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氟甲烷,又称三氟甲,是一种无色、微味,不导电的气体,是理想的卤代烷替代物。
国标编号 22032
CAS号 75-46-7 中文名称 三氟甲烷 英文名称 trifluoromethane;fluoroform 别名 R23;氟仿 分子式: CHF3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分子量: 70.01 蒸汽压: 2504kPa(20℃) 熔点: -155℃ 沸点:-84℃ 溶解性 溶于水 密度:相对密度(水=1)1.52(-80℃);相对密度(空气=1)2.43 危险标记: 5(不燃气体)
主要有两大用途,一是用于计算机硅片的蚀刻,一是用作灭火剂。作为迄今最为丰富的
氢氟碳化物,三氟甲烷在大气中存在的平均寿命在260年左右,其吸热量相当于二氧化碳的11700倍。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接触后可引起头痛、恶心和呕吐,有麻醉作用。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大鼠吸入20%×2小时,存活;豚鼠吸入50~80%(充氧环境连续吸入),存活 危险特性:不燃。受热分解释出剧毒的烟雾。 燃烧(分解)产物:
氟化氢。
大气影响
在
环境污染物——轻质
卤代烃所属的化合场中,被统称为统称甲烷的一氟三氯甲烷和二氟二氯甲烷特别引人注目。由于化学性能上表现突出的抗降解性,它们在环境中的残留期很长,据估算在大气中停留时间为40—150年。它的高度挥发性和不溶水性,决定了它们在环境中主要停留在
大气圈。估计底层大气中的
氟氯甲烷终称缓慢向
平流层扩散,在平流层短波
紫外线辐射的作用下,氟氯甲烷可能发生游离基分解反应,释放出的氯原子能催化大气中臭氧的分解,导致臭氧浓度降底,削弱了臭氧层对远紫外辐射的屏蔽作用,使抵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紫外辐射量增加,潜在的威胁是增加人类患
皮肤癌的发病率和白内障的流行率,并影响地球表面植物和动物的生长。
20世纪自70年代中期以来,氟氯甲烷与大气臭氧浓度的关系问题已引起环境科学界的广泛注意。近几年来有关的模拟、实验和监测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化学领域的活跃课题。为了促进世界各国间的研究.监测资料和信息交换,共同反对那些对臭氧层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1985年3月22日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奥地利政府倡议下召开了大使级会议,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的
维也纳公约。1987年9月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又在蒙特利尔签订了一项协议,即蒙特利尔臭名氧层耗损物质议定书。该协议要求各国立即将对臭氧层损害程度最大的
氟里昂的使减少到1986年的水平,到1999年各国必须把氟里昂使用缩减到1986年的二分之一。鉴于中国目前已经同意加入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并将在
蒙特利尔议定书上签字。我国正在积极考虑和布署开展氯氟烃替代物质与技术的研究。
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
化学工业出版社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000mg/m3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料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
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