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海关

满洲里海关

中文名 满洲里海关
关长 齐亚洲
目录导航

历史底蕴

满洲里海关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与俄、蒙古接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独特的历史发展和与众不同的深厚底蕴。满洲里海关历史悠久,是中国陆路口岸最早成立的海关之一。自1908年满洲里分关(满洲里海关的前身)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满洲里海关升格为正厅(局)级海关。

下设部门

现下设24个部门(机构),其中有15个内设机构,2个隶属海关(海拉尔海关、额尔古纳海关)、4个办事处(驻车站办事处、驻十八里办事处、驻通辽办事处、驻赤峰办事处)、2个缉私分局(海拉尔海关缉私分局、驻通辽办事处缉私分局)、3个缉私科(驻十八里办缉私科、驻赤峰办事处缉私科、额尔古纳海关缉私科)。现有在职干部504人(其中关员434人、缉私警察70人)。[1]

下设口岸

关区内有一类口岸8个(分别是满洲里铁路口岸、满洲里公路口岸、阿日哈沙特口岸、海拉尔航空口岸、满洲里航空口岸、黑山头口岸、室韦口岸、额布都格口岸),二类口岸2个(阿尔山口岸、二卡口岸,二卡口岸因种种原因尚未实现对外开放),其中满洲里铁路口岸、满洲里公路口岸、黑山头口岸、室韦口岸为对俄陆路口岸;阿日哈沙特口岸、额布都格口岸、阿尔山口岸及二卡口岸为对蒙陆路口岸;海拉尔航空口岸开通定期国际航线2条,包括对俄国际航线1条(至赤塔),直航香港航班1条,直航台湾航班1条(2013年6月4日开通);满洲里航空口岸开通对俄国际航线4条,分别至赤塔、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贸易枢纽

满洲里海关历史悠久,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在建国初期满洲里口岸作为中苏贸易的主动脉,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进出口货运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及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继1985年满洲里市被国家定为甲级开放城市之后,1992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满洲里海关业务量急剧扩大,监管方式也由国际铁路联运向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全方位扩展,单一的国家贸易发展成为国贸、地贸、边贸、劳务合作、承包工程等多种贸易方式并存的繁荣局面,所辖口岸也由原来仅有的铁路和公路口岸发展为黑山头、室韦、阿日哈沙特等10个口岸。

2012年,关区累计监管进出口货运量1803.07万吨,同比增长4.6 %;贸易值57.92亿美元,同比下降10.2%;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89.78 万辆次,同比增长5.2 %;监管进出境人员155.57万人次,同比增长3.2 %。税收入库36.39亿元。

海关安检

多年来,满洲里海关始终坚持从严治关,力争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关队伍,以高素质的人才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同时,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加大科技投入,结合口岸实际,自行编制相关程序,建设安装了世界首台H986货运列车在线检查系统。为加快通关速度,改善通关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世纪,满洲里海关将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在海关总署的领导下,正确处理“依法行政,为国把关”与“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关系,团结开拓,继往开来,使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机构领导

齐亚洲:满洲里海关关长、党委书记(正厅局级)[2]

冯斌:满洲里海关副关长、党委委员(副厅局级)

骆江洪:满洲里海关副关长、党委委员(副厅局级)

刘胜辉:满洲里海关缉私局局长、党委委员(副厅局级)

郑德武:满洲里海关副关长、党委委员(副厅局级)

王洋:满洲里海关政治部主任、党委委员(副厅局级)

王宝仁:满洲里海关党委委员、党委纪检组组长(副厅局级)

工作动态

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关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和向北开放的桥头堡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海关职能作用,强化对中央推进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各项方针政策的分析研究和跟踪落实。同时,以署区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为契机,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迅速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目标责任分解,确保将近、中、远期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一、全力助推自治区开放型经济发展。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着力做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服务工作。在有效执行国家政策前提下,结合辖区地市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特色,主动参与海关总署、自治区政府组织的有关贸易调查、课题研究、重大对外合作项目的实施论证工作,全力助推自治区外向型经济转型发展。积极支持地方重点项目建设,督办落实满洲里国家开放试验区建设中涉及到海关工作的有关事项。通过深入开展专项调研,提前介入对满洲里市综合保税区、赤峰市保税物流园区(A型)、额布都格跨境经济合作区及矿能产品公共保税仓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筹建规划工作,从海关职能角度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真诚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着力推动加工贸易、保税物流等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是全力配合口岸管理部门落实自治区“十二五”口岸规划建设工作。结合边境口岸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深入研究拓展口岸功能、优化口岸布局的有力举措,共同做好阿尔山、额布都格、阿日哈沙特口岸扩大对外开放的申报验收工作。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在兴安盟设立海关机构的迫切需求,支持加速海关机构建设步伐,并主动加强与总署的请示汇报,协调争取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持续为对俄、对蒙直航及对香港旅游包机提供优质服务,年内共增加了5条国际航线,监管国际航班1556架次,进出境人员21万人次,分别是去年的3.89倍和3.9倍。积极推进门户枢纽机场国际物流平台的建设发展,协助参与满洲里国际货运包机开通的可行性论证,促使国际航空港进一步优化运行功能,增强经济效益,并以此带动边境地区空港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紧扣经济形势做好统计监测预警工作,充分发挥海关统计数据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服务。与地方外贸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签订海关统计信息服务协议,及时准确监测预警外贸发展形势,为地方政府开展外经贸形势分析研究、加强宏观指导提供信息参考。全年,共向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数据多条,报送各类统计分析文章余篇,为企业提供数据支持百余次。特别是今年12月12日,我关与黄埔、郑州、南宁等兄弟海关统计处联合撰写的题为《今年前3季度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平稳增长三个因素阻碍加工贸易转型步伐》调研报告在《海关统计旬报》上获得了王岐山副总理的批示。

二、切实为企业减负增效做好服务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制定咨询、通关业务解疑、项目跟踪反馈等职能作用,进一步深化关企合作。建立重点企业海关业务档案制度,实行专人跟踪,全程负责。走访企业开展“关企面对面”活动,特别是针对国家政策调整及时扩大宣传,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和政策宣讲,引导企业灵活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应对能力。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全年共减免税款万元。定期参加口岸单位专题联系会议沟通情况,认真研究并协调解决了企业反映的口岸疏运问题,积极搭建海关与企业顺畅沟通的桥梁。

二是深化区域通关和分类通关改革,加大对高资信企业和培育力度。拓展“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应用范围,进一步便捷与内陆海关的通关手续,降低守法企业的物流成本。在加强企业风险评估、验证稽查和对A类企业评定工作的同时,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海关管理类别,使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到“低风险快速放行”的通关便利。同时,逐步发展一些资信良好、内部管理规范的试点企业,适时启动预审价、预归类、无纸化通关等便利措施,进一步满足了企业高效通关的现实需求。

三、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通关环境。

一是根据地区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发展需要,结合口岸实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坚持“特事特办”。继续推行出口果菜“绿色通道”、出口汽车预约查验、旅贸商品合同预审核、部分进口大宗商品集中申报制等便捷举措,进一步扩大舱单归并和税费“网上支付”范围,优化进口矿砂验放流程,重点解决了平均海关作业时间和放行效率问题,积极助力企业口岸通关提速。

二是依托科技创新,整合运用电子车牌、电子地磅、“辅助查验系统(二期)”等先进手段,进一步提升查验工作效能。特别是年内在全国海关率先上线运行“木材检测分析系统”,实现了进口木材相关通关数据的实时采集和自动比对,有效发挥了科技促通关的保障作用。

三是大力推进和谐口岸建设。密切与口岸检查检验单位的协作配合,年内在旅检现场推动了X光机“一机两屏、一机三屏”查验模式的顺利实施。与铁路部门签订合作备忘录,在保证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大大简化了铁路换装作业环节。全力配合口岸管理部门,推动满洲里电子口岸(二期)“通关监控指挥系统”项目如期投入运行,牵头研发了全国首个应用于公路口岸的“进出境货车信息查询系统”,并主动承担了地方电子口岸部分应用项目的运维保障任务。

四是深化便民惠民利民服务举措。充分利用12360海关统一服务热线和关长信箱,建立健全“一口对外”的即时答复、反馈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在航空口岸对进出境旅客实行“预审核、预申报、共通关”模式,建立“全天候”的空港通关保障机制,使旅客通关更加快捷和人性化。在铁路口岸通关现场引入自动叫号报关系统,避免了申请人和关员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努力在海关工作中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统一。[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