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沟镇

鲍沟镇

气候条件 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文名 鲍沟镇
别名 滕州市鲍沟镇
火车站 滕州站、滕州东站
滕州公交 1路,222路
中学 滕州市鲍沟中学
汽车站 滕州汽车站
电话区号 0632
新闻媒体 《滕州日报》《齐鲁晚报》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年(1941年)滕县成立伪政府,分9区74乡,鲍沟现境分别隶属滕县六区、七区和一区管辖。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划鲍沟一带为沛滕边中心县第二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改属临城县第二区。

1952年改为薛城县第二区。1956年鲍沟划归滕县为鲍沟区。1957年3月撤西岗区并入鲍沟区。

1958年6月撤区建中华人民公社,次年改为鲍沟人民公社。

1966年5月撤鲍沟、金庄两公社合建鲍沟区。1968年12月撤区恢复原鲍沟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改为鲍沟乡,11月由乡改镇。所辖8个办事处。

行政划分

区划沿革

鲍沟一村建于北宋初雍熙二年(986年)。原名陈许村。北宋末更名为鲍家沟村。1950年改为鲍沟一村。

鲍沟二村建于明·万历年(1581年)。原名西闵楼。1950年改为鲍沟二村。

鲍沟三村建于明 ·洪武十三年(1381年)。原名后街。1950年改为鲍沟三村。

鲍沟四村村名由来原名倪庄、郭庄。1950名改为鲍沟四村。

吕坡村建于北宋末南宋初(1120~1138年)。原名云家楼。元初改名吕坡。位于吕坡村前的吕场,建于清中期(1726年),原为佃户村,1957年划归吕坡村。

坝前村建于清初(1620年)。原名坝窝,1961年分出坝前大队。1984年改为坝前村。

坝后村建于清初(1620年)。与坝前本是一个自然村,1961年分出坝后大队。1984年改名为坝后村。

前汉宫村原名汉宫。建于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系 光武帝行宫,故称汉宫。1976年改为跃进大队。1984年恢复原名汉宫,并划分出前汉宫村。

后汉宫村原名汉宫,与前汉官村本是一个自然村,1984年划分为后汉宫村。

前皇村建于元末1337年,原名东房村、新郭村、皇甫坝,清初改为前皇甫。1984年改名为前皇村。

前鞋城村建于西汉时期,因村庄为斜型,以谐音鞋得名鞋城。1984年划分出前鞋城村。

甄洼村建于金大定年间(1180年)。以甄姓为村名的第一个字,因地势相对较为低洼,故名为甄洼。

郝寨村建于明初,原名郝家庄。清·咸丰十一年改郝家寨。1984年定名为郝寨村。

邢寨村建于明初·洪武初年。原名邢家庄,又为邢家寨,后简称邢寨。

闵楼村建于南北朝天嘉五年(564年)。原名双龙沟,后改为闵家楼,1984年定为闵楼村。

西宋庄村建于明·洪武年间(约1380年)。原名宋庄。1982年更名为西宋庄。

赵泉楼村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原名赵庄。1982年更名为赵泉楼。

杨村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原名杨家村。后简称为杨村。

马口村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原名马家河口,又称马庄,1982年更名为马口村。位于村前的尚庄建于明初,于2001年划归马口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14年,鲍沟镇辖66个行政村(鲍沟一村、鲍沟二村、鲍沟三村、鲍沟四村、薛岩前村、薛岩中村、薛岩后村、圈里村、华庄村、西宁村、东宁村、侯楼村、前皇甫村、东皇甫村、中皇甫村、西皇甫村、杨村、坝窝前村、坝窝后村、北朱庄村、刘坡东村、刘坡西村、东石庙村、中石庙村、西石庙村吕坡村、马口村、丛屯村、于仓村、西宋庄村、后汉宫村、汉宫村、徐村、赵泉楼村、官庄村、前鞋城村、后鞋城村、邢庄村、甄洼村、邢寨村、兴刘庄村、关村、三清阁村、褚村、张村、杨郝庄村、大刘庄村、大杨楼村、卜庙村、郝寨村、闫庙村、琉璃庙村、郝庄村、南潭村、张埠村、姜店村、南吴庄、河涯村、裴楼村、孙岗村、大李楼村、闵楼村、西荆林村、东荆林村、南朱庄村、西磨庄村)。

地理环境

地理境域

鲍沟镇地处滕州市西南部,104国道纵贯2全境,笃西公路横穿东西,东距京福高速公路出口约3公里。总面积74.6平方公里。[1]

地形

鲍沟镇为平原乡镇。镇域呈现东南西北斜形,地势东北略高,最高处海拔62.9米;最低处海拔43.6米。境内有2片洼地,落差约5--10米。一片是磨庄湖坡,位于西磨庄村西,约100公顷;另一片是甄洼湖坡,位于甄洼村周围,约300公顷。

水文

共有3条河流横穿境内。郭河北支流经8.8公里,郭河南支流经6.15公里,在吕坡村后与郭河南支汇合,系季节性溢洪河道。小苏河位于境内最南端,是滕南十字河的一条支流,流经镇域1.4公里。

自然资源

镇内资源丰富,有滕东煤矿、金庄煤矿、田陈煤矿北七采区三座大型煤矿,年产量达180万吨。

镇内黄沙资源丰富,储沙面积约2000公顷,沙层厚3--4米。西北部煤矿资源较为丰富。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鲍沟镇总人口8.1万。民族以汉族为主体民族。

2017年,人口78382人(2017)。

经济状况

综述

2015年1—10月份,全镇生产总值实现51.17亿元,同比增长11.7%;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52亿元,同比增长15.58%;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79.1亿元,同比增长19.6%。

农业

2012年,全镇生猪存养量1.99万头,年出栏生猪4.1万头,2012年生猪饲养纯盈余1200多万元;肉鸡存栏18.2万只,年出栏肉鸡近100万只,2012年肉鸡养殖纯盈余300多万元;肉鸭存养量27.5万多只,年出栏肉鸭近200万只,2012年肉鸭养殖纯盈余570多万元;水貂、狐狸、貉子等皮毛动物存养量6万多只,占全滕州市饲养量的60%,2012年纯盈余1500多万元。大力推进林果发展。目前,全镇各类果品1195亩,花卉苗木519亩,经济结构调整1554亩,发展经济林1350亩,形成了以苹果、葡萄、梨、桃、冬枣、日本甜柿、樱桃等为主的50多个品种的特色生态林果村。

目前全镇66个村都配备了动物防疫员、技术指导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8家。其中,以土地为纽带的合作社15个,畜牧业9个,农机服务业4个。2012年,全镇人均纯收入实现11002元,增长20.0%,五年年人均增长11.6%。

2012年,全镇绿化总投资达586万元,造林总面积1770亩,其中道路绿化446亩,平原绿化1220亩,完成防护林300亩,经济林100亩,栽植各类树木29.5万株,种植花卉苗木460亩,农田林网4600亩,完成滕州市级绿化示范村6个,森林覆盖率达37%。

工业

2014年1月至6月,全镇完成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3个,占全年任务的109.09%;纳入上级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导向计划的有15个,技术改造新立项项目7个,创建枣庄市级研发中心5家,研发新产品、新技术67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96项。

2014年上半年,全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5亿元,占全年任务的67.13%;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50.7亿元,占全年任务的58.12%;完成新产品增加值15.8亿元,占全年任务的68.71%。

社会事业

2009年,鲍沟镇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在66个村建成高标准的综治办公场所,并投资30余万元建设了镇综治工作中心,夯实了基层工作基础。开展了12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和生产烟花爆竹专项整治活动,全镇安全稳定形势不断好转,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投资30余万元对中心幼儿园进行了扩建整修,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腾云石庙希望小学教学楼,投资600余万元对中心中学餐厅、宿舍楼、实验楼等进行了改扩建。不断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改善群众就医的硬件设施,建成了14处高标准村级卫生室;投资106万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镇中心卫生院多功能一体病房楼也即将投入使用。积极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继续拓宽救助渠道和范围,救助残疾人、特困户、五保户和贫困群众232人次。实现信访工作重心下移,认真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0起,主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00余件,全镇信访稳定工作出现可喜局面。

历史文化

省级文物级保护单位:吕坡遗址

枣庄市级保护单位8处:吕坡遗址、西石庙遗址、三清阁遗址、闵楼遗址、前鞋遗址、后鞋遗址、薛岩前村遗址、西宋庄遗址等

吕坡湾(拟建吕坡生态湿地公园)

吕坡河吕坡河漷河南北支汇合的地方叫吕坡湾,这里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每个到过吕坡湾的人都会被她的美所折服,秋天,吕坡湾静悄悄地镶嵌在秋叶织成的花地毯上,夕阳将绛红暖色调涂抹在小河湾的水面上,小河湾周围仍然保留着夏天还未完全褪去的绿色,丰腴有些发黄的蒿草还长在那里,丰收的庄稼还在最后沐浴温暖的阳光。不远处,可见几间茅屋袅袅飘浮的炊烟,秋阳染红了水边丛丛低矮的树,它们在微风的亲吻下欢快地摇曳,跳跃着优美的舞蹈!

秋天的吕坡湾,有她独有的风韵,她一丝不苟地用清濯的水哺育周围稠密的林木,青青的小草。她用甘甜的乳汁让牛羊喝醉,嘀鸣的鸟儿亮翅。她育出来的鱼虾,引来众人垂钓,野鸭嘻戏,水鸟飞吻。在天高云淡的日子里,来到吕坡湾,享受大自然给予甜蜜的爱,大有脱俗之感,十分惬意。[2]

人物

书画界名人:王学仲、马世晓、闵荫南,鲍沟镇是三位书画大家故乡

王学仲

1925年10月生于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宁家村,原名王黾,字黾子,笔名夜泊,号滕固词人,晚号黾翁,室名泼墨斋。

书画家、教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1953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创立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兼任南开大学、广州美院及日本筑波大学客座教授,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荣誉所长,中国文联第八届、九届全委会荣誉委员,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画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精通书法、绘画、文学、哲学;是一位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家,创立“黾学”学派。

一代大家王学仲先生于2013年10月8日晨7:17在天津武警总医院病逝,享年88周岁。

1942年考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曾师从邱石冥、吴镜汀、容庚,1945年毕业后由北平国立艺专墨画科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年画及油画,同时也接受齐白石、黄宾虹、张伯英、徐悲鸿、李可染等人的指导,书法功底深厚,诸体皆善,尤长于行草书,豪放雄健,跌宕多姿,绘画则以山水为主,精于书画理论,著述甚丰,1953年在天津大学任美术课教师。1978年入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创作。1985年天津大学建成“王学仲艺术研究所”,任该所所长。1989年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大奖,出版有:《书法举要》、《中国画学谱》、《王学仲美术论》、《王学仲书法论》、《王学仲书画诗文集》、《夜泊画集》等。

王学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了三则治学主张,即:二言——欧风汉骨,东学西行;四感——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诗人的苍凉感,艺术的高贵感;四我——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作品还有《四季繁荣图》、《垂杨饮马图 》、《双鲤图》等。

马世晓

1934年出生于山东滕州鲍沟镇马口村,童年迁居徐州。幼承家训,笃志翰墨。1960年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今浙江大学)茶学系,留校任教。现为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徐州市艺术馆名誉馆长、浙江省高校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浙江省钱江书画院名誉院长、国际书法家协会顾问等职。长期从事书法创作和书法教育工作。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2013年1月30日,马世晓与世长辞。

闵荫南

谱名繁榕,别署逸文,以字行,室名芦花别馆,1939年出生于滕州市鲍沟镇闵楼村。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新疆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顾问(原新疆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新疆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新疆军旅书画院名誉院长。

幼承家学.五十年代就读于山东曲阜师范,师从著名书画家孔端甫先生. 其书法初沉酣于二王、唐楷,复浸淫于六朝碑版与汉隶奏简之间,然后上溯金文、羯鼓。40余年潜心书艺,转益多师,未尝稍怠,书风渐趋深沉简远。书法之外,兼涉文史、美学、国画、诗词写作与书画评论。 闵荫南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四届和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艺术节书法展览,中国首届书法艺术节(天津)等书法展、自治区成立四十年大庆书法展等书法大展中,五次获一等奖。1996年自治区文联授予“德艺双馨”称号。

发展建设

绿色的公交、宽阔的马路、整洁的街巷……日前,笔者走进鲍沟镇刘西村,漫步在村庄里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秀美宜居、宛若城市社区、落落大方的美丽农村。

这是鲍沟镇蓬勃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该镇以建设幸福鲍沟为总目标,以改善村居环境为出发点,多措并举、内外兼修,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该镇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道路硬化、电网升级等各项工程稳步推进。投资468万元完成了8个村的小农水建设项目,投资976万元实施了10个村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投资230万元实施了3个村的电网改造工程、更新架设高压线路1.8公里,总长101公里的“户户通”道路硬化工程及惠及2000余户的旱厕改造工程正在稳步实施,清新秀美、畅顺宜居的新农村雏形初显。

环卫工作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缝隙”的环卫管理网络。该镇新配备垃圾车10辆、垃圾桶300个,新聘专业保洁员20余人,累计清理无序垃圾39吨,粉刷墙壁6.7万平方米,栽植绿化树木4.1万棵,整修道路47公里,村容村貌及村居“颜值”持续提升。

“四德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的“内涵”不断丰富。该镇在各村扎实开展四德榜评树、巾帼十杰评选等活动,形成长效机制,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同时,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和乡村文明行动,全镇66村个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凡事从简的婚丧嫁娶蔚然成风。[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