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欲说大杰寺,不妨先介绍一下 五龙山。五龙山地处湘渭两水之间,天马南来,五岭盘曲,有如五龙相嬉。幽谷 澧泉,林深壑秀,风景旖旎。据1929年 黎承礼所撰《湘潭五龙山 碑记》中载:“钟衡岳之灵,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阔,其形蜿蜒,故谓之五龙”。五龙山上古木参天, 云霞辉映,山腹名刹大杰寺,即坐落于此。 五龙山地处湘渭两水之间,天马南来,五岭盘曲,有如五龙相嬉。幽谷澧泉,林深壑秀,风景旖旎。据1929年黎承礼所撰《湘潭五龙山碑记》中载:“钟衡岳之灵,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阔,其形蜿蜒,故谓之五龙”。五龙山上古木参天,云霞辉映,山腹名刹大杰寺,即座落于此。据史载,大杰寺始建于明崇祯五年,由 武当山 慧庵大师在此结茅而居。 五龙山大杰寺始建 于明朝崇祯年间,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在历史上曾经被列为
湘潭地区的 四大名刹之一。它是一座具有独特 文化底蕴的佛教寺院,历来为人文学士栖息之地,尤其是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王仲言等七位才子在此成立了“龙山诗社”,闻名遐迩,影响深远。据大杰寺相关人士介绍,大杰寺自1994年经县政府批准重建之后,经过几年的修建,现已完成大雄宝殿、 天王殿、 钟鼓楼、念佛堂等各项建设,并已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开放寺院和白石旅游开发区的景点之一。大杰寺现在还有
观音殿、 藏经楼等工程设施需要继续完成。
大杰寺
历史纪实
据史载,大杰寺始建 于明崇祯五年(1623年),由武当山慧庵大师在此 结茅而居。传说中此山的护法玄帝菩萨过去的道场是在 中路铺岳武亭。当时正德皇帝在
南岳庙祭,留宿在岳武亭,夜得一梦,梦见玄帝菩萨对自己说:“岳武亭的来往人丁比较多,繁华而复杂,不想在此地居住,欲迁往五龙山。”正德皇帝 在梦中惊醒,翌日便前往五龙山,在山下巧遇一蛇引路,到了山腹地带一小寺处,蛇即盘踞不再前行。正德皇帝始知玄帝欲建殿于此,回宫后。下诏赐 香火田360亩,并命吉、桂二位 藩王捐资兴建庙宇。初建时有武正殿、岳圣殿、 观音殿等。三层正殿之后,陆续增建无量佛殿、西林 禅堂、 云水堂、东林僧禅院等大小房屋120余间。 大杰寺 坐北朝南, 重峦叠嶂,林深树密,浓荫蔽日,近拥石马,古岳诸峰,远眺晓霞,衡岳。温凉适宜,是个善信问佛和 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大跃进时,大杰寺被毁劫一空,文革时又雪上遭霜,一度改为乡村的林场。 拨乱反正之后,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1994年有僧尼纯容入山,后有晓忏老法师率徒 唯静自长沙
铁炉寺来山 驻锡,四处 化缘募捐,重新修复大寺,历经数年,耗资300多万元修建了大雄宝殿、山门、围墙、东西 寮房、 斋堂以及念佛堂等50余间。寺周始又 苍松翠柏掩映,绿荫成林,鸟语花香。香熏缭绕,风铃阵阵,实乃一片尘世净土,人间 梵宫。 重建大杰寺后,经
湘潭县人民政府批准,此寺已列为
湘潭市重点佛教活动场所,并在山外入口处修有两条公路直达寺内。 晓忏老法师圆寂之后,唯静法师接过 弘法利生之棒,继续率众徒扩展寺庙规模,又新建天王殿、 藏经楼、钟鼓楼、 观音阁以及传经解佛的殿堂。香火日盛,游人骤增,去年大杰寺被省宗教局评为“五好宗教场所”。唯静法师常谦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直以来,五龙山就是历代文人 墨客问学和歇息之所。清 光绪二十年(1894)春末,由于内争外侵,朝政走向崩溃,致使 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时有 文人雅士、 书香子弟 齐白石、王忠言、 罗真吾、罗醒吾、陈伏根、谭字诠、胡立三等七位才子,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畅抒己志。常聚集于五龙山大杰寺中,并创立“龙山诗社”。诗社不仅研究诗文、字画、雕刻等文艺作品,也开展音乐、 棋类等文体活动。齐白石任社长,持续活动逾五年之久,他们被江南一带称誉为“ 龙山七子”。 王忠言曾在此写下《 龙山寺和松庵韵》诗两首: 重阳盛会我来迟,篱畔黄花剩几枝。 旅馆羁身孤 旧约,名山有梦补新诗。 园林秋老归心切,霜露寒生瘦骨知。 堪笑劳劳成底事, 世年空过圣明时。 万壑千峰里,孤烟锁梵宫。 仙来无定所,鹤去有 遗踪。 云影卧岑寂,钟声飞远空。 石床重 徙倚,惆怅久尘封。 当年身为社长的齐白石精修画业,兼习诗文,经 千锤百炼,终成 大器,成为我国画坛一代宗师,享誉海内外。 著名的 语言学家,北大教授, 毛泽东的恩师 黎锦熙,早年曾 于大杰寺内居住, 寒窗苦读,学而有所成。 曾国藩“门下四子”之一
黎培敬,湘潭县人,曾任清代贵州布政使, 江苏巡抚等职,青少年时也在五龙山读书学佛。其子黎承礼也学至翰林,并为大杰寺写下一篇传世碑文,碑文现保存完好。 人杰地灵的龙山圣地不仅聚集了慧庵、一轮、
慈舟等历代佛门高僧,也孕育了湖湘之地一代代的儒门豪杰。
景点描述
大杰寺位于湘潭县 中路铺镇柱塘村 五龙山,距 新县城 易俗河69多华里。 山上风景秀丽,前接衡岳群山,气势雄伟五龙盘旋,五龙山地处湘渭两水之间,天马南来,五岭盘曲, 有如五龙相嬉。幽谷澧泉,林深壑秀,风景旖旎。据1929年黎承礼所撰《...五龙山上古木参天,云霞辉映,山腹名刹大杰寺,即座落于此。据史载,大杰寺始建于明崇祯五年,由武当山慧庵大师在此结茅.不乏优雅,尽管大杰寺不是一座亘古千年的 梵刹,可有她近代辉煌的历史,曾一度闻名遐尔。据史载,大杰寺始建于明代崇祯五年(1632年)。鼻祖
慧安出家武当,结庐五龙山,因其修行精进,道法巍巍,故感动吉、桂二潘王,欣然 护持,捐资兴建 观音、玄帝、关岳三层正殿。越二年三月,复赐匾额及香田三百亩,大杰寺从此闻名于世。清乾隆至同治年间,几度增修,建有东林僧寮、西林禅院,共有大小房屋一百二十余间,梵宫 林宇,竞相辉映。 大杰寺何以得名?与该寺之人杰地灵有着密切联系。被誉为当今才子的 周亮老师曾为大杰寺撰联曰: 堂上高朋有明室二潘,龙山七子;门前风物,看湘江流水,衡岳浮云。又曰:天地 钟灵, 五龙捧圣;人文荟萃,七子吟诗。大杰寺地凝衡岳之灵,水聚涓湘之秀。松竹滴翠, 幽兰清泉。历代高僧辈出,墨客云集。自慧庵祖师建寺以来,复有怀荃上人驻 锡山寺,剃度牧渔长老为弟子,受戒祝圣,说法万寿, 衡山、 岳麓皆在慈云法雨之中。后住持沅州 报恩寺,开念佛丛林,度僧千名,晚岁复归大 杰。 清道光末年, 皋山 黎氏翰林黎培敬曾止于寺,发奋攻读,迄后登弟,历任黔苏巡抚,政声卓著。其子黎承礼也学至翰林,并为大杰寺撰写碑文一块,至今犹存。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齐白石偕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等七人在此寺创立龙山诗社,春秋佳日会于此寺,吟诗酬唱,儒僧论禅,几日不散,后人称为龙山七子,齐白石后成为一代宗师,其诗书根基实得益于斯。语文学家黎锦熙乃龙山七子王仲言之弟子。此辈皆为儒门之大杰也。可见,五龙山地钟衡岳之灵,毓湘水之秀,而诞生儒释之 奇杰,该寺名之大杰,实不虚传。 大跃进时,大杰寺改为林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在当地群众的强烈要求下,经有关政府部门批准,于1994年由晓忏法师恢复大雄宝殿,1997年,唯静法师接过弘法之棒,修建了山门, 天王殿、 钟鼓楼、念佛堂、斋堂、寮房、进山马路等。到目前为止,已投资800多万元,还有藏经楼、 观音殿、禅堂、 万佛塔等重大工程待陆续修建。 新修的大杰寺,依山势阶梯而建, 殿阁堂皇,巍峨挺拔,山门庄严,佛殿 雄伟壮观;两旁花木 扶疏, 绿意盎然。凭栏远眺,山色微茫,一抹黛绿;从下仰望,整个寺院好象在万绿丛中,一望无际的青葱,幽静清新,顿觉抛弃了尘世的一切烦嚣,忘却了所有世俗琐碎的忧虑。漫步于寺院之中,到处檀香氤氲,鸟语花香。 晨钟悠扬,环境宁静宜人。真不愧是一片尘世净土,人间梵宫。 大杰寺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文人墨客的呼唤下,已于是乎增长率2005年9月恢复了原有的龙山诗社。至今,时有一些诗书画家常来寺中吟诗作对,泼墨题辞,这是一所融宗教和艺术文化于一体的 佛教圣地。她耸立于湘潭的南部,与
晓霞山,黎氏八俊,白石故居, 茶恩寺开发区形成一条旅游线,大杰寺是明朝就有的,里面有很多棵 银杏树,地方清静幽雅,是最适宜避暑的地方。诗社的主干, 除了我和王仲言,罗真吾、...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 法律责任。成为湘潭地区独特的人文圣景。吸引着四方游人络绎不绝,留连忘返。正如湘潭市文联主席 赵志超所撰联云:衡岳降祥云,梵宫焕彩,琳宇生辉, 暮鼓晨钟光古刹;湖湘多雅士,白石 吟诗,鲸庵立碣, 流风余韵满龙山。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