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之争(6) 挖出几个名人,再修几处故居,开几场座谈会,就能名正言顺地竖起招牌“某某故乡欢迎您”。躺在老祖宗的历史文化遗产上坐地圈钱。
经济学中有概念叫“资源诅咒”——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反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滞后。“文化啃老”啃掉的如果是创新和创意,那么那些所谓故里本身又能有多少的文化含金量?倘若只是造“假古董”,建“伪迪斯尼乐园”,最终成了房地产开发项目,或者旅游景区的陪衬,那是不是故里,是谁的故里都没有意义。
故里之争,并非举起大棒去指责。文化本无所谓老不老,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积累和传承。怕就怕后人拿文化说事,依附在古文化的皮毛上,汲取今天的经济利益。事实上,多数的纷争都因为利益而起,不过是一场场消遣名人的“文化啃老”游戏。[1]
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 三国演义》、《 红楼梦》、《 西游记》和《 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又不知从何时起,连有些动画片都拍成了《夺宝幸运星》(恶搞《西游记》);《小青天司徒公》,恶搞这位为民做主,断案如神的小青天,着实令人担忧。
湖南新晃县宣布,将斥资50亿元人民币重建“夜郎古国”。对于湖南方面的“争抢”,贵州的文化学者纷纷发文反击,称夜郎国首府应在黔北。
夜郎国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要不是一句“夜郎自大”的成语,小国夜郎也许根本不会有人记得,更别说是成为两省争夺的“文化品牌”了。新晃县花50亿想建的也不是什么“夜郎古国”,而只是为了把家喻户晓的“夜郎自大”抢回家。史书上对夜郎国的记载并不多,“夜郎国”更多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并无多少史料和文物可以参考。新建的“夜郎古国”和现有的众多仿古建筑景区相比,并无多少优势可言,想借助夜郎文化来得到游客的认同,恐怕只是一厢情愿。
而对于那些不遗余力争抢文化资源的地方政府来说,虽然达到了让当地出名的目的,但给公众留下的却并非是有着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正面形象,而是不择手段、乱认祖宗或同乡的负面印象。动辄几亿、几十亿的重建工程在引发一片惊叹的同时更让人为当地的财力担忧,如果仿古建筑糊弄不了游客,巨额投资收不回来,当地政府又准备如何善后呢?与其花这么多钱为早已离世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古人大建亭台楼阁,还不如用在民生上,让民众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而不是给官员的政绩工程添砖加瓦。
真正公认的历史文化名城根本就不用争,千百年前的古人也无法给今天的城市带来多少荣耀和光彩。一地的形象归根到底还是得看现在能否交出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的陕西省神木县并非名人故里,也没有一国首府的经历,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牛县。民众得了实惠,神木的城市品牌也随之享誉全国。与其花费大量资金走争夺故里、故国的所谓捷径,还不如踏踏实实地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公交等民生问题,用民众的口碑在竞争激烈的城市营销战中占得先机。[2]
故里之争更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 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河南省漯河市2010年10月27日举办第二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两岸汉字文化专家在许慎故乡热议“文化啃老”现象,反思“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背后的文化短视行为与商业逻辑。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叶国良指出,近年来的汉学热、国学热,一旦“热”了就不好。就像人一样,身体太热就会生病。
“一方面表示大家都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单纯重视(文化),还是为了其他目的?”叶国良对中新社记者说,两方面的意义不同。希望这些“热”不是为了利益目的,因为从利益目的出发的“热”很快就会“冷掉”。
“我们决不能成为文化的‘啃老族’。”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在“许慎与中华文化”名家访谈上表示,“吃文化”不行,我们要对文化负责,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有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自觉。这样,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成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表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可以理解,但更要考虑长远利益。他说,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它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可能性比较小,很多时候经济效益是文化积淀的自然生成。
近些年,中国有关名人故里的纷争四起,从炎黄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故里;甚至还有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轮争抢。
“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黄德宽说,比如一些地方,为了搞钱把心思都用到了申请非遗上,实在不可取。其实,一个地区人民的文化素养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一样重要。
一些地方政府的文化开发无非就是这样的套路:祭出所谓名人大旗,管他古代还是现代,虚构还是现实,留美名还是遗臭名,然后修建几处故居或主题公园之类的景点,接下来只等着揽客卖票了——政绩冲动下的经济博弈,缺乏创新一哄而上,最后留下的不过是似曾相识毫无特色的几处仿古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短视,更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化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看古人戏,屏幕上不是“王朝”就是“秘史”;说古人事,帝后君臣湮没在口水中;三部“杨家将”、两部“李小龙”、三部“封神榜”、四个“孙悟空”、两位“白娘子”、四个“关公”,影视剧的翻拍毫无新意可言。别人在创造历史,我们却只懂得回顾历史,中国的文化应该向前看。
尽管成功改制了白话文,但近年来四书五经却如雨后春笋般的盛开于四周,这并非一个不好的现象,但应该看到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体现了中国当下文化体系的极度匮乏,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这个民族的集体“啃老”,对当下文化的极度不自信,由此提升文化软实力只能终成空话。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民族,我们要做的不是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坐享其成,更不是被沉重的传统裹挟不前——中国需要的是文化复兴,而不是文化复古,“文化啃老”该休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