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华施燕华,外交部英文专家、原翻译室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随即到外交部工作。
1971 — 1975年,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任我常驻代表、副代表外交活动的口译和他们在安理会等各种联合国会议发言的笔译任务。[2]
1975 — 1985年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期间,担任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翻译[3]。参加了中美建交谈判、中美关于美国售台武器问题联合公报的谈判,以及其他国家与我国的建交谈判。
1985 — 1988年,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1989 — 1990年,任驻欧共体使团及驻比利时使馆参赞。
1991 — 1994年,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担任笔译定稿。
1994 — 1998年,任驻卢森堡大使。
1998 — 2003年,任驻法国使馆公使衔参赞。
现任外交部外语专家。
主要译作有:合译并审校《命运悠关的决定》、《英迪拉·甘地和她的权术》、《豪门秘史》、《大座钟的秘密》,《企业家 -世界名牌创始人小传》等及《第四帝国的崛起》、《领导者》部分章节。
“会见外国政要时,只要他一走进门,就像大将军的出现,那股气势让在场的人顿时生出敬畏之心。”施燕华回忆。
作为张维为和高志凯的前辈,施燕华做了邓小平10年的英语翻译。在她的印象中,邓小平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
1978年,施燕华陪同邓小平出访。第一个国家的记者招待会,问题是都安排好了的,诸如你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印象,怎么发展两国关系之类。而第二个国家是开放提问。周边国家的西方记者一听说就都来了,招待会上的问题有棱有角。“后来邓小平跟我说,这次记者招待会还有点意思,上次那个是一杯白开水。”
对施燕华而言,邓小平更像个和蔼的长者。
大多数时候,会见结束后,一场宴会必不可少。邓小平也喜欢在宴会上与外国领导人私下交流,因而作为他的翻译,施燕华经常顾不上吃饭。
一次,施燕华陪同邓小平出席国宴,邓小平看到一直坐在身后翻译的施燕华吃不上饭,就把面前的苹果切了一块给她,还递给她盘子里的面包。而另一次在国内招待外宾,邓小平则在宴席中对外宾做了个“暂停”的手势----“让翻译吃点东西”。
邓小平是四川人,每顿饭离不开辣椒,偶尔也开玩笑地的力劝怕辣的上海姑娘施燕华吃辣:“吃些辣子好,不辣不革命哦。”玩笑归玩笑,他不忘照顾施燕华的口味。上了甜食后,邓小平会把自己的那份推到施面前让她吃双份,“女娃子爱吃甜的”。
在与外国记者的交锋中,邓小平与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针尖对麦芒”的会面传播甚广。采访结束后,施燕华跟着法拉奇一起整理录音记录。
当时,法拉奇对录音中频繁出现的“这个这个”印象颇深,因为她在英语翻译中没有听到相应的词汇,于是询问施燕华是何意。“与英文well或者you see一样,一种口头语”,施燕华解释自己没有翻译的原因。但法拉奇最终还是将这个细节加入文章,在她看来,“这可以说明他(邓小平)性格上的特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