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土

品牌 春风文艺
出版时间 2006-1
语种 简体中文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31329503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作者:刘亮程 

ISBN:9787533937829 

定价:35.80 

出版时间:2013-10-01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虚土》是作者历经五年,潜心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小说,呈献了一个马尔克斯般的虚土世界。

作者简介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多年农机管理员,现任新疆作协副主席,被誉为“乡村哲学家”和“20世纪中国最后的散文家”。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及长篇小说《虚土》《凿空》等。《鸟叫》《我改变的事物》《对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今生今世的证据》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学、大学教材,并入选香港高中《中国语文》教材。

书摘

第一段 我五岁的早晨

  我在慢慢认出度过我一生的那个人

  你让我看见早晨。你推开门。我一下站在田野。太阳没有出来,我一直没看见太阳出来。一片薄光照着麦地村庄。沙漠和远山一样清晰。我仿佛同时站在麦地和远处沙漠,看见金色沙丘涌向天边,银白的麦子,穗挨穗簇拥到村庄,要不是院墙和门挡住,要不是横在路边的木头挡住,麦子会一直长上锅头和炕,长上房。

  那是我永远不会尝到的一季夏粮。我没有眼睛。母亲,我睁开你给我的小小心灵,看见唯一的早晨,永远不会睡醒的村庄,我多么熟悉的房顶,晾着哪一个秋天的金黄苞谷,每个棒子仿佛都是我亲手掰的。我没有手,没有抚摸你的一粒粮食。没有脚,却几乎在每一寸虚土上留下脚印。这里的每一样东西我都仿佛见过无数次。

  母亲,是否有一个人已经过完我的一生。你早知道我是多余的,世上已经有过我这样一个人,一群人。你让我流失在路上。你不想让我出生。不让我长出身体。世上已经有一个这样的身体,他正一件件做完我将来要做的所有事情。你不想让我一出生就没有事情,每一步路都被另一个人走过,每一句话他都说过,每个微笑和哭都是他的,恋爱、婚姻、生老病死,全是他的。

  我在慢慢认出度过我一生的那个人,我会知道他的名字,看见他的脚印,他爱过的每样东西我都喜爱无比。当我讲出村子的所有人和事,我会知道我是谁。

  或许永远不会,就像你推开门,让我看见早晨,永远不向中午移动的早晨。我没有见过我在太阳下的样子。我可能一直没有活到中午。那些太阳下的影子都是别人。

  五岁的早晨

  我五岁的早晨,听见村庄里的开门声,我睁开眼睛,看见好多人的脚、马腿,还有车轱辘,在路上动。他们又要出远门。车轮和马蹄声,朝四面八方移动,踩起的尘土朝天上飞扬,我在那时看见两种东西在远去。一个朝天上,一个朝远处。我看一眼路,又看天空。后来,他们走远后,飘到天上的尘土慢慢往回落,一粒一粒地落。天空变得干干净净,但我总觉得有一两粒尘土没有落下来,在云朵上,孤独地睁开眼睛,看着虚土梁上的村子。再后来,可能多少年以后,走远的人开始回来,尘土又一次扬起来。那时我依旧是个孩子,我站在村头,看那些出远门的人回来,我在他们中间没看见我,一个叫刘二的人。

  我在五岁的早晨,突然睁开眼睛。仿佛那以前,我的眼睛一直闭着,我在自己不知道的生活里,活到五岁,然后看见一个早晨,一直不向中午移动的早晨。看见地上的脚印,人的脚和马腿。村子一片喧哗,有本事的人都在赶车出远门。我在那时看见自己坐在一辆马车上,瘦瘦小小,歪着头,脸朝后看着村子,看着一棵沙枣树下的家,五口人,父亲在路上,母亲站在门口喊叫。我的记忆在那个早晨,亮了一下。我记住我那时候的模样,那时的声音和梦。然后我又什么都看不见。

  我是被村庄里的开门声唤醒的。这座沉睡的村庄,可能只有一个早晨,剩下的全是被别人过掉的夜晚和黄昏。有的人被鸡叫醒,有的人被狗叫醒。醒来的方式不一样,生活和命运也不一样。被马叫醒的人,在远路上,跑顺风买卖,多少年不知道回来。被驴叫醒的人注定是闲锤子,一辈子没有正经事。而被鸡叫醒的人,起早贪黑,忙死忙活,过着自己不知道的日子。虚土庄的多数人被鸡叫醒,鸡一般叫两遍,就不管了。剩下没醒的人就由狗呀驴呀猪呀去叫。苍蝇蚊子也叫醒人,人在梦中的喊声也能叫醒自己。被狗叫醒的人都是狗命,这种人对周围的动静天生担心,狗一叫就惊醒。醒来就警觉地张望,侧耳细听。村庄光有狗不行,得有几个狗一叫就惊醒的人,白天狗一叫就跑过去看个究竟的人。最没出息是被蚊子吵醒的人,听说梦的入口是个喇叭形,蚊子的叫声传进去就变成牛吼,人以为外面发生了啥大事情,醒来听见一只蚊子在耳边叫。

  被开门唤醒的,可能就我一个人。

  那个早晨,我从连成一片的开门声中,认出每扇门的声音。在我没睁开眼睛前,仿佛已经认识了这个村子。我从早晨的开门声中,清晰地辨认出每户人家的位置,从最南头到北头,每家的开门声都不一样,它们一一打开时,村子的形状被声音描述出来,和我以后看见的大不一样,它更高,更大,也更加喑哑。越往后,早晨的开门声一年年地小了,柔和了,听上去仿佛村庄一年年走远,变得悄无声息,门和框再不磨出声音,我再不被唤醒。我在沉睡中感到自己越走越远。我五岁的早晨,看见自己跟着那些四十岁上下的人,去了我不知道的远处。当我回来过我的童年时,村子早已空空荡荡,所有门窗被风刮开,开门声像尘土落下飘起,没有声音。

  我不长大,不行吗

  他们说我早长大走了,我不知道。我一个人在村里游逛,我的影子短短的,脚印像树叶一片片落在身后。我在童年呆的时间仿佛比一生还久。村子里只有我一个五岁的孩子,不知道其他孩子去哪了,也许早长大走了。他们走的时候,也没喊我一声。也许喊了我没听见。一个早晨我醒来,村子里剩下我一个孩子。我和狗玩,跟猫和鸡玩,追逐飘飞的树叶玩。

  大人们扛锨回来或提镰刀出去,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我遇见的都是大人。我小的时候,人们全长大走了,车被他们赶走了,立在墙根的铁锨被他们扛走,牛被他们牵走,院门锁上钥匙被他们带走。他们走远的早晨,村子里只剩下风,我被风吹着在路上走。他们回来的傍晚风停了,一些树叶飘进院子,一些村东边的土落在村西。没有人注意这些,他们只知道自己一天干了些什么,加了几条埂子,翻了几亩地,从不清楚穿过村庄的风干了些什么,照在房顶和路上的阳光干了些什么。

  还有我,一个五岁的孩子干了什么。

  有时他们大中午回来,汗流浃背。早晨拖出去的长长影子不见了,仿佛回来的是另一些人。我觉得我是靠地上的影子认识他们的,我从没看清他们的脸,我记住的是他们走路的架势、后脑勺的头发和手中的农具,他们的脸太高,像风中的树梢,我的眼睛够不到那里。我一般从肩上的铁锨认出扛锨的人。听到一辆马车过来,就知道谁走来了。我认得马腿和蹄印,还有人的脚印。往往是他们走远了,我才知道走掉的人是谁。我没有长大到他们用旧一把铁锨,使坏一辆车。我的生命在五岁时停住了。我看见他们一岁一岁地往前走,越走越远。他们从我身边离开的时候,连一只布鞋都没有穿破。

  我以为生活会这样不变地过下去,他们下地干活,我在村子里游逛。长大是别人的事,跟我没关系。那么多人长大了,又不缺少大人,为啥让所有人都长大,去干活。留一个没长大的人,不行吗?村里有好多小孩干的活,钻鸡窝收鸡蛋,爬窗洞取钥匙。就像王五爷说的,长到狗那么大,就钻不进兔子的洞穴。村子的一部分,是按孩子的尺寸安排的。孩子知道好多门洞,小小的,遍布村子的角角落落。孩子从那些小门洞走到村子深处,走到大人从来没去过的地方,走到大人从来没经过的年月。后来,所有人长大了,那些只有孩子能进去的门洞和门洞里的世界,便被遗忘了。

  大人们回来吃午饭,只回来了一半人,另一半人留在地里,天黑才回来。天黑也不一定全回来,留几个人在地里过夜。每天都有活干完回不来的人,他把劲用光了,身子一歪睡着在地里,就算留下来看庄稼了。其实庄稼不需要看守,夜晚有守夜人呢。但这个人的瞌睡需要庄稼地,他的头需要一截田埂做枕头,身体下需要一片虚土或草叶当褥子。就由着他吧。第二天一早其他人下地时,他可以扛着锨回家。夜晚睡在地里的人,第二天可以不干活。这是谁定的规矩我不清楚。好像有道理,因为这个人昨天把劲用完了,又没回家吃饭。他没有劲了。不管活多忙,哪怕麦子焦黄在地里,渠穿帮跑水,一个人只要干到把劲用完,再要紧的事也都跟他没关系,他没劲了。

  我低着头看他们的鞋、裤腿。天太热了,连影子都躲在脚底下,不露头。我觉得光看影子不能认出他们,就抬头看裤腿、腰。系一条四指宽牛皮腰带的是冯七,一般人的腰带三指宽。马肚带才四指宽。有人说冯七长着一副马肚子,我看不怎么像,马肚子下面吊一截子黑锤子,冯七却没有。

  两腿间能钻过一只狗的是韩三,他的腿后来被车轧断,没断的时候,一条离另一条就隔得远,好像互不相干,各走各的。后来一条断了,才拖拉着靠近另一条,看出它们的关系了。我好像一直没认清楚他们腰上面那一截子。我的头没长过他们的腰。我做梦梦见的也都是半截子的人,腰以上是空的,很模糊。天空低低压下来,他们的头和上身埋在黑云中,阳光贴着地照,像草一样从地上长出来。

  “呔,你还没玩够,你想玩到啥时候?”

  我以为是父亲,声音从高处掼下来,却不是。

  这个人丢下一句话不见了,我看看脚印,朝北边去了,越走越小,肩上的铁锨也一点点变小,小到没办法挖地,只能当玩具。最后他钻进一个小门洞,不见了。他是冯三,我认识他的脚印,右脚尖朝外撇,让人觉得,右边有一条岔路,一只脚要走上去,一只不让。冯三总是从北边回来,他家在路右边,离开路时,总是右脚往外撇,左脚跟上,才能拐到家。这样就走成了习惯,往哪走都右脚外撇。要是冯三从南边回来几次,也许能把这个毛病改了。可是他在南边没一件事情,他的地在北边,放羊的草场在北边,连几家亲戚都住在北边。那时我想给他在南边找一件事,偷偷把他的一只羊赶到村南的麦地,或者给他传一句话,说王五爷叫他过去一趟。然后看他从南边回来时,脚怎样朝左拐。也许他回来时不认识家了,他从来没从那个方向回来过,没从南边看见过家的样子。

  这个想法我长大后去做了没有,我记不清楚。

  天色刚到中午,我要玩到傍晚,我们家的烟囱冒烟了再回去,玩到母亲做好饭,站在门口喊我了再回去。玩到天黑,黄昏星挂到我们家草垛顶上再回去。

  大人们谈牲口女人,买卖收成。他们坐在榆树下聊天时,我和他们一样高。我站在不远的下风处,他们的话一阵阵灌进耳朵,他们吐出的烟和放的屁也灌进我的嘴和鼻子。他们坐下来时说一种话,站起来又说另一种话。一站起来就说些实实在在的话,比如,我去放牛了。你把车赶到南梁,拉一车石头来。我喜欢他们坐下时说的话,那些话朝天上飘,全是虚的,他们说话时我能看见那些说出的事情悬在半空,多少年都不会落下来。

  长大的只是那些大人

  几乎每个见到的人都问我:“你长大了去干什么?”问得那么认真,又好像很随便,像问你下午去干什么,吃过饭到哪去一样。

  一个早晨我突然长大,扛一把铁锨走出村子,我的影子长长地躺在空旷的田野上,它好像早就长大躺在那里,等着我来认出它。没有一个人,路上的脚印全后跟朝向远处,脚尖对着村子,劳动的人都回去了,田野上的活早结束了,在昨天黄昏就结束了,在前天早晨就结束了。他们把活干完的时候,我刚长大成人。粮食收光了,草割光了,连背一捆枯柴回来的小事,都没我的份。

  我母亲的想法是对的,我就不该出生。出生了也不该长大。

  我想着我长大了去干什么。我为啥非要长大,我不长大不行吗,我就不长大,看他们有啥办法。我每顿吃半碗饭,每次吸半口气,故意不让自己长。我在头上顶一块土块,压住自己。我有什么好玩的都往头上放。

  我从大人的说话中,隐约听见他们让我长大了放羊去,扛铁锨种地,跑买卖,去野地背柴。他们老是忙不过来,总觉得缺人手,去翻地了,草没人锄,出去跑买卖吧,老婆孩子身边又少个大人。反正,干这件事,那件事就没人干。猪还没喂饱,羊又开始叫了。尤其春播秋收,忙得腾不开手时,总觉得有人没来。其实人全在地里了,连没长大的孩子也在地里了。可是他们还是觉得少个人。每个人都觉得身边少个人。

  “要是多一个人手,就好了。”

  父亲说话时眼睛盯着我。我知道他的意思,嫌我长得慢了,应该一出生就是一个壮劳力。

  我觉得对不住父亲。我没帮上他的忙。

  我小时候,他常常远出。我没看见他小时候的样子。也许没有小时候。我不敢保证每个人都有小时候。我一出生父亲就是一个大人。等我长大—我真的长大过吗—他依旧没有长老,我在那些老人堆里没找到他。

  在这个村庄,年轻人在路上奔走,中年人在一块地里劳作,老年人在墙根晒太阳或乘凉,只有孩子不知道在哪。哪都是孩子,白天黑夜,到处有孩子的叫喊声,他们奔跑、玩耍,远远地听到声音。找他们的时候,哪都没有了。嗓子喊哑也没一个孩子答应。不知道那些孩子去哪了。或许都没出生,只是一些叫喊声来到世上。

编辑推荐

《虚土》作者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等。现就业于新疆作协。

媒体推荐

《虚土》:刘亮程的又一个"村庄"
--荆墨
在读完《一个人的村庄》之后,等了5年的时间,我终于看到了刘亮程的这部长篇小说《虚土》。感觉刘亮程的《虚土》就像他的做人一样,不慌不忙,秀外慧中,在慢慢地向我们展示他的又一个"村庄"。

在《虚土》里,刘亮程似乎在漫不经心地讲述着天山北麓某个叫虚土的小村庄的故事。小说以一个5岁孩子停止成长为叙述主角,他目光所及的移民聚集的虚土庄,披着一层梦呓般的虚幻色彩,每个人的生活都无人证实。小说描绘了一个直觉所能到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耳朵、心灵、眼睛都孤独地洞开,世界混沌如初开般宁静、虚空,任何声响、动静以及天地间事物的微妙变化,在这个直觉世界里都能被捕捉、感知和呈现。

刘亮程被认作是乡村"哲学家"。在他的心灵里,已经把自己的村庄视为了人格化的精灵。无论虚土庄的守夜人、树上的孩子、跑顺风买卖的冯七、还是那个5岁的孩子,他们的精神都游离于村庄之外,在各自的时间中孤悬。但是,个体生命的孤独,却又并不因村庄这个群体环境而有丝毫的改变。在刘亮程看来,一切都是与生俱来,却不能同死而去。当描述起那个村庄所有的人和物的时候,刘亮程平等地与之进行生命的对话,他笔调停留在那个固定的"村庄",而他的思想却在探索着自己的生命、人类的生存内涵。

《虚土》的语言比刘亮程先前的散文写作,呈现出了一种上升的、务虚的面貌,形成了自己独特完整的语言体系,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靠气息贯穿,而不是依靠情节引诱读者读下去。书中瑰丽的想像呈现出接近神话的意境,就像一位古人坐在大地的某个角落,进行无边无际的冥想。他的语言并不优美,叙述并不激昂,他的故事也并不纷杂。可是,不知不觉,我感受到了他对生命以及尊严的厚重理解,那些不被人注目的琐碎事物,却隐藏着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富饶和深刻。

不仅刘亮程有自己的村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村庄,那村庄应该是我们灵魂和情感的归属。刘亮程以独具特色的短句子,以自己对人生、命运的理解,从容不迫地回忆着一个村庄,构筑了精美别致的长篇小说。尽管《虚土》的某些篇什略显晦涩和含蓄,但我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觉得刘亮程没有辜负由散文认识他的读者,《虚土》带来的阅读奇遇和震撼,将刘亮程推至一个全新的甚至他自己也不可复制的新境界!

《虚土》刘亮程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24.00元

注:刘亮程,40岁。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来源:人民网

目录

开头:我居住的村庄
第一段:我五岁的早晨
第二段:一个人要出生
第三段:虚土庄的七个人
第四段:不认识的白天
第五段:守夜人
第六段:桥断了
第七段:马老的胡子都白了
第八段:我听来的三个故事
第九段:我的妻子
第十段:冯七经过的七个村庄
第十一段:我当村长那几年
第十二段:虚土梁上的事物
第十三段:每人都在等一个东西
第十四段:胡长的榆树
第十五段:麦子熟了
第十六段:我独自过掉的几种生活
第十七段:车户
第十八段:虚土庄的最后一件事
第十九段:一个早晨人全走光
第二十段:虚土庄的最后一件事
第二十一段:终于累到我说话了
第二十二段:我在远方哭我听不见
结尾:树叶尘土

后记

《虚土》本来要写我们家逃荒到新疆的故事,准备了很久,当我提笔写作时,却对这一主题没兴趣了。我写了自己内心的孤独、空茫和恐慌,写了我的虚无。一个小孩,在他五岁的早晨,突然睁开眼睛,看见那些二十岁的人,在过着他的青年,那些四五十岁的人,在过着他的中年,那些七八十岁的人,在过着他的老年。自己的所有生活都被别人过掉了,连出生和死亡,都有可能不是自己的。《虚土》写了这样一种几乎无法言说的情感。我觉得,这才是我想写的,这种对人生的追问和疑惑,才是我想表达的。
一部原本是小说的作品,因为主题游移,变成了散文,但她仍具有小说的构架,当初出版杜将其定为长篇小说,我也没有异议。但《虚土》中的那些章节,叉确实是散文,也当散文发表过。本次再版,我把她当作散文,我也希望读者将《虚土》当散文阅读。散文是慢艺术,当散文读时,心会慢下来,会忘记故事,不被故事拖着跑。《虚土》是—部慢书,适合闲读,甚至没必要从头读起,随便翻到哪一页,都有意思。
刘亮程
二O一三年八月十九日于新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