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踟蹰(5)《我们的踟蹰》里,里面的男女刚刚走过二十多岁、开始步入下一个人生阶段,面对的生活内容也更加繁多和复杂。女主人公李选离异带着小孩,重新开始工作,同时又纠缠于领导兼情人张立均和昔日小学同学、如今是画家的曾铖的情感当中。两位男士同时也在与李选的交往中,时时踟蹰,时时追问。在人生走到中段,又身处现在嘈嘈嚷嚷、以速度为衡量标准的焦躁时代,人们心中的爱是否还有?是否还可以相爱?该如何相爱?在踟蹰地不断探问中,《我们的踟蹰》一点点地寻找着现代相爱的方式与可能。
弋舟,祖籍江苏,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西安。 著有长篇小说《跛足之年》《蝌蚪》《战事》《春秋误》,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在这世上太孤独》,随笔集《从清晨到日暮》,小说集《我们的底牌》《所有的故事》《弋舟的小说》《刘晓东》《怀雨人》等。 曾获郁达夫小说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西部》文学奖,《青年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鲁彦周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2016年1月18日,获得《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15“年度五佳”。[1]
30日晚,70后作家弋舟新书《我们的踟蹰》在北京举办首发式。他说,书中描写的故事与爱情有关,也很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相,“对于小说,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复杂性’,如果写得能让读者清晰给出判断就可能不是很理想。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踟蹰》还算成功”。
弋舟祖籍江苏,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西安,著有长篇小说《蝌蚪》、《春秋误》等,曾获郁达夫小说奖,《我们的踟蹰》则是通过几个中年人的故事,写出了在极端物质化的年代,人们对情感的追求、渴望,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踟蹰’二字,出自《汉乐府·陌上桑》,意即犹豫、质疑,描述一种逡巡徘徊、将行又止的状态。”弋舟也介绍了书名的由来,“刚好借来描写现代人在选择中纠结不定、身心分离的困境。尤其是现代都市人的情感困境”。
对于《我们的踟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一直认为,能不能用、善不善用中国丰厚的文化资源,或许是中国作家能不能突破重围的关键。《我们的踟蹰》从当代复杂的情感现实入手,从汉乐府《陌上桑》中获得与传统连接的筋骨,是一次很有意味的尝试。”
面对这样的好评,弋舟却说,自己对《我们的踟蹰》并不太满意,“这原本是一部中篇小说,故事的框架也只有中篇小说的长度。但是后来我需要把它改写成一部长篇小说,这样,里边就加进去一些并不是十分必要的对白”。
“比如书中会出现一段段的主人公说话的内容,字数是增加了,实际上故事的情节、脉络还是跟原来差不太多,读过中篇版‘我们的踟蹰’的读者,就会发现,整个新版《我们的踟蹰》,其实到了上部,基本故事就已经完结了。”弋舟颇有些调侃的表示,这些遗憾都只能等着以后有机会来弥补了。[2][3]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