较淡,该鹦鹉,头部和脸颊基本是黑棕色,耳朵以下和喉咙两侧的覆羽有暗蓝色斑点。颈部的背面有一道狭窄的明亮的黄色领圈。上体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绿色马赛克点斑和很细的绿色暗条纹,主飞羽表现出更经典的蓝绿色的内边缘,而最外层的羽毛外缘是淡绿色。翼角的曲率是绿松石色,初级覆羽为黑褐色,飞羽黑色,露出一点点蓝色。下体是对比的胸部的羽毛显深绿色,而上腹部是鲜艳的黄色,小腹和下尾苍黄色。中间是深绿色透深蓝色。外侧尾羽基部暗黑色,尾巴的下部是淡蓝色,尾端有白尖。该鸟喙灰白色。虹膜棕色,腿灰色。

雌鸟比雄鸟小一点,头部为棕色,翅膀底面有斑纹。幼鸟胸部较暗,棕头,颌灰褐色,尾部的顶端是绿色的。要达到成鸟的羽毛需要12至15个月。

栖息环境

大多栖息在干燥的地区,由于分布地区广,其所栖息的地区包括了开阔的桉树树林、灌木丛、农地果园、海岸地区、沙漠区、郊外、公园等,但是林肯港鹦鹉西南亚种对栖地的要求较有限制,它们偏好栖息在海岸边的桉树森林。

生活习性

林肯港鹦鹉的三种亚种都是群集性强的种类,经常成对或群体一起活动或觅食,且十分吵杂,它们大多在地上觅食,食物包含了花蜜、草类种子、水果、花、昆虫等等,有时会因对农作物造成损失而被猎杀,在澳洲北部的族群会有季节性的迁徙。

分布范围

广布于澳洲西部、中部及南部。在1993年时作的数量估计,全球总数约有10万只。

繁殖方式

林肯港鹦鹉在6月至2月间会开始筑巢(北部的族群则较早),繁殖期间很具领域性, 通常会由雌鸟挑选巢穴,而且大多选择在近水源区较高的桉树上,一窝产5-7枚卵,约19天后孵化,前一个星期由雌鸟独自喂食雏鸟,之后雄鸟也会加入喂食,幼鸟约会在4周后离开巢穴,但还是会与亲鸟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笼养的林肯港鹦鹉十分强壮,咬合力强,最好提供坚固的鸟舍和巢箱,提供玩具或新鲜树枝供其啃咬,将它们饲养于笼子内是十分不理想的,应该饲养于大的笼舍内,由于雄鸟相当有侵略性,所以成对饲养较为理想;指名亚种与西南亚种的变种数量相当地稀少。

繁殖上并不容易,而且在小的笼内繁殖更是效果不彰,在大的笼舍中则是成功机率较大,为防止啃咬破坏巢箱最好提供它们坚固的巢箱或者将其外挂于笼舍外,以天然中空的树木作巢穴效果也会较好,而若使用一般巢箱深度必须够深(至少70厘米以上),它们约在2岁时性成熟,不建议太早让它们繁殖,繁殖季约始于春天,但有可能更早 ,一窝约产4-7枚(通常为5枚),孵化期约20 -22天,孵出后前10至14天由雌鸟单独喂雏,之后雄鸟也会加入喂食幼鸟的行列,幼鸟约于5周后羽毛长成。

亚种分化

林肯港鹦鹉(3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林肯港鹦鹉西部亚种 Barnardius zonarius semitorquatus
2. 林肯港鹦鹉西南亚种 Barnardius zonarius occidentalis
3. 林肯港鹦鹉指名亚种 Barnardius zonarius zonarius

保护级别

林肯港鹦鹉(3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林肯港鹦鹉西部亚种 Barnardius zonarius semitorquatus
2. 林肯港鹦鹉西南亚种 Barnardius zonarius occidentalis
3. 林肯港鹦鹉指名亚种 Barnardius zonarius zonarius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