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江华

中文名 段江华
出生日期 1963年
目录导航

艺术年表

1989年

自中央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毕业,分配到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991年

作品《彭大将军》参加湖南省建党七十周年美展。

1992年

作品《自画像系列》收录到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湖南油画集》;

作品《无题》系列参加广州双年展。

1993年

参加北京国际艺苑的湖南油画邀请展,参展画家有:邓平祥、钱德湘、曲湘建、周成华等。

1994年

作品《天门》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

1995年

4月,随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受邀访问日本,并作学术交流;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

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油画展”;

1996年

作品《王》参加中国油画学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受聘为中国油画学会首批理事;

发起组织成立湖南省油画学会,并在湖南省书画院举办首届年展;

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日本巡回展”。

1997年

发起组织第二届湖南省油画学会年展;

11月,参加湖南省第六届美代会,并当选为省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

1998年,

作品《圣地·延安》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98中国国际美术年‘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大展’;

1999年

参加在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的“世纪之门——现代艺术展”。

2000年

参加在沈阳召开的中国油画学会关于筹备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的会议;

作品《王-后-2号》入选“中国百年油画回顾展”;

创办首期油画研修班,成员有彭辉、欧劲等与马堡中等共同任教,在湖南省书画院美术馆作结业展。

2001年

作品《综合材料》系列首次展出于“无感觉当代艺术展”。

2002年

作品《王-后-2号》收录入余丁、赵力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边的《中国油画文献》。

2003年

受聘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发起组织“驷马杯”第五届湖南油画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

组织策划湖南油画作品赴北京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2004年

组织策划“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展出。

2005年

参加在泰国曼谷展出的“图像力量——当代艺术五人展”,参展艺术家有李路明、岳敏君、段江华、毛焰、张方白;

在北京酒厂艺术区建工作室;

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考察团,考察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威利斯双年展等,并参观了希克藏品展——“麻将”;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河上下——1975-2005年中国油画回顾展。

2006年

4月,正式入住酒厂工作室;

6月,参加在长沙西街举办的“出湖入湘——当代艺术展”;

10月,参加在北京画院举办的“重构——湖南当代艺术展”;

参加邹跃进策划的在时态空间举办的“图像转移----移动的社会主义艺术展”,此展是首次参加在798艺术区举办的学术展览;

参加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当代艺术文献展”;

参加在长沙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

参加在北京九立方画廊举办的“立场—十人当代艺术展。

2007年

6月,工作室由酒厂搬至东营;

11月,空寂——段江华个展,在曼谷唐人艺术中心开展;

参加在长沙举办的“链条——当代艺术展”;

“艺术长沙 远去——段江华、何文玦、蔡东、王闻声”四人展在湖南省书画院举办;

参加在台湾琢璞画廊举办的“历史与超越—中国当代艺术七人展”;

参加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参加“迈阿密艺术博览会”。

2008年

2月,“革命——段江华油画个展”在美国纽约的中国广场艺术中心开展;

11月,“段江华个展”在新加坡杨艺术中心开展;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2008艺术湖南——湖南美术精品展”;

参加“艺术北京”;

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

参加“台北艺术博览会”。

2009年

9月,工作室由东营撤出,进驻宋庄;

“天空——段江华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展;

参加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两湖潮流——湖北·湖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9”;

参加在中国宋庄举办的“落花时节又逢君——中国当代艺术展”,参展艺术家有方力钧、岳敏君等;

参加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相嵌苏州 — 中国当代艺术展”,参展艺术家有周春芽、何多苓,王广义等;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新中国美术60年”;

参加在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的“第4届成都双年展”。

2010年

参加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办的第25届亚洲艺术节;

参加美国加州大学美术馆的“中国表现”艺术展。

2011年

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

“段江华个展”在苏州美术馆开展;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2011艺术湖南——湖南美术精品展”。

2012年

筹备成立湖南省油画学会;

7月,湖南省油画学会成立,当选学会主席,邀请詹建俊、易英、余丁、董梦阳;

发起组织“向老艺术家致敬——湖南油画展”;

发起组织“从写实出发——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组织召开湖南省油画学会首届理事会,得到橙子艺术街区董事长冯放先生大力支持。

2013年

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

参与后湖国际艺术区的策划及建设,带领赵荣军等后湖艺术区负责人考察北京、成都等艺术区;

组织策划“异动——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得到后湖国际艺术区、橙子艺术街区大力支持;

作品 参加“中国油画百年回望巡回展”;

参加“哈尔滨首届国际双年展”。

2014年

组织召开湖南油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

组织策划湖南艺术作品在上海环球港的展出;

参加湖南省第九届美代会,当选为省美协副主席;

受聘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

作品《 脊梁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组织策划中国美术家协会专家团来湖南指导油画创作;

携夫人前往西藏朝圣。

2015年

3月4日,在后湖艺术区得到湖里救出一个落水儿童;

获教育部授予“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获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获全国文明委“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获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职称;

参加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与20世纪中国具象油画展;

组织策划“心相林泉一一黄礼攸作品展” ;

组织策划“山水人情——童柯敏油画艺术展” ;

组织策划“周陋之油画艺术展” ;

组织策划““出格”——第三届湖南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组织召开湖南省油画学会2015年度会议。

2016

入选湖南省委统战部“湖南省第二届十大同心人物”;

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在意”——第三届中国油画双年展;

成功在凤凰艺都798艺术空间举办“时间的分量”——段江华油画作品展 ;

组织策划“2016年首届高级创作研修班” ;

组织策划“情系俄罗斯——2015赴俄罗斯之旅6人油画展” ;

组织策划“屋宇——汪森程作品展” ;

组织策划“存在的惊奇—戴平均个人作品展” ;

组织策划“由心·美好——李岸油画展” ;

组织策划“妄形——李欣欢艺术展”;

组织策划“反标签——第四届全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组织召开湖南省油画学会2016年度会议。

2017

组织策划“2017'写意潇湘——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写生创作研究系列活动”;

成功在岭南美术馆举办“迹”——段江华油画作品展”;

参加“文脉传薪”——2017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展广东 关山月美术馆展;

组织策划“现像·现象”——刘诚 贾文广双个展;

组织策划“同心·同画——曲湘建、张柳青伉俪油画作品巡展”;

组织策划“释放——湖南省油画学会首届高级创作研修班结业展”;

组织策划“中流击水——2017湖南省油画学会理事作品展”;

组织策划“顽石与桃花——黄礼攸作品展” ;

组织召开湖南省油画学会2017年度会议。

2018

01月当选为第十二届湖南省政协常委;

04月当选为湖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11月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类专业委员;

12月当选为第九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

参加今日美术馆“在东方”——意象▪新媒体作品展;;

组织策划“谱系的生成——杨金成1993-2018作品展”;

组织策划“2018年国家艺术基《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人才培养”;

组织策划“自然的境象——蔡国胜油画作品展” ;

组织策划“《永恒——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作品汇报展》”;

组织策划“拔萃”第五届全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

组织召开湖南省油画学会2018年度会议。

2019

作品《天脉·文明之光》为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参加2019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受邀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观礼嘉宾。

获奖

2012年《国殇·文夕大火》获湖南重大历史题材金奖

2003年《重现的辉煌》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优秀作品奖

1999年《东方红——1949》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1995年《捆扎的王和后》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1994年《王-后-2号》获第二届中国油画展金奖

收藏

油画《墙》被广东美术馆收藏

油画《广场》被于德耀美术馆收藏

油画《坛》被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油画《重现的辉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油画《王-后-2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油画《花》被国际艺苑美术馆收藏

油画《桥》被中央美院美术馆收藏

艺术特点

段江华以他的获奖作品《王·后·2号》表现出了对历史特有的眷恋。那是两个被时间风化的人物造型,运用了综合材料手段,其凝重的语言风格与当时流行的“波普”思潮形成鲜明反差,也由此奠定了段江华的创作基调----与深层的“历史意识”相关。

“历史意识”是“85新潮”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高名潞在论述“85新潮”时引用克罗齐的观点,将“历史意识”转换成创造新时代的能量,也使整个“85新潮”获得了文化启蒙的深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的转型,这种深度被逐渐排除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视野之外,继而为日常经验所取代。在这一转型中所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基本上都在北京,而且大都出在1989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段江华左右,比如刘晓东、赵半狄、方力钧、刘炜等等。尹吉男曾把这些人表述为“新生代”,栗宪庭更是以“玩世现实主义”来命名。但无论是“新生代”还是“玩世”,都是在有意识地挣脱“历史意识”的束缚,希望借助于社会的转型开拓一个文化创新的新局面。正如栗宪庭对这一代人的论述,几乎完全放到了“85新潮”的对立面一样。以此刻画出一种新的创作风尚,虽然有助于一代人文化面孔的呈现,但却给历史留下了难以愈合的断层。

段江华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断层,但与他那些被归纳到“新生代”的同学们不同,面对这个断层,段江华没有采取挥一挥衣袖的告别姿态,而是深入到时间的内部尽力去打捞历史沉寂的内容。这使他成了他们那帮同学中的“另类分子”,他在1994年创作的《王·后·2号》就充分显示出了那种“另类”,之所以赢得大奖,原因可能也正在于它弥补了那个时代的断层吧。某种意义上说,段江华的艺术是沿袭了“85新潮”的人文传统。比如他对画面深度的强调,尤其是他营造出来的那种庄严、静穆的气氛,都跟“85新潮”所提倡的文化内容相得益彰。从这里不难看出理论家“划代”的某种局限,就像栗宪庭将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艺术家说成是理想失落的一代,其实还是有些片面。事实上,这一代艺术家远比理论家眼中所看到的要丰富,至少段江华就提供出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当然,段江华之所以能够保持住这种创作的深度,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与他1989年之后回到湖南有关。王林曾经论述过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一个是深度,一个是潮流。正是因为远离于喧闹中心的边缘状态,使段江华持有了冷静的思想,从而确保了他历史思维的连贯。

段江华九十年代创作的不少作品,一个突出印象就是深邃而凝重。这是一种悖论的进行时,跟整个九十年代的创作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使人联想到了丁方、朝戈等人的艺术。有人认为丁方和朝戈他们的艺术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已经不合时宜了,这完全是掩目捕雀之说。轻与重是人类平衡的两端,离开了一端则迈不出平稳的步伐。我想说的是,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九十年代出现了“玩世”、“波普”不足为奇,但是如果仅仅只有这样一些内容,那么,这个年代难免不留有缺陷。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关注于隐伏在九十年背后的那股潜流,关注像段江华这样一些艺术家所做的工作。在我看来,恰恰是因为还有他们这样一些艺术家的存在,这个时代的创作才没有完全偏离于历史的重心。

2006年,对于段江华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他移师北上,重新来到了阔别以久的北京。这意味着潜伏了多年的段江华将浮出水面,把他所承接的那条文化线索展现给世人。也是在这一年,段江华的作品题材发生了一些细节上的变化。首先是剔除了人物的影子,其次是由久远的历史内容转到了对近现代革命题材的关照。一些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建筑物,成了他这一时期绘画的主体,而且均被他赋予了暮色苍茫的纪念碑意向。我们可以理解这是段江华向时代中心的一种靠拢,也是他从边缘转入中心后的一种心理体验。正是因为北京那强大的政治磁场,激发了段江华早年的文化记忆,使他对历史的感悟由远而近,有了更加切身的认识,从而由原来持一种远距离的关照变成了当下近距离的反思。

段江华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一代人是革命的火种,从小便受到一种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熏陶。在他们的意识中,过滤不去的是那打碎旧世界的抱负与“人定胜天”的理想。这给了他们一种历史的冲动,也赋予了他们一种激昂的性格。段江华描述过他小时候在山城怀化的生活经历,一种顽皮的劲头。历史造就了一代人,也成就了他们共同的追忆。然而,历史不是禁锢的死水,而是流动的长河。赫拉克利特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揭示了时间流变、历史更替的真相。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那些浪漫的革命精神被物质主义的需求所取代,继而衍生出了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恰巧就在这个时期,段江华离开湖南,来到了北京求学。时代的变革与他的人生际遇相对应,使他敏感到了现实与历史的差异。来到北京,就是跻身到了现实变革的旋涡中心,而北京城的古老,尤其是遍布着众多革命时代的文化遗迹,又总是能够唤起人的历史回忆。段江华正是徘徊在这样的一种矛盾之中,曾经一度奋起,也曾经一度沉默。

“距离产生美。”黑格尔的这段论述颇有道理。美,是出走后的一种体验,如同苏东坡过了庐山发出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出走就是一种解放,再回首,不可能归到原来的起点,而必然会经过思想的提炼,实际上,已经是意识升华后的认识。2006年以后,再度来到北京的段江华,把自己的注意力投放在过去那些颇具意识形态色彩的建筑物之上,应该也有着类似苏东坡的感慨。也就是说,表现这些历史性建筑,对于此时的段江华而言,绝不是简简单单地回到过去,而是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认识过去,吸取历史的教训,吸收过去的文化营养。还是那句话:当局者迷。历史只有拉远了距离看,才能更全面,也才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正是因为阔别,拉开了段江华文化反思的空间;而重圆,又加深了他对历史的认识。所以,段江华能够站在一个开放时代的窗口,重新来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的这部辉煌历史。事实上,中国的这部近现代革命史,对于今天的世界而言,已经构成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身在其中的缘故,这笔遗产常常被我们自己所忽略。这无疑造成了一种发展的断层,正如我前面所提到,历史就是在这样的断层中失去了理性反思的能力,从而再度演变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恶性循环。而段江华放弃那些久远的历史题材,来挖掘更为近处的这部革命历史,其出发点可能就是为了弥补今天这个物质发展的断层吧。难怪他要赋予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标志性建筑以人去楼空的意向,因为这样会更加烘托出纪念碑的性质,从而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联想。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