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语诗

文体 咒语诗
代表作 《真文咒》、《三皇咒》
流派 道教
目录导航

简介

咒语本是一种祝告之辞。相传黄帝时已有咒语传世。道教产生之际,咒语成为道士们召神驱鬼、治病求道的一种形式。到了魏晋时期,咒语更加发展起来。咒语有散文体和诗体两种,但以诗体居多。较著名者有《真文咒》、《三皇咒》、《洞渊神咒》等。咒语诗不仅注意模拟自然声响与节奏,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爱憎情绪;同时咒语诗也注意典故的应用与气氛的渲染,甚至还有一定的场面描绘。

咒语诗的雏形

在道教产生之前,咒语已经流行。早期咒语,作为一种祝告之辞,是人们感情激烈活动时的符号或内诉形式。所以,"咒"与"祝"的意义相通。一开始,"祝"就被赋予致善去恶的双重功用。口念祝辞,希望善神降临,这是其致善的功能;然而,古人求善神降临,其目的还包括去恶。而要驱除邪恶妖氛,需要激烈并且带有命令口吻的言辞,于是发誓诅咒,祝辞成为咒语。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兴兵攻打黄帝,黄帝令"应龙"进攻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刮大风下大雨。于是,黄帝又请天女"魃"下降止雨,遂杀蚩尤。後来,魃不能升天,所居不雨,黄帝让田祖叔均追赶魃,以求雨解旱。其令曰:

神北行!

先除水道!

决通沟渎!

此令即是一种咒语,其语气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句式乃三言与四言复合,二、三句大致押韵,具备了诗的韵脚,可视为雏形状态的咒语诗。

咒语诗的变体

随着祝告活动的频繁展开和诗歌的风行,咒语逐步向有固定节奏和匀称句式的方向发展,于是有了四言体和五言体的咒语。此类句式在道教开创之初即已袭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咒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方术更加受到道门中人的重视。他们一方面继承,另一方面则仿造和创新。随着道经的迅速增加,新的咒语也大量造作出来。从《无上秘要》引用的这一时期的道经来看,凡属述说方术之作的道经几乎都存有咒语,仅上清派信奉的经典《大洞玉经》就收有39种。此类咒语虽然不全是诗歌体裁,但包含相当数量的诗体咒语则是可以肯定的。魏晋以来影响较大的以诗为体裁的咒语系统主要有"真文咒",即《五篇真文》咒,系按照东西南北中五方来构造咒语;另有"三皇咒"、"上清咒"也几乎可与"真文咒"相比肩。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咒语诗也发生相互影响与渗透的作用,于是在三大系统的基础上产生了咒语诗的变体。

道教咒语诗

在道教咒语诗中,神明的名称实际上成为核心的意象。每一位神明都有自己的故事,当神明故事被咒语创造者浓缩为典故时,咒语诗的意境便由之而生。与此同时,咒语诗还颇注意气氛的渲染,尤其是那些用以请神明诛杀恶鬼的咒语诗往往充满了战斗气氛,像《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咒语诗以各种天神兵器为铺排,加上流光闪电的景观描绘,俨然是讨伐战斗的刻划,令人惊心动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