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名”是民间艺人在普及昆曲中形成的一种坐唱演出形式,由音乐演奏和昆曲清唱组成,一人身兼多职,既要唱又要演奏 。堂名演奏时临时搭起的乐舆,可以拆卸、组合。拆散后装在箱内,方便肩挑,故称“堂名担”。考究的堂名担,还装有各色玻璃彩灯,称为“堂名灯担”。“堂名担”是晚清宝和堂昆曲堂名灯担,用紫檀木和黄杨木镂雕而成,双层飞檐、白玉栏杆,三面挑出莲茎形铜梗,配以玻璃莲花彩灯,数以百计的构件、饰物雕工十分精细。
堂名艺人以八人组台为常规,少则四人称半堂,或六人、十人,十二人称一堂半,最多不超过十四人。堂名演奏时要临时搭起“堂名担”,上置笙箫弦笛等乐器,八人分坐两边。主唱者、副唱者和乐队按戏情需要再随时调整座位。堂名担可以拆卸、组合,拆散后装在箱内,方便肩挑。考究的堂名担,还装有各色玻璃彩灯,如今苏州昆曲博物馆存有一副,可称瑰宝。农村里的堂名没有堂名担,则用两张八仙桌拼成台面。
堂名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很高,是昆曲除了曲社以外更为普遍的组织形式,也是十番锣鼓、十番吹打、江南丝竹的主体、传承者。正是有了堂名,才有了江南丰富优雅的曲艺和音乐,堪称“百戏之祖”、“国乐”的载体。同时,江南的道士大多能吹唱昆曲,所以有一些道士也参加到堂名的队伍中来,如常熟的大成堂(张家道士)、太仓的景家道士、江阴的蒋家道士;或道士与堂名相互兼职,如昆山咏儿堂的夏相如,祖传十四代皆为道士,业余兼做堂名。这也是如今江南道教音乐带有浓厚昆曲韵味的原因。
据统计在上世纪,常熟有堂名班社几十个,从业者600多人,遍布城乡,皆为世传,保留有不少罕见古曲抄本。到解放以后,堂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堂名艺人大多转业。直至80年代渐有复苏,然而由于时隔太长,大多老艺人已经去世,抄本乐器多数也在文化大革命中焚毁。历史上常熟各堂名能演唱的昆曲折子戏多达200多出,到90年代仅有20多出,其中曲谱大多失传,严重濒危。1992年《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的编写工作进行普查登记时,在苏州范围内查得十番锣鼓曲目32首,但收入曲谱仅13首,查得十番吹打曲目110首,但收入曲谱仅46首,查得道教吹打曲目222首,收入曲谱仅156首,其余曲谱大多已经失传,而且收入曲谱大多还是根据1983年录音资料整理的,收入曲谱根据传统工尺谱翻译。当年普查登记的艺人锐减为300名(不含道教吹打道士),当时都已达古稀之年,至今大多去世,不满20人。堂名名存实亡,仅存的老人体衰有病,多无能力演奏,年轻一辈无人传承,濒临灭绝。 前几年,苏州市将堂名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有三位80多岁的老人。其中之一便是常熟市辛庄镇的吴锦亚,吴锦亚为春和堂传人。吴锦亚生于1929年,自幼随父亲吴旒芝学习昆曲和道教音乐,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17岁便在常熟白茆乡和吴县沺泾乡收徒20多名,随“春和堂”在常熟、苏州、昆山、太仓等地开展唱堂会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春和堂解散,吴锦亚在浒浦文化站从事群众文化工作,1957年调往江苏省昆剧团,1959年到1960年担任苏州地区戏校音乐班班主任,兼教管乐,1962年下放农村,吴锦亚根据经验,将失传的“昆剧锣鼓”整理记录,特别是鼓捻指法(已失传)经其抢救,现已在苏州地区播下种子。1990年受苏州大学中文系聘请讲授“昆曲锣鼓”,2004年,以75岁高龄为苏州教育学院特聘,为昆剧班传习讲授“昆剧锣鼓”。由于吴家无后人学吹打、昆曲,已传多代的技艺即将失传。作为非常需要合作性的十番锣鼓、十番吹打,由于老伙伴都已去世,已无法亲身传教,只留曲谱,相当于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