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象

恐象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物种体长 长8m
动物界
3种
中文学名 恐象
亚纲 真兽亚纲
亚目 恐象亚目
生存地点 欧洲、亚洲、非洲地质层位
亚科 恐象亚科
目录导航

物种起源

恐象是恐象科的模式属,是由更细小及中新世的古恐象演化而来。这两种长鼻类与其他象的演化分支是完全不同的,有可能是在更早的时期分支开来。除了恐象外,过往嵌齿象科及乳齿象都被包含在同一大分类中。只有象生存至今。辨认要决是象牙长在下嘴唇上,形状向后弯。[1]

外形特征

恐象头骨恐象头骨类象是长腿的长鼻类,站立时身高达到4米以上。

它的头骨不似现代象那样高耸,上颌无大象牙,但有长鼻。

下颌有一对大象牙,从颌前端向下弯曲,然后向后弯向身躯,很像是一对固定在下巴上的巨钩。

每枚颊齿由两条横脊组成,脊顶锐利,略呈弧形。

巨恐象的齿式为0-0-2-3/1-0-2-3(每年替补为0-0-3/1-0-3),有垂直的颊齿作替补。恐象有两组双脊齿型及三脊齿型的牙齿。

臼齿及后前臼齿是垂直撕开食物的牙齿,显示恐象在很早期的演化分支中已经独立了出来。

其他的前臼齿是用来压碎食物。

庞大的恐象庞大的恐象颅骨短及低,顶部扁平,有很大及高的枕骨髁。

鼻孔向内缩及很大,应该有很大的象鼻。

吻突长,吻沟阔。

下颌骨颏部非常长及向下弯曲,象牙向后弯,是恐象的特征。它没有上象牙。

恐象与其祖先的古恐象的分别在于其体型及齿冠较大,第二及第三臼齿的后状饰没有怎么发展。

恐象可能生活于森林之中。

它的头骨不似现代象那样高耸,上颌无大象牙,但有长鼻。下颌有一对大象牙,从颌前端向下弯曲,然后向后弯向身躯,很像是一对固定在下巴上的巨钩。每枚颊齿由两条横脊组成,脊顶锐利,略呈弧形。

物种分类

恐象恐象恐象属下已知有三个物种,都是体型很巨大的。

巨恐象

巨恐象(硕恐象)是恐象属的模式种。它主要是生存于中新世晚期的欧洲,并且是地中海附近地区唯一的物种。它最后生存于上新世中期的罗马尼亚。

于1836年,在黑森-达姆施塔特的上新世地层发现了巨恐象的整个头颅骨。头颅骨长约1.2米,阔0.9米,比现今的象要大很多。

印度恐象

印度恐象是亚洲的体形不大的一类恐象,主要在印度及巴基斯坦发现。

它的特征是那巨大的齿列,及其谷内结节。

印度恐象出现于中新世中期,在末期更为普遍。

它于700万年前消失。

博氏恐象

博氏恐象是非洲的物种。特征是狭窄的吻槽、细小但较高的鼻腔、颅骨较高及窄。相比其他两种恐象,它下颌骨颏部较短。博氏恐象在中新世末期出现,在其他物种消失后仍然生存。化石是在肯尼亚发现,约有100万年。

生活习性

虽然很多人认为恐象是森林动物,牙齿也很适合咀嚼树叶,但他们身高腿长的体型却很适合开阔地带长途跋涉,分布广、扩散快也证明了它们的迁徙性。同其他同时期的古象相比,恐象的化石不多,说明他们属于较边缘的生态区位,而且不会结成大规模的象群。

分布范围

依据其化石产地分布,恐象主要分布于非洲、欧洲、西南亚等地。

动物研究

恐象骨骼化石恐象骨骼化石恐象如何使用它奇特的象牙一直都是讨论的焦点。

它有可能用来插入土壤中寻找植物的根部及块茎,或是推倒树枝来吃树叶,又或是挖出树皮来吃等。

在非洲几个发现恐象化石的位点中,都有人科的遗骸。

霍伊维尔曼(Bernard Heuvelmans)认为恐象仍然在中非生存,且是20世纪早期非洲几宗神秘河马被杀事件的元凶。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