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兰

文珠兰

植物界
文珠兰
别称 文珠兰、十八学士
繁殖方式 分株
中文学名 文珠兰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株高约50~100公分,地下茎球状,地上茎为短圆柱形,径6~15公分;叶剑形或舌状披针形,着生于茎端,螺旋状排列,肉质,基部抱生,具平形脉,叶平滑有光泽,叶色终年青翠;总花梗抽自叶间,伞形花序,由多数小花组成,花白色筒状,具芳香,花瓣分瓣反卷。文珠兰的花期为每年6月~9月。

       叶片宽大肥厚,常年浓绿,长可达1米以上,前端尖锐,好似一柄巨人的绿剑;花葶一年四季均直立生出,高度约与叶片等长,但大多只在夏秋两季开花,一般有花10朵—24朵,呈伞形聚生于花葶顶端;每朵花有6片细长的花瓣,中间紫红,两侧粉红,盛开时向四周舒展,甚至会向后弯曲。

分布范围

       文珠兰花叶并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既可作园林景区、校园、机关的绿地、住宅小区的草坪的点缀品,又可作庭院装饰花卉,还可作房舍周边的绿篱;如用盆栽,则可置于庄重的会议厅、富丽的宾馆、宴会厅门口等,雅丽大方,满堂生香,令人赏心悦目。可入药。原产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等,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省区有栽培,但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栽培得尤其多,因为该地区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几乎每个村寨里都有佛教寺院,文殊兰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六种花。)之一,所以广泛种植。野生于河边、村边、低洼地草丛中,或栽植于庭园。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地。

物种分类

       全属约100种,常见观赏栽培的还有:红花文珠兰 ,花筒内面白色或浅红色,外面紫红色,原产苏门答腊。粉花文珠兰 ,叶带状、革质、鲜绿色,花粉白色,原产南非。乳黄文珠兰 ,花莛高约70厘米,着花一般为4朵,原产北美。西南文珠兰 ,花高脚碟形,白色有红晕,原产我国云南、广西、贵州,以及越南至印度和马来西亚,生长在河床沙地上。

栽培知识

栽培信息

  日照: 全日照、半日照或稍荫蔽处均能生长

  管理: 选择性不严,但以湿润而以肥沃砂质壤土或壤土生育最佳,排水力求良好。

  习性:生性喜高温多湿,夏季需保持湿润,勿任其干旱,适合生育适温约摄氏22~30度c。

  修剪:花期过后要将花梗剪去,而且要减少浇水以及施肥,以免根部腐烂;文珠兰每年都会长出新叶,要随时将枯黄的老叶除去。 

  水份: 不用常常浇水,等盆土表面干燥再浇即可;盆栽春季3~4天浇1次,夏天则1~2天浇1次,冬季则视盆土表面干燥再浇即可。

  施肥: 在春季气温渐渐升高之后,可以每半个月施1次液肥,来帮助它生长,以及抽生花梗。

  繁殖: 播种或分球法来繁殖,春、夏、秋三季为适期。

养殖方法

       文珠兰原产亚洲热带,中国海南岛有野生,性喜气候温暖,空气清新湿润,高温时节忌烈日暴晒,中、低温时要求光照充足。生长适温18℃至22℃,越冬室温不得低于5℃。

  盆栽以腐殖质含量高、疏松肥沃、通透性能强的沙质培养土为宜。文珠兰属植物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海岸地区,故较耐盐碱土壤。

  文珠兰通常用播种和分株繁殖。播种宜在采收后即播,基质用沙质培养土,保持20℃至25℃,约2周发芽,需养护3年至4年开花。由于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种子不易成熟,还有的种不结实,如红花文珠兰等,通常都以分株繁殖为主。于入春或晚秋结合翻盆换土操作,将母株周边发生的吸芽分离,注意勿伤根系,另行栽培。吸芽大多不带根系,需用素沙土或蛭石按照一般嫩枝扦插的方法操作,在温暖疏荫湿润环境,约1个多月发根。扦插苗生根成活文珠兰的果实文珠兰的果实后,先用普通培养土栽入小花盆。栽苗不宜过浅,以不见鳞茎为度,以后逐年用加肥培养土,下垫一些碎蹄片或骨粉等长效肥,换上大盆养护。文珠兰根系强大,植株生长迅速,生长期要求水肥充足,经常保持盆土及周围环境温润,并防积涝,每两周追施一次液肥。如盆土腐殖质含量高,宜施用复合化肥溶液,以保护环境清洁。

  秋后入室,在10℃左右休眠越冬,休眠期要控水禁肥。4月下旬出室,应放在防风避雨荫棚下。家庭莳养可放北向阳台或南向阳台后口,也可在室内长期陈设,注意空气流通,防避烟尘污染,空调室内生长不良。

养护要点

       1.大盆深栽。为了满足文殊兰生长期间所需要的养分,在栽培时,应选择较大的花盆加以深栽,以利保水保土,供应根系发育。

  2.水肥管理。在文殊兰正常生长期间,5月至9月以内,每天适量浇水,见干见湿。每隔7天至10天施一次油饼渣加黑矾(硫酸亚铁)沤制的肥水,其浓度应本着先淡后浓,入冬停施。

  3.抹除孽芽。文殊兰在生长旺盛期,总要经常从根茎周围生出孽芽,为保证株形直立,根茎整齐,全株正常生长,应及时抹去孽芽。

  4.日照与遮阴。为使叶片碧绿、美观整齐而又不影响光照,在酷暑盛夏时,对文殊兰应适当遮荫,早7时至12时,应接受全日照,12时至15时应搭荫棚遮阴。

药用价值

       【别名】:罗裙带、水蕉、朱兰叶、海蕉、白花石蒜

  【来源】:为石蒜科文殊兰属植物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L. var. sinicum Bak.,以叶和鳞茎入药。全年可采,多用鲜品或洗净晒干备用。

  【源形态】:多年生粗壮草本。鳞茎粗壮,圆柱形。茎粗大,肉质,高达1米,基部径粗约10~15厘米。叶多枚,肉质,舌状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反曲下垂,长可达1米,宽7~12厘米或更宽,有草腥味。夏季从叶腋间生出直立的肉质花葶,伞形花序顶生。果实近球形。

  【性味归经】:辛,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行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咽喉炎,跌打损伤,痈疖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全株有毒,以鳞茎最毒,内服宜慎。故作为药用时候必须严格遵照医嘱,且严防小孩和动物的误食。

  中毒症状:腹部疼痛,先便秘,后剧烈下泻,脉搏增速,呼吸不整,体温上升。

  解救:早期可洗胃,服浓茶或鞣酸,应特别注意发生休克。亦可用白米醋4两,生姜汁2两,轻者含淑,重者内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注意事项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鳞茎毒性较大。中毒症状有腹痛、先便秘后剧烈下泻、脉搏快、呼吸不整、体温上升等。人畜食少量有流涎、呕吐,大量食后因中枢神经系统麻痹而休克死亡。此植物秋季毒性较大。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