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见证》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张新颖,男,1967年生于山东招远,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
主要著作有:《栖居与游牧之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文学的现代记忆》(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读书这么好的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默读的声音》(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沈从文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
平心而论,新颖的文章是比较容易沟通的,原因就在他善于把自己的感情不加掩饰地寄托在评论文字中间。我喜欢读他的文章的原因主要也在这里:感性、贴切,没有任何外在的理论障碍,一下子就沟通了评论主体和评论对象之间的交流。
——陈思和(学者)
近年的新颖,已经不止在一个两个地方,提到了言说在世界本源面前的窘迫和困难。在“词”与“物”的微妙关系上,“词”如何才能承载住“物”,以及“词”究竟能不能承载得了“物”,他为之警觉、疑虑和不安。我把它看作是新颖对事物和生存本源的体认在趋于精深的一种迹象,而且关键是,这种犹豫和不安,在新颖身上,并非出自理论思辨有心要做深刻状的需要,而纯粹是直接导源于他那直觉本能的一种真实的焦虑。他是以一己的感觉方式与之遭遇并把它提示出来的,因而它在新颖身上引起的震惊也就来得格外地强烈和真切。
——李振声(学者)
他的认真,并没有因为他的敏悟而减少。同样,他对理论的专注,也丝毫没有折损他烂漫的想象。思与悟,归纳与畅想,有时在一个学者那儿并不是相互支持的。而且,词语的组织能力也并不等于真正的见解。张新颖却能够将二者那么完美地综合一体。当我读到他的译作,特别是耐心寻索论据,精心推演和敲凿的长篇著作,每每感到惊奇。因为我忘不了他在艺术的悟想中所一再表现出的过人才华;将无以言表之物给予圆通透彻的呈现。
——张炜(作家)
第一辑 语言困境
现代困境中的语言经验
行将人传的方言和它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丑行或浪漫》
附录:关于《行将失传的方言和它的世界》的通信
黑暗中的声音
第二辑 新文学作家在新中国
论沈从文:从1949年起
释读沈从文土改期间的一封家书
路翎晚年的“心脏”
第三辑 小说:80年代
重返80年代:先锋小说和文学的青春
马原观感传达方式的历史沟通——兼及传统中西小说观念的比较
显性的与德性的——韩少功重构世界的方式之一解
荒谬、困境及无效克服——余华小说试评
恐惧和恐惧价值的消解——残雪小说论
新空间:中国先锋小说家接受博尔赫斯启悟的意义
第四辑 小说:90年代和今天
平常心与非常心——史铁生论
乱语讲史 俗眼看世——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的无意义世界
《马桥词典》随笔
读《碑》
十年前一个读者的反应——为新版《九月寓言》拼合旧文
坚硬的河岸流动的水——《纪实和虚构》与五安忆写作的理想
“我们”的叙事——王安忆在90年代后半期的写作
知道我是谁——漫谈魏微的小说
小说精神的源头、生活世界、现代汉语创作传统
——林建法编《2003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序
第五辑 诗、歌、散文与当代文化
中国当代文化反抗的流变
——从北岛到崔健到王朔
张楚与一代人的精神画像
困难的写作
——述论90年代的诗人散文
带着偏见、麻木和心动
——《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年中国最佳散文》序言
界外消息
——《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2年散文》序言
可以一篇一篇读下去
——《新世纪编年文选·2003年散文》序言
辑外 批评的批评
审美批评的原创性:生存根基的畅现与心智的交流
——关于张新颖的文学批评实践及其理想的通信 刘志荣
表达的焦虑
——漫谈张新颖的文学批评 周立民
路翎于1955年5月16日《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第一批材料》公布后的第三天被隔离审查,入狱羁押了十八年,到1973年才被宣判二十年徒刑(从1955年算起)。这种“不告诉时问的囚禁”对路翎所造成的精神上的压力相当巨大,中间曾有一段时间被移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和“保外就医”。1975年6月刑满释放后,在北京做了四年半扫地工,直至1979年11月为其在“保外就医”期间“上书攻击党中央”的个人“反革命罪”平反;1980年11月他的另一项“反革命罪”即胡风集团案初步平反。
从1978年起,路翎过去的朋友们,如牛汉、曾卓、绿原、贾植芳、冀涝、罗飞等等,差不多都是怀着劫后重逢的不平静心情来看望过他,可是几乎无一例外地惊异于路翎的冷漠、迟钝、寡言少语,没有交谈的欲望。他甚至跟家人都极少说话。友人和亲人都对他的生活和精神忧心忡忡,特别是对他能否恢复创作能力耿耿于怀——路翎可是二十岁出头就完成了《财主底儿女们》——胡风称它的出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事件”①——的作家啊。
谁也想不出路翎内心的感受。可是他自己知道,他没有用表情和语言显示给朋友和家人的,用诗表达了出来。请看下面这首完整的《红果树》——
干枯的红果树在昼与夜静默着/别的树都长了树叶了/羞惭的红
果树/用它的魂魄在挣扎着/风吹过/用关切的声音喊着:杭唷/泥土
屏息着/也在喊着号子。
这是一册当代文学批评选集,所收文章,最早的写于1987年,最近的则是2005年所写。十八年的时间,我从二十岁到三十八岁。
这期间也做过一丁点儿台湾文学研究,1997年以来又在现代文学上用力,因为都各有专书,这里就不再编选了。似乎满意自己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当代文学批评家,但在这十八年间,从未离开过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批评。
这个集子选了二十七篇文章,其中未曾收入我以前书中的,有十一篇,大多是这三四年写的。
一册小书,文字不多,却把大三大四刚开始试着写的四篇文章都放了进来。问自己,为什么呢?也许是青春消逝之后的惶惑和危机感,使得旺盛的生命阶段愈发令人留恋吧;况且那是80年代后期,文学也正处在旺盛的阶段。
但我也并不愿意,这个选集只是对过往的当代文学的历史、过往的个人批评活动和青春岁月的一份见证,虽然取名《双重见证》主要是这个意思;我还希望,它能够见证现在的起点和新的开始,不论是文学的还是个人的。譬如关于文学的语言困境的探讨,就只能算是个开始,换句话说,它有可能朝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