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沽

葛沽

人口 7万(2013年)
中文名称 葛沽
邮政区码 300352 
目录导航

地理位置

葛沽地处天津市东南,海河南岸,距北京149公里,西距天津中心市区20公里,东距滨海新区天津港10公里,是天津中心市区通往滨海新区的交通要冲。距滨海国际机场15公里,津晋高速公路、丹拉高速公路、津沽公路、天津大道、蓟港铁路二线均在此交汇,北距京津塘高速公路入口5公里,是津南区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历史文化

葛沽花会葛沽花会葛沽镇是历史上华北“八大古镇”之一,自明代就是天津地区著名的水旱码头及贸易货物集散地。由于漕运发达,该镇居民多以船业为生。明永乐年间,当地富商与官府出面,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把海神娘娘(妈祖)塑像放入官轿,用人抬着沿街观灯,此举引得大批船民前来进香祷告,乞求海神娘娘保佑船民出行平安。经过几百年的沿袭、创新与发展,20世纪初期,葛沽宝辇会形成八架凤辇、两座灯亭的格局(凤辇中供奉对象均为海神娘娘、送子娘娘、痘疹娘娘及泰山圣母等女性神灵)。加之会规缜密、曲仪考究、气势恢宏、场面壮观,葛沽宝辇成为名扬海外、世所罕见的民间花会艺术珍品。

经济情况

葛沽工业经济持续壮大,滨海民营经济成长示范基地日渐成熟,400余家工业企业竞相发展,荣程集团、立林集团、甘泉集团等龙头企业日益强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了精密制造、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服务业发展初具规模,天津市首批亿元楼宇——滨海(津南)创意中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已入驻企业1500余家,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葛沽金街、海西大酒店、物美超市等商业载体日趋完善,以欣娱传媒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日渐壮大。

未来葛沽镇,“一区五园”、“两湾一带”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

一区,即民俗文化旅游区,依托妈祖文化和漕运历史风貌,重点建设郑家大院,乾隆行宫、明清一条街、民俗博物馆等多个文化设施和“葛沽八景”自然景观,重现葛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打造北方妈祖文化旅游新亮点。

五园,即滨海盛世国际汽车园,占地2250亩,总投资50亿元,由中国进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天津空港国际汽车园发展有限公司、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打造,将建成为北方最大的集汽车展贸、汽车文化、运动体验及产业配套于一体的大型汽车商贸园区。

滨海湖总部园,占地500亩,建设有湖心苑企业独栋区、科贸中心。园区建设以集中式高层塔楼办公、独栋花园总部办公风格为主,致力打造环境生态型、产业集聚型、产出高效型总部经济区。

商贸物流园,总面积2200亩,面向滨海新区和三北地区,将建成开放式、大型集散商业中心。

先进制造产业园和中小企业成长园,位于镇区南侧,津晋、唐津两条高速之间,总面积2000亩。先进制造产业园区内将建设40米宽货运通道、18米宽客运通道,采取客货分流、封闭管理模式,配套设施完善,拥有超大湖景、超高绿化率,吸引汽车关联产业各其他高端制造企业入驻;中小企业成长园,以土地出让、厂房租售等形式,用于安置本地需要扩大生产规模的拆迁企业,通过金融服务、科技帮扶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产业升级平台,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两湾,即东湾、西湾宜居商贸区。总面积9968亩,其中商业用地1393亩。规划开发高端住宅和商业区,建设集居住、酒店、商业、会展会议、休闲公园于一体的高品质城市综合体,重点发展生态健康地产、文化旅游、现代商业等产业,打造海河中游新兴商务活动中枢。

一带,结合天津市“海河中下游开发开放”战略,在葛沽境内海河沿岸打造一条“海河旅游带”,借重国家会展中心、北石林、民俗文化区等项目资源,规划建设生态公园、码头式休闲度假等区域,开辟旅游专线,吸引商气、聚集人气。

行政区划

葛沽镇位于津南区东部、东与滨海新区新城接壤,西与双桥河镇毗邻,南与小站镇相连,北靠海河与东丽区隔河相望,现有行政村25个。

葛沽一村

葛沽二村

葛沽三村

曾 庄

北 元

新 房

十间房

盘 沽

官 房

杨岑子

辛庄子

邓岑子

小高庄

大 滩

高 一

高 二

九道沟

石 闸

三 合

南辛房

刘 庄

东 埂

殷 庄

西 关

杨惠庄

名人介绍

郭允昌(1611 ~ 1659) 字绳绳,号芦崖。明代人,境内葛沽郭氏三世祖。到葛沽之初,是丰财盐场新兴里六甲的灶户。幼年爱好古文辞,文章豪放不群。 28 岁崇祯已卯科中举,顺天府乡试第 2 名,后闭门读书,写出了《诗真》一书。顺治二年 (1645) ,被授予河南南阳府裕州知州,时年 34 岁。裕州刚刚遭过兵燹,人户残缺,经济凋敝,到任后,立即提出 3 年内全部免除徭役的建议。在裕州清廉、勤勉,被地方立祠祀奉。顺治七年 (1650) 转刑部员外郎。不久,为办盐务,出任山东东昌府通判,东昌百姓和兵士为他在东门立碑。顺治十一年 (1654) ,转顺天府通判,顺治十三年 (1656) ,又擢升宗人府经历加一级。顺治十四年 (1657) 被诰封朝议大夫。顺治十六年 (1659) 升福建延平府知府,卒于任中。有文集行世。

田 方(1911 ~ 1974) 原名田兆栋,葛沽人。 1919 ~ 1931 年,在北平读书,肄业北平私立辅仁大学。 1931 年“九一八”后,参加北平学生南下请愿团,请求抗日。后因家境困难休学。 1932 年 8 月,到上海,考入天一电影公司做国语教员兼任场记、演员。至 1937 年春,先后参加《红羊豪侠传》、《海葬》、《无限生涯》、《壮志凌云》等 10 余部影片的摄制。 1937 年 8 月至 1938 年 7 月,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队,宣传抗日救亡。演出《保卫芦沟桥》、《放下你的鞭子》等剧,拍摄影片《最后一滴血》。 1939 年夏到延安,在抗大四大队学习。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参训队学习并参加大生产运动,荣获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劳动英雄甲等奖状。 1939 年至 1945 年 9 月,调延安鲁艺,历任艺术指导科科长、实验剧团副团长兼演员,先后演出《日出》、《佃户》、《粮食》、《中秋》、《带枪的人》、《我们的指挥所》、《前线》等话剧。 1945 年日本投降, 9 月,调赴东北干部大队 8 中队任副队长,后改为东北文工一团副团长。 11 月下旬赴长春接管伪“满映”,任接管小组组长。后因战局影响,撤出长春。 1946 年,二进长春完成迁厂任务。 10 月 1 日 在兴山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秘书长。 1948 年冬,随军三进长春接管敌长春电影制片厂,荣立甲等功。 12 月,随军入关,后进北平接管电影机构。 1949 年 4 月,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名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厂长。 1951 年 5 月,调文化部电影局任秘书长。 1953 年 7 月,筹建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任团长。 1955 年 5 月,任电影局副局长兼演员剧团团长。 1957 年任北影厂艺术副厂长兼剧团团长。 1961 年秋,任影协副主席。此间参加了《风从东方来》、《深山里的菊花》、《一天一夜》、《革命家庭》、《英雄儿女》等影片的摄制。 1965 年 5 月,任北影厂代厂长。 1966 年 6 ~ 8 月,在白石桥集训班,回厂后为审查与批斗对象。 1970 年 2 月,入北影五七干校。 1973 年,回厂任编导室主任。 1974 年 8 月 27 日 病故。

邢 野原名邢国柱,葛沽镇人。 7 岁在天津读私塾。 1927 ~ 1937 年,在天津市立第三十小学、河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天津沦陷后,流亡济南、南京、长沙。 1938 年,在桂林参加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抗敌演剧第十一队。 1939 年春,通过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介绍,到陕北公学学习。 7 月,到晋察冀边区。其间与陈强合作了秧歌舞剧《反扫荡》,与羽山合作了独幕剧《出发之前》。 1942 年,调到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冲锋剧社工作,至 1945 年写过《两个英雄》、《八月十五》、《村长》、《粮食》、《无人区》等。 1946 ~ 1949 年,分别在冀晋军区、北岳军区、察哈尔军区做行政工作,同时也编剧,当导演,演戏。写有歌剧《不上地主当》、《天下第一军》,与劫夫合作歌曲《国民党一团糟》。 1949 年 7 月,参加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张家口,做军区文工团领导工作,兼任察哈尔省文联副主席,后任文联主席兼党委书记。 1950 年,调北京参加中央文学研究所筹备工作。 1951 ~ 1953 年,在中央文学研究所任学部委员兼秘书处主任。工作之余创作了《游击队长》。 1954 年,任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副所长。与羽山合作,把话剧《游击队长》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平原游击队》。 1956 ~ 1965 年,曾任作家协会外委会副主任,诗刊编委、驻会作家,写了《青年侦察员》、《开会》、《无孔不入》、《东庄之夜》、《典型报告》、《塞上红旗》、《黎巴嫩的怒火》。与孙福田、谷岩合作了中篇小说《儿童团长》,多幕剧《儿童团》,电影文学剧本和小说《狼牙山五壮士》。创作长诗《大山传》、诗剧《王二小放牛郎》,出版短诗集《鼓声》。 1965 ~ ? 1972 年,在山西省文联工作。 1973 年,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1987 年离休后又写了一些诗歌、回忆录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