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guān)
姓源出有五:
1.出自晋公之族,以封地为姓氏!
2.出自周代,以官职名姓。据《姓源》所载,周大夫刘定公夏为官师(官吏之长),其后以官为氏。
3.出自官族。据《姓苑》、《左传》所载,周代对于有功于朝廷的官员,封邑长久保存,成为官族,遂形成官姓。
4.由关姓改姓而来。据1976年台东所修《官氏族谱》所载,解良(今山西运城)人关膺,于黄巢起义时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改姓官。
5.出自他族。新疆锡伯族官加(关佳)氏汉姓为官;今满、蒙古、藏、仫佬、彝等民族均有官姓。
6.出自上官氏。上官氏有简为官氏者天水堂上官氏。天水郡之官系是由上官姓人省略上字简化而来的官姓,其始祖与上官姓始祖相同,都尊战国时期楚国令尹上官子兰公为始祖。
广东省普宁市官氏字辈歌
广东省普宁市官氏字辈歌 官秀岩
孟法观廷 连居天昌
国士崇之 必志其祥
德有大振 声名显扬
祚衍隆盛 瑞启英良
开绍济美 奕世传芳
续官氏字辈歌
祖先簪缨在 后代泽沛丰
乾坤存正气 神州业兴隆
子肖孙贤达 百事能顺通
育强滋润足 文武建新功
龙凤兆吉庆 麟蛟喜相逢
云际伍彩集 民间万福同
(2006年10月4日,广东省普宁市第一届官氏宗亲会大会通过“续官氏字辈歌”。目前,少数宗亲对普宁官氏字辈歌存在误解和误传现象,特将此原文发布,以正本清源。此文由广东省普宁氏宗亲会供稿)
附:广东普宁市官氏宗亲会代表 与福建邵武市官氏宗亲会代表座谈和参观纪要
时间:2009年5月3 0日、3 1 日
地点:福建邵武市宾馆与和平镇
出席者:
广东省普宁市官氏宗亲会代表:
官秀岩(普宁市官氏宗亲会会长、书画家、民间文学家)、官有海(编族志?主任、村书记)、官华昨(宗亲会副会长)、官大巽(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官小程(市公安局110报警站主任)福建邵武市官氏宗亲会代表:官永金(邵武市官氏宗亲会会长、市政协委员)官道兴(宗亲会秘书长)、官道恭(和平镇党办主任)、官道辉(市统计局副局长)等人。宗亲们发言和参观纪要:
1、邵武市现有二千多人姓官、身份证、户口本都写姓官。
2、族谱封面写“福建邵武和平上官氏宗谱(第十三修)公元二00四年清明”。
3、“邵武和平上官氏宗谱”自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共历12修,历史悠久,资料齐全,可信度大。
4、族谱中云:和平上官家族系东祖上官先之后裔,东祖生子名岩(东祖:即指迁居东都洛阳的东阳祖)楚怀王的少子,予兰公是开姓始祖。因子兰公被?封为上官邑大夫,子孙遂以上官为姓。后人简称为上姓或官姓。
5、邵武市和平镇的祠堂名“上官家庙”。
堂联:望出天水,天水世泽长,上官恒古至於今;
源自子兰;西台家声远;历代源流振家声。
(注:天水:指甘肃天水。子兰:指被封为上官邑大夫的子兰,食邑在天水。
西台:指唐朝上官仪曾被封为西台御史,因身任宰相,又创西台体诗,名满天下)
6、邵武和平镇是以唐朝上官仪为一世祖?
7、邵武“上官家庙”的大主牌写“天水堂上官氏历代祖考妣一脉宗亲神位”
8、广东普宁市官氏、大埔县官氏的祖先是从福建长桐?宁化迁去的,而长桐?宁化官氏的祖先又是从邵武迁去的。这说明我们是同宗共祖的。现在大家虽然写姓官,但祖先是姓上官的,这是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的事实。?
9、大家还参观了和平镇一座古墓,墓名:“高祖上官垲公墓”
10、从邵武官姓的诉讼书中可以见到,在各个朝代,有人写姓官,也有人写姓上官。但在皇帝的诰命书中都写“上官”,如“上官凝、上官郁”等。这说明官姓与上官姓有其共源性和互通性的。而皇上则尊重古制依然写姓“上官”。
11、天水堂上官氏(上氏、官氏)为什么会这么少人呢?原因是:①汉朝时上官粲与霍光争权遭满门抄斩。②唐朝时宰相上官仪因反对武则天又遭满门抄斩。以后有些人就不敢写姓上官,只写姓上或姓官。③北宋、南宋时,邵武出过六十多名进士。元朝使者叫官姓人在朝中反宋降元,.官姓人不同意,并把元朝使者杀了,元朝胜利后,邵武姓官的人多被杀死了,血洗全村。族谱中记载曰:“屠杀上游和平巨族,锄断鹳薮山龙脉。“因遭三次大屠杀后,所以官姓人口就不多了?
—这一次,是普宁市官秀岩会长继2008年在河南渑池与邵武市官永金会长官道兴秘书长等人会面后的第二次会面,大家分外亲热。两市宗亲希望今后加强合作,互信互访,多为宗亲办好事,为家族争光,为祖国争光。
纪录: 广东省普宁市官秀岩
2009年5月31日
历史上官姓的迁徙与分布
明朝时期,官姓大约近10万人,福建为官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官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甘肃、陕西、江西、山东、湖北、河南等地。
当代官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官姓的人口大约有28万,为第二百五十五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2%。目前官姓的第一大省为广东,大约占全国官姓人口的24%。官姓在全国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四川、江西、云南、广西,这六省区集中了官姓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南、黑龙江、台湾等地。宫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琼闽赣、皖浙南端、湖北东南、湖南南部、桂云大部、贵州西南、四川南端和东段、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官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2%,居住了大约63%的官姓人群。在台湾、浙皖中部、湖北东部、湖南中部、重庆南部、川黔大部、云南西北、广西北部、辽宁北部、吉林东部、黑龙江南部,官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04%一o.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8%,居住了大约22%的官姓人群。
官廉,官谦,官文,官抚极,官惟贤,官应震,官献瑶,官保,官象颐
其他官姓名人有明官吏官谦、官贤、官篆、官一夔、官荣、官希稷,学者官寅;清学者官崇,才女官连娣等。近当代官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官宗礼、官俊亭,政治家官保加、官却、官健平,爱国民主人士官文森,国民党将领官其慎,农学家官春云,金属专家官达高,高分子专家官文超,化工专家官知义,医学家官大威、官宜彬、官超云、官胜利,经济学家官希浩、官清,哲学家官鸣,书法家官江明,画家官其格,电影技术专家官质斌,影视演员官晶华,体育摄影记者官天一,摄影师官家良等。
东阳堂:春秋时期,晋辖有东阳、南阳。《水经注·清水注》引马季长语:“晋地自朝歌(今淇县)以北至中山(今定州市)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今济源市轵城村)为南阳”。《读史方舆记要·卷十九·河南四》云:“彰德府(今安阳)春秋为晋东阳地,战国属魏之邺也,后属赵。”又说:“怀庆府(今沁阳市)……春秋时属晋,谓之南阳。晋人自山(太行山)以东谓之东阳,山以南谓之南阳。”《史记·正义》注云:“河内……古帝王之都,多在河东、河北、故称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现在豫北地区即西汉河内郡,魏郡的邺与内黄、东郡的昌乐和濮阳所辖地区。这里“山川雄险,原隰平旷,据河北之襟喉,为天下之腰膂”。秦相国范睢谓秦王:“驰上党(今长治)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故史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战国魏得其地雄伟于三晋”的记载。
官姓的主要堂号有:“东阳堂”,“中山堂”等。
广东惠州官氏字辈:东阳世泽长 。天水家声远。
福建莆田官氏字辈:戴振家声侯于伯,泽祖仲夫子联孙。
四川开江官氏字辈:登端元易德,正可昌国光,朝廷重入道,文明世代芳。
四川阆中官氏字辈:门徳(继)学(宗)开,承先泽元,良正气昌。
广东普宁官氏字辈:万玉隆。世士昭允开长宗,贤哲浩著兰桂芳,畅垂枝叶声名大,振启诗书作藩翰。
广东丰顺、惠来官氏字辈:孟法观廷,连居天昌,国士崇之,必志其祥,德有大振,声名显扬,祚衍隆盛,瑞起英良,开绍济美,奕世传芳。
湖北赤壁(蒲圻)官氏字辈:名登仕籍,首重王章,修身济世,显忠遂良,传家厚庆,立朝有光,咸遵礼法,贻泽孔长,承先启后,孝友为尚,敦伦培本,代远繁昌。
〖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赉金兴学;
勘田辨诬。
——佚名撰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长汀人官谦,永乐年间任汝州知州,以恭谨慈爱著称。当时,州内百姓有许多流亡在外的,他到任后,安抚百姓,借贷粮种,减免劳役,又拿出自己的俸禄修葺庙学。任职期满离去后,吏民都很想念他。赉(Lài 音赖),谓赏赐,赠送。下联典指明代平度人官廉,字汝清,由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性情刚介。景州等处有万顷民田,与东宫的庄田相接,被内侍(宦官)冒占,官廉受命去勘测、界定。内侍对他说:“如果把田划归我,我可以让你当讲官。”官廉答道:“用万人的命去换个官,我不干!”最后,把内侍占领的田地都归还给了农民。
官宗礼少将
官宗礼(1911-1970),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底参加农民自卫军。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10师28团副班长、班长、排长、连长。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和商潢、潢光、苏家埠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
1932年9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途中经历湖北枣阳、陕西漫川关战斗,参加了反四川军阀田颂尧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叁路围攻”和毛浴镇、通江战斗。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进行整顿扩编,任10师28团2营副营长。10月红四方面军组织宣达战役,红10师28团与29团一个营由左路进攻敌人。战斗发起后,28团迅速攻克镇龙关,歼敌一个营,并歼反动民团300余人。长征途中,任红4军卫生部总务科长,第12师参谋处管理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70团供给处处长。先后参加了阳明堡夜袭战、响堂铺战斗、“百团大战”等。1941年初,调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供给处副处长。其后,受党中央指派挺进敌后到达山东,担任山东纵队3旅供给处处长,清河军区供给部部长,渤海军区供给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后勤部部长,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后勤部副部长。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9兵团后勤部部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第4分部政治委员。回国后,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参谋长、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70年9月21日因病逝世,终年59岁。
官俊亭少将
官俊亭(1917-2003),安徽省颍上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方面军第10师29团排长,第12师36团副连长、连长。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抗大第1分校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旅13团营长,胶东军区第5旅15团副团长、代团长。参加了夜袭阳明堡、广阳战斗、牙山保卫战、反投降作战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第5师18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参谋长,烟台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胶东军区新6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32军94师参谋长。参加了孟良崮和解放青岛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94师副师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94师副师长,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和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58师师长,第20军副军长、军长,1978年到1982年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1978年6月任浙江省委书记,后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等职。是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1月11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七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繁衍播迁 官姓之具体得姓地不详,但其得姓于北方应无疑问。这支得姓于北方的姓氏后世却昌盛于南方,由于官姓在产生以后一直表现的很沉寂,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宋元,故官姓早期之繁衍情况令人难知其详。据《姓苑》所载,官姓郡望为东阳(治所在今浙江金华),郡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产物,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表明在古时官姓曾长期繁盛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另外,有资料讲“官熙,宋时平度州上蔡人,州巨族”,表明宋时在平度州上蔡(今山东平度)一带也聚集着官姓大族。宋元之际,在今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北方省份均有官姓人家,而在南方的四川、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份,官姓已经广布,且人口众多。据台东《官氏族谱》载,官膺本姓关,解良人,黄巢起义后,携祖母避居宁化石壁,改姓官。元至元间,遭祸乱,其第四代孙四兄弟,官耀迁广东大埔,官擢迁福建诏安,官跃迁广东海丰,他们的后裔又陆续迁往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明初,山西官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山陕豫等地之官姓渐有西入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者。而广东、四川、湖南等地之官姓渐有徙居广西、云南之地者。明末清初之湖广填四川,则有两湖之官姓入居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平度一带之官姓则有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于东北三省者。历民国而今,官姓在全国散布之地愈广。如今,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官姓约占全国汉族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
郡望堂号 官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东阳”、“中山”等。
宗族特征 1、官姓之确切得姓古人即含混不清。2、官姓当今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现今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3、由于官姓长久以来的沉寂,导致了官姓于宋人编著之《百家姓》中无载。4、官姓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官姓在移居海外之后,仍牵挂故土之民众,改革开放后,有官姓回乡报效祖国。5、官有为官之意,官姓为官者虽不众多,但其为人处事之态度却同为官一样忠直。
名人精粹 官谦:福建长汀人,明代官吏。永乐中知汝州,招抚流民有方。秩满,吏民思慕不已。官贤:山东平度人,明代官吏。曾任温州府推官。博学多才,喜吟咏,善画,工草书。官一夔:山东平度人,明代官吏。正德五年举人,历官卫辉府同知,政尚宽惠。有《环山亭集》。 官荣: 福建沙县人, 明代官吏。天顺八年进士,选兵科给事中,有直声。为册封琉球正使,还,进都给事中。官廉:山东平度人,明代官吏。天顺六年山东乡试第一,八年举进士。历官户部郎中,内侍冒占景州等处民田数万顷,内侍以在皇帝面前为其美言为饵求廉,被其拒绝,尽夺内侍之田归于民。官寅:福建顺昌人,明代学者。嘉靖间由贡生教授嘉兴,后学深受其益。代理平湖县事,清介不染。有《枝言缶声集》。官应震:湖广黄冈(今属湖北)人,明代官吏。万历进士,历户科给事中,为楚党魁首,与齐、浙三党鼎峙,务以攻东林排异己为事,官终太常少卿。其次子抚极出身拔贡,任平越知府时因袭擒苗帅蓝二有功,而擢升太仆寺卿。官希稷:福建光泽人,明代官吏。万历间以恩贡为嘉兴府通判,能为民兴利除害。岁饥,发粟赈民,全活甚众。官秉忠:榆林卫(今属陕西)人,明代将领。万历中起世荫,历固原参将、甘肃副总兵、延绥总兵官,破套寇、援辽东,名噪一时。官惟贤:明末将领。历守备、参将,崇祯元年升为山海北路副总兵,三年后与清军战,死于遵化。官保:清满洲正黄旗人。乾隆间以副都统及工部侍郎,两赴西藏办事。官终理藩院、刑、礼、户、吏诸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官献瑶:福建安溪人,清代学者。乾隆四年进士,历任三礼馆纂修、编修,广西、陕甘等地学政,司经局洗马等官。笃好经学,乃蔡世远、方苞之高足,著有《读易偶记》、《尚书偶记》、《春秋传习录》、《石溪文集》。官崇: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学者。乾隆四十四年举人,治古文,著有《志斋文钞》。官文:清汉军正白旗人。咸丰间任湖广总督,做事无远见,却能放权于巡抚胡林翼以御太平军。后入满洲正白旗,封一等果威伯,以后又历任直隶总督、内大臣等职。官宗礼:河南新县人,中共高级将领。一九五五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官俊亭:安徽颍上人,中共高级将领。一九六四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对于东阳堂官氏来源上官氏一说法我不赞同。因为不管是从部分上官氏的家谱还是现在东阳堂的家谱中都可以看出东阳堂官氏一直和天水官氏是有区别的。而且二姓的祖先都在家谱中明确告知自己的后人要区分开东阳官姓和天水官。因为两官不是出自同祖所以必须分开!而且家谱中还详细的讲述东阳堂为单官,天水堂为上官!
据乾隆五十八年(1793)谒阁部杨文敏公所考正(稽千家谱所载单官,属微音,乃中山郡,事林广记则称晋昌郡,瀚墨全书则称京兆郡,还有称东阳郡者,查复姓上官则著望天水,单官异姓不可混而混之,是叶其祖而祖人之祖矣)后来官献瑶所说的上官和官于同欧阳姓有姓欧有姓阳。说上官称单官大抵人情畏繁复而乐简便。这段文字也只是说部分上官姓氏中有姓官者原因。对于东阳堂官氏也是支字未提!从清流官坊上官家谱中记载的来源序上面也可以看出东阳官氏和天水上官不是同出一祖!(粤稽吾姓肇自皇帝,皇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氏颛顼,颛顼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第六子季连为鬻芈姓。季连生附叙,附叙虞舜封之於熊生穴熊。穴熊衍及鬻熊周文王时,鬻熊为文王师其曾孙。熊绎成王封之於楚,子孙仍以芈为姓至十世孙。熊通是为武王立都於郢十九年始如春秋是时周平王在位四十九年由武王十四世孙良夫是为宣王。宣王生商是为威王,威王生槐是为怀王。怀王之长子横少子子兰。横是为顷襄王,子兰为上官大夫,上官乃楚国之名邑也。天水子兰之所居也因以邑为氏以居为郡此则天水郡上官氏乃开源之始祖也岂东阳郡单官氏者之所能混乎。大清光绪十壹年岁次乙酉孟东月清流官坊廪膳生汝舟谨识)
从上资料可以看出东阳堂的确为单官姓要不历代的资料也不会一一举出二姓来源不同的例子!如果真为官秀岩老先生所说我们东阳官氏同于上官的话,那为什么上官家谱中却以东阳堂官氏为单官氏而不说明东阳官氏和天水官氏是同出一祖呢?如果像他们有些人讲东阳官氏为上官东祖之后的话。那为什么确在历代的家谱资料上给否定呢?
台湾的官剑壁女士今年68岁祖籍是四川!据她的考证四川都江堰和台湾地区的官姓皆称自己为单官姓。而且堂号也是为东阳!台湾,四川,湖北赤壁,洪湖,湖南岳阳临湘,宁化等一些地区的东阳堂官氏都称自己为唐叔晋公的后裔。而上官方面关系是一字未提。如果像他们讲的东阳堂官氏来自上官的话。那这几个地方的家谱上何以唐叔晋公为自己的祖先呢?而且唐叔和楚子兰是毫无牵连关系的。把一个不是祖先的人称祖先不是犯家族之大忌讳吗?!
我们可以看一下宁化祖谱上是怎么记载自己的来的(东阳官氏乃周武王少唐叔之后,唐叔封于晋我官氏乃晋公之族。凡官姓者皆其派也或云天水郡之派也,天水者复姓也乃周时名臣熊绎之后绎封于楚战国楚怀王有子兰封为上官邑大夫故以上官为姓上官属于天水故云天水是天水者皆复姓也。我始太祖世居东阳因后唐懿宗年间唐道渐衰黄巢播乱。始祖母朱氏迁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居住得免于祸,宁化族谱传载盛明。)在看一下湖北赤壁和湖南岳阳地区的官氏来源(从来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乎天者自生,生而不已。本乎祖者亦世,世而相承。维我官氏系出东阳,东阳姬姓也!自周成王破玉分封,肇基於唐赐之以密须之鼓阙巩之甲唐叔虞子燮改号日晋。传至昭侯叔父成师於曲沃。武公灭翼以宝玉赂周西王(胡齐)遂有晋国周之宗盟载在史册。无如子孙蕃衍俞繁俞别,俞远俞忘。厥后赐姓受封。以官为氏夫。官氏乃唐叔之后则晋公只苗裔无疑矣!幸而天未灭晋必将有后.至宋明两朝有鉴(官鉴)廉(官廉)二公出焉。书院佐役石鼓之芳声莸存景州勘田访民之德政尚在。此非徒为炳炳朗朗故意侈谈者抑史臣珥笔而书班班可考也於戏继往者已远,开来者未兴。此际之纂修实属创建。若我辈不为而矣后人为之。诚恐后人而复矣后人也不亦良可悲乎!)来源和上官对比完全是二者格格不入!
其实我们的祖先和上官家族的祖先在各自的家谱中都叮嘱过后人二姓不能混之!只是我们这些后人没有好好的考证自己的姓氏,好好的看明祖先留给我们文字资料。有很多家族是因为没有家谱或没有看到过家谱才对这二姓的来源很茫然。不知道此姓非比姓历史来源!寻祖逆宗毕竟是好的但是认错自己的祖先那是万万不能的。现在很多地区二姓因为各种原因所混。我们不管是官还是上官同仁知其真正的来历者还是互相导告一下免于血脉不清姓氏相混!是东阳堂官姓的子孙也应该从上资料可以看出我们是和上官无关系的。我们家谱没有记载可别人上官家谱也清楚的阐明二姓官姓。我们应当明记于心!不要以错误的观点来误导后人。天水堂的上官氏后人,其中也有很大部分为“官”姓,望各位族人宗亲好好追源溯祖!!
以上是说官姓
接着我们说说官姓之前的上官(官)
上官姓
一、姓氏源流
上官(Shàng guā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上官大夫,其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大夫,子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得姓始祖:子兰。古代春秋时期,楚国有处地名叫上官,就在现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那时楚国君主楚庄王将他的小儿子封为上官大夫。这位公子名叫子兰,他的子孙就居住在上官地方,后来以地名为姓,形成了上官姓。故上官氏的始祖就是子兰。
二、迁徙分布
(缺)上官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官源于芈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从《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的记载可知,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代楚国庄王的少子子兰。这位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以官为为氏而姓了上官。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基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学家上官仪,就是陕州人。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名人,唐有才女上官婉儿,宋有龙图阁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基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在今河南滑省县东南一带。后来望族居天水郡,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上官桀:汉朝人,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上官仪:字游韶(约608-664),唐朝诗人,尤其善于做五言诗,在技巧上独树一帜,许多人都很赞赏,也有人模仿他的这种五言诗。当时这种写法称为“上官体”。上官仪举为进士后做官,但因反对武则天而冤死狱中。
上官洎:号惠安,唐僖宗乾符末镇将,与其子上官兰剿黄巢俱战死,封赠忠勇将军,敕建专祠名“惠安祠”。
上官凝:字成叔,邵武人。宋代文士,庆历二年(1042年)举为进士而做官,为人刚正纯直,不受馈赠,善决疑案,有政声。他的儿子上官均,孙子上官恢都举为进士。
上官均:字彦衡,宋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策试时考官吕大临、苏轼拟其第一,以策中诋新法忤王安石,遂改第二。历官光禄寺丞、监察御史、龙图阁侍制,赠紫金光禄大夫。著有《曲礼讲义》二卷、《广陵文集》五十卷等。
上官音:字仲雍,政和二年进士。尚书吏部员外郎。著有《尚书小传》、《论孟略解》、《史统》、《史旨》等。
上官恢:字闳中,宋元丰五年进士,历知深州、南剑州、徽州。胡安国上书宰相,言其谙历世务,端重有守,遂与杨时同荐于朝。官至中大夫。
上官周:字文佐,号竹庄。长汀(今福建省长汀)人。布衣。与查慎行、黎士弘友善。善画山水,烟风弥漫,墨晕可观。查慎行题其罗浮山图,有“上官山人今虎头”之句,其推许可谓到矣。人物神情潇洒,于唐寅、仇英之外,别树一帜。刊晚笑堂画传,所画古今名人,各具神态。张浦山(庚)谓其有笔无墨,尚未脱闽皆也,人物工夫老到,亦未超逸。似非确论。兼精篆刻,能诗。著晚笑堂诗集。年至八十五尚作台阁风声圆。
上官婉儿:上官仪之孙女。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婉儿辩慧能文,习吏事,武后爱之,拜婕妤(女官名),秉机政。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经常为皇后和公主作诗,韦后夺权失败后,被斩于旗下,时年46岁。
上官涣然:字文之,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历官至朝奉大夫、司农丞、右司郎。入仕30余年,家无余资。
上官涣酉:字元之,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历知真州、池州、尚书佐郎、大理卿、右文殿修撰、朝议大夫等。为官清廉,晚年居京口时,散兵劫掠富室,过其门摇手相戒曰:“个官人不要钱,不得犯!”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2、堂号
孝友堂:宋代时有上官怡。他的母亲害了赢病(疟疾)。母亲病时,上官怡从早到晚在床前伺候,尝汤药,驱蚊蚋,一个多月不曾睡觉。母亲死后,他极尽哀毁。二哥又相继死去,他奉养寡嫂,抚育孤儿,敬爱兼笃,人们夸他“既孝于亲,又友于兄弟”。
============================================================
〖公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子兰。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上官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天水世泽;
西台家声。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官姓望族居天水郡。下联典指唐·上官仪,永徽初进西台侍郎。
工诗创体;
奉法还金。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陕州人上官仪,字游韶,贞观年间进士,历官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西台侍郎,太宗写诏谕,常派他修改。擅长五言诗,婉媚华丽,达官贵人多仿效,称为“上官体”。下联典指宋代邵武人上官凝,字成叔,庆历年间进士,官铜陵尉,期满离任时,有十几位老人送他几箱药,打开一看,都是金子,他急忙追回老人,退还了金子。后官至尚书职方员外郎。
杖巫立社;
练勇击兵。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官均,字彦衡,上官凝次子,熙宁年间进士,历官北京留守推官、监察御史、给事中、龙图阁待制,遇事敢言,往往切中时弊。据载,有巫声称可托神为人带来祸福,因此致富,上官均焚烧神像,用杖击巫,并驱逐出境。下联典指宋代开封人上官正,字常清,历官殿前承旨、作坊副使、西川招讨使、左龙武大将军、平州防御使。在四川时,逢李顺之乱,他率数百疲惫之兵,合成都监军,奋力敌数千人。
刳肝愈母;
视业西台。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上官超,母病笃,超刳肋取肝进之,遂愈。下联典指唐·上官仪。
-----------------------------------------------------------------
〖公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上正下必顺;
官清民自安。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上官复姓之“上官”二字的嵌字联。
-----------------------------------------------------------------
〖公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率疲卒激义破贼;
杖妖巫善政福民。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左龙大将军上官正,字常清,宋代开封人。曾平西川有功,累官西川招讨使,左龙武大将军。下联典指宋代龙图待制上官均,有巫声称可托神为人带来祸福,因此致富,上官均焚烧神像,用杖击巫,并驱逐出境。
-----------------------------------------------------------------
〖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论青苗而力苏民困;
返白金而志矢天知。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上官均,哲宗初为御史,论罢《青苗法》。下联典指唐·上官凝还金事典。
奉嫂抚孤,名扬宋史;
量才评士,梦应昭容。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邵武人上官怡,字友先,十六岁时试太学居第一。母亲年高病重,他在暑天里从早到晚侍侯在侧,驱赶蚊蚋,母亲去世,居丧极哀。二兄死后,他又侍奉嫂嫂,抚养孤儿,敬爱兼备。下联典指唐代上官婉儿,上官仪孙女,其母郑氏怀孕时,梦中见神人给六大秤,说:“拿这可称量天下才。”婉儿聪慧能文,又习吏事,受武后喜爱,十四岁入宫为婕妤(妃嫔的称号),中宗时立为昭容,每引名儒赐宴赋诗,则令他品评等级,量才选士。
才擅吟哦,竟称上官新体;
性惟清俭,追还老叟遗佥。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诗人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人。官至西台侍郎。其诗多应酬、奉和之作;其词绮丽而婉媚;人多仿效,称“上官体”。下联典指宋代进士上官凝,字成叔,邵武人。任铜陵尉,秩满去,有老叟十数人馈药数器,发之皆金,追而反之。终官尚书职今员外郎,通判处州,所至有声。
============================================================
〖上官鼻怎奈下官口〗
陈亚天性滑稽幽默。他在任润州太守时,属吏中有一个名叫上官弼的人,深得他的信任。
上官弼任职届满,临走时,陈亚问他:“您可有教诲我的高见?”上官弼诚恳地说:“您的才干和品行都是没得说的,只是太爱调谑,似乎过分了一些。”陈亚点头笑道:“君乃上官弼(鼻),怎奈下官口何?”上官弼闻之,大笑而去。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