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哲学思想

孙中山哲学思想

字数 21.3万
作品名称 孙中山哲学思想
类别 哲学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本书由辛冠洁作序。除结束语共分八章。一、孙中山的生平和资产阶级革命;二、孙中山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三、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无神论思想;四、进化论与孙中山的进化发展观;五、唯心主义的历史进化论;六、民生史观的内容及其实质;七、受到抑制的英雄史观;八、互助论与孙中山的阶级论、国家学说和伦理道德思想。 ·

作者指出孙中山的哲学思想是比较丰富的。物质派生精神,行先知后,是他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石;近代先进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科学进化论,是他哲学思想的科学基础。孙中山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基本上是完整的,是进化唯物主义。他承认宇宙的奉原是物质,精神只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宇宙的进化和发展,是物质自身的进化和发展。孙中山将客观物质世界的进化过程归结为三个先后不同质的发展时期,即无生命的物质进化时期,有生命的物种进化时期,具有精神作用的人类进化时期。他认为,有了人类才产生了人的精神,尔后才有人类的精神文化。这表明孙中山力图以自然界本来面貌乘解释自然界,形成了进化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孙中山尽管没有直接否定上帝的存在,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却是否定神创说有神论思想的。他对封建迷信、封建神权、宗教神学的唯心主义的揭露和批判,表明他有鲜明的无神论思想。当然,孙中山的进化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也存在缺点。如他虽然承认宇宙万物是进化的,但却把不同物质形态的事物看成是机械的组合物;他虽然正确地论述了知行的基本关系,但却主张在科学发达时代应“分知分行”。

孙中山把唯物主义知行观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他承认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或迟或早地总是可以被人认识的。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随着客观万物的发展而发展的,说明“事实在先,言论在后”。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不断的试验和长期的革命斗争获得的,说明行先知后,“知”是由“行”决定的。同时,孙中山也承认“知”对“行”的反作用,这就使他唯物主义知行观带有能动的反映论的某些特点。由于孙中山所说的“知”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他所说的“行”不仅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主要尽指科学实验和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等社会政治活动,这就突破了古代哲学家把“行”作为封建道德“践履”的范围。

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含有一系列进步的观点和唯物主义因素,但基本上是历史唯心主义。他承认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发展的,认为以往的人类历史,经历了洪荒时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和民权时代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最终将进入大同世界。但在孙中山看来,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不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不是从事社会生产的人民群众,而是人的思想,是少数能够从事发明创造的先知先觉者。“人心”是社会事物的本原和基础,人类“求生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互助”是社会进化的原则,这一切构成了孙中山唯心主义史观的核心。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孙中山的进化历史观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他反对封建专制,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把封建专制国家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同时,在他的历史观里还反映了他关心人民生·活,为人民谋幸福的强烈愿望。

孙中山首先是“起共和而终帝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完成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体系的伟大思想家。建国来对孙中山哲学思想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该书是系统地研究孙中山哲学思想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出版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5月出版,21.3万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