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竹 分布:浙江、江苏、安徽、陕西、湖南、福建等地。
命名来源:[Act.Phytotax.Sin. 18(2): 173. 1980]
中国植物志:9(1):259
组中文名:刚竹组
组拉丁名:Sect.Phyllostachys
亚族中文名:刚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族中文名:倭竹族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灰竹(5)竿高6—9米,粗2—4厘米,劲直或常于基部呈“之”字形曲折,幼竿深绿色,被白粉,节处常为暗紫色,节—卜方有暗紫色晕斑,无毛,老竿灰绿色至灰白色;节间长达30厘米,有纵肋,竿壁厚,为竿粗的1/2—1/3;竿环强烈隆起,高于稍隆起的箨环。箨鞘背面为淡绿紫色或淡红褐色,具紫色纵脉纹和紫褐色斑块,尤以箨鞘的上部为常见,被白粉,因脉间有微疣基刺毛而微粗糙;无箨耳及鞘口缝毛;箨舌黄绿色,狭而高,其高约4毫米,顶端截形,边缘生短纤毛;箨片绿色,另有紫色纵脉纹,狭三角形至带状,外翻,幼时微皱曲,以后平直。末级小枝具2—4叶,无叶耳及鞘口继毛;叶片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长8—16厘米。花枝呈穗状,长5—9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边缘生柔毛,无叶耳及鞘口继毛,缩小叶小,卵状披针形至锥状,每苞腋有2或3枚假小穗,基部的1或2片佛焰苞常不孕而早落。小穗含1或2朵小花,长2.7—3.5厘米,狭披针形;小穗轴最后延伸成针状,节间密生短柔毛;颖不存在或为1片;外稃长2.5—3厘米,无毛或仅边缘疏生短柔毛;内稃长2—2.5厘米,通常无毛;鳞被3,长约4毫米;花药长约1厘米;柱头2或3,羽毛状。笋期4—5月,花期5月。[1]
紫蒲头灰竹紫蒲头灰竹与灰竹的区别在于老竿的基部数节间有紫色斑块,此斑块甚密以至布满整个节间,致使节间呈紫色。
产浙江安吉。用途同灰竹。
笋质优良,壳薄肉厚,俗称“石笋”,是加工天目笋干的主要原料;竿节甚突起,不易劈篾,但壁厚坚实,多作竹器柱脚,也作柄材使用。
产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及湖南。1908年由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美国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