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观海

韬光观海

中文名 韬光观海
景点级别 清西湖十八景
目录导航

简介

韬光寺的自然景观恬静而清幽,游人步行而上,可观览大雄宝殿,摩尼殿,法按堂等建筑,韬光观海楼还是登高观海的最佳处,寺内有一楹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寺内还有白居易和韬光法师品茶论道的金莲池,以及八仙中吕洞宾修行的莲宝洞等,为著名的清西湖十八景之三。

韬光寺

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吴越时期,印度佛教传入,这里的人们开始崇尚佛教,曾在杭州大兴寺庙。因有“东南佛国”之称。在西湖北高峰南坡的巢拘坞上,有一寺庙,为吴越王所建。韬光寺历来以朝佛、观山、观海而著称,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四川僧人韬光禅师曾居住於此,与白居易交往甚秘,寺以人名,地又以寺为名,故此称之韬光寺,韬光寺在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吴越王重建,改名广岩庵,宋真宗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又名法安院,后寺又以人易名,为韬光寺。扬眉曾做《韬光寺》诗云:

韬光古寺巢拘中,洞宾炼丹问黄龙;

遇天可前因名使,逢巢则止烹茶浓。

楼观沧海涌红日,放荡林泉做仙翁;

历尽劫数终正果,金莲再放夺天工。

在韬光寺顶的岩壁内,有一丹涯宝洞,相传为吕洞宾炼丹之地,吕洞宾和佛教有很深的因缘,《五灯会元卷第八》记载:吕洞宾道经黄龙山,值黄龙祖师击鼓升堂。祖师见吕洞宾,厉声喝道:"座傍有窃法者。"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祖师说:"这守尸鬼。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飞剑斩黄龙,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教。祖师反问道:"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于言下顿悟。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于是祖师嘱咐他为佛教护法。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祭祀吕洞宾,当地人在此建吕纯阳殿,参政郭子章为之记。纯阳殿下,又有一祠,是祭祀吕洞宾的女弟子何仙姑的地方。

古文献记载:韬光庵在灵隐寺右之半山,韬光禅师建。师,蜀人,唐太宗时,辞其师出游,师嘱之曰:“遇天可留,逢巢即止。”师游灵隐山巢沟坞,值白乐天守郡,悟曰:“吾师命之矣。”遂卓锡焉。乐天闻之,遂与为友,题其堂曰“法安”。内有金莲池、烹茗井,壁间有赵阅道、苏子瞻题名。庵之右为吕纯阳殿,万历十二年建,参政郭子章为之记。骆宾王亡命为僧,匿迹寺中。宋之问自谪所还至江南,偶宿于此。夜月极明,之问在长廊索句,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后句未属,思索良苦。有老僧点长明灯,问曰:“少年夜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适欲题此寺,得上联而下句不属。”僧请吟上句,宋诵之。老僧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遂续终篇。迟明访之,老僧不复见矣。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民间传说取韬光寺金莲池的泉水治病,效果极为灵验,因此,韬光寺的香火非常旺,在观海亭里挂满了病人愈后敬献的写有"有求必应""妙手回春"等字样的锦旗。

历史

西湖原是一个浅海湾,称为“泻湖”。后经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蝾螈因来不及随着海水退去,留在陆上西子湖畔的“金莲池”中。在金莲池右边是诵芬阁和观音殿。观音殿为重檐六角楼,观音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韬光寺最高处,是著名的“观海楼”,登观海楼可看到西湖和钱圹江。韬光寺是蜀地名僧韬光禅师所建。一日,禅师辞师出游,师父嘱咐说:"遇天可前,逢巢则止。"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当他游至灵隐寺西北巢枸坞时,正值白居易(字乐天)任杭州刺史,心想:"吾师命之矣。"遂卓锡于此。

韬光禅师与诗人白居易交往甚密,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常来寺中同禅师吟诗唱和,名噪一时。现寺中的烹茗井,是白居易汲水烹茗处。后山有练丹台遗址,相传是吕纯阳在此练过丹,名曰“丹崖宝洞”。

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上至寺顶,有石楼方丈,正对钱塘江,尽处即海,洪涛浩渺,与天相接,十洲三山如在目睫,故唐人宋之问诗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句。又杨巨源诗亦云:‘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赋灵隐者多矣,写景工妙无以逾此。”

韬光地处高旷,唐代即为远眺钱塘江入海之地。 由灵隐寺西行,过嵝山,沿韬光径向山上行,沿途茂林修竹,道旁修篁夹道,林间环境清幽。寺院矗立在悬崖之上,依山而筑。中轴线上是大雄宝殿,中间是法安堂,最上层是吕纯阳殿和祖师殿,为寺院主体建筑。谁大雄宝殿右面,是韬光寺的金莲池,夏日的金莲池,有一种名叫“蝾螈”形似蜥蜴的小动物。1961年改寺为一座翠羽式敞厅,依悬崖而立,远看如凌空楼阁,敞厅对面是诵芬阁,走下台阶是金莲池,韬光寺的后山有练丹台遗。

韬光观海景观

乾隆皇帝在位时曾六下江南,于江南美景中,尤爱韬光,其间八次上韬光寺揽胜,并于乾隆16年(公元1751年)第一次到韬光寺时亲笔为佛堂题下“云澄日观”四字匾额。 乾隆皇帝以韬光为题材共赋诗20首,正是“每来必有诗留咏”,诗中称赞韬光寺的深邃幽静:

平生志不厌山林,况此山林处最深。

云林境已幽,韬光幽更极。

描写幽静中的鸟语泉鸣:

野禽送春声,可见不可识。

犹嫌山寂历,间以泉淙石。

赞叹韬光寺的花草松石:“奇松诡石天然静,涧草山花自在芳。”他的诗还常用白居易和韬光禅师二人酬唱之韵,如“比丘林下剏开泉,结得茅庵自然眠”;“莫说毗尼守,弗游居士家。宁忘彼摩诘,曾见散天花。”

《湖山便览》卷五:“……韬光庵……,萧士玮《南归日记》云: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此,乃了了在目矣,世称‘韬光观海’,以此,乾隆十六年御题佛堂额曰‘云澄日观’。

五十年代,韬光寺整治时建筑工人们在整理韬光寺小花园的地基时,打算松松土,栽种些小灌木、四季花卉,有一位工人一锄头下去,碰到了一个硬东西,把土拨拉开来,一看,是块石碑,碑上虽然满布黄土,却有清晰的篆刻痕迹。石碑正面左下角一个方形大印:“乾隆辰翰。”辰代表龙,翰是笔墨,辰翰意思是皇帝的笔迹。

石碑残缺了一小部分,宽约60厘米,高约1米,厚约15厘米,碑正反两面都刻有诗句,分别是乾隆22年(公元1757年)和乾隆27年(公元1762年)游览韬光时所著五言诗和七言诗。诗文字句完整,其中“不领一杯茶”、“ 鱼上落溪花”几句看得十分清楚。

其中正面御碑诗全文为:

二十二年丁丑仲春再至韬光坐会莲池上用白乐天寄韬光禅师韵最爱翠鬟处,因之白足家,

鸟却飞叶竹,鱼上落溪花。

倡和和陈迹,林泉自道芽,

上人者个在,不领一杯茶。

碑阴全文为:

二十七年壬午暮春月再至韬光

韬光寺里一泓水,奇迹应同卓锡泉,

此日偶然临碧镜,当年见说现金莲。

常涌古往今来月,不异云容山色天,

七字促成旋命驾,清新却愧自家篇。

韬光寺恢复

杭州的众多道院当中,惟西湖葛岭的“抱朴道院”和韬光的“丹崖宝洞”最为著名,一度香火缭绕,钟声鼎沸。丹涯宝洞前是观海亭,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这里是古时灵隐山中最适合观海之处,亭柱上楹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为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名句,韬光观海还是清代西湖十八景和杭州二十四景之一。”韬光庵1950年后几经整修,1982年韬光寺被大火烧毁后,逐渐衰落。同年改建为一座敞厅,名"白云深处"。 2003年12月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移交杭州市佛教协会管理,2006年起整治修缮。 沿韬光径向上,偶尔透过树叶看到寺院矗立在悬崖之上,已叹为观止,待到走进韬光寺,却发现在这悬崖峭壁之间竟然隐藏着一座园林化寺院,融池泉亭台于山川沟壑、茂林修竹之间,游人沿着曲折石阶向上攀登,有移步换景,豁然开朗之感,不得不佩服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

2006年,杭州市整治和修缮韬光寺,历尽数年,韬光寺整修一新,恢复和重建了大雄宝殿、法安堂、诵芬阁、吕纯阳殿、祖师殿和观海楼等建筑,重现了游人香客云集,香火缭绕,钟声鼎沸之景象。殿堂亭阁,因山而建,玲珑曲折,极尽雅致。今庵内有白云深处、涌芬阁、韬庵、一瓯亭等。还有吕纯阳炼丹台遗址,观海亭、候仙亭,维摩洞等胜迹。

韬光寺建筑的整体结构大致符合"一正两厢"的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却又根据山体的走势而有创新。其中轴线底层是大雄宝殿,中间是法安堂,最上层是吕纯阳殿和祖师殿,为寺院主体建筑,多为两层通透式结构,通过各具特色的雕刻门窗,把室内和室外融为一体,裸露的青砖,白色的墙体和枣红色的门窗,和以黄色为主色调的传统寺院相比,别具一番风味。中轴线左边为茶院和僧寮,游客和信众可以在茶院一边饮茶,一边欣赏西湖美景。

沿大雄宝殿右拐,是韬光寺最美的地方,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江南园林。前面是大名鼎鼎的金莲池,传说韬光禅师在此引水种金莲,左边是一瓯亭,右边是诵芬阁和观音殿。诵芬阁是一个隔景式建筑,穿过诵芬阁,再经过一座小桥,才能到达观音殿,营造出一种纵深的距离美,观音殿为一重檐六角楼,建筑在一个水池之上,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和琼楼玉宇。现在韬光寺的法安堂二楼扶廊是整座寺院最佳的观景台,游人站在这里,脚下是一层层形状各异的亭台楼阁,远方是群山环抱的西子湖,令人心旷神怡。

地址:延灵隐寺山路上行200米,至北高峰颠下。或从北高峰山路下行,至丫字路口,右下行500米。

相关诗词

《韬光观海》

扬眉

巍峨葱郁的北高峰,

韬光观海韬光观海(17)挽留了钱潮的雾气落下淅沥的细雨,

把一蓑烟帘留在灵隐的山凹,

润湿了翠绿的沟谷;

清爽秀丽的美女峰,

捧起了清亮的溪水挥洒明亮的水珠,

把一头青丝显现韬光的面前,

露出了娇艳的容颜。

高耸的庙宇青砖黑瓦,

错落在巢枸坞起伏的山梁上,

恢弘大气;

精巧的古寺朱门红窗,

掩映于香樟古柏的枝桠间,

神秘幽静。

金莲池的水面滴落着晶莹的山泉,

把古木的倒影重叠,

水草间潜伏着远古遗留的蝾螈;

观海楼的栏杆凝结了清凉的白露,

将石板的道路溻湿,

树荫下行走着虔诚礼佛的香客。

晨钟敲起,

颤悠的清音开启了人们幽闭的心灵,

使冥顽的魂魄飞跃到三界,

那里有花香鸟语的幽谷,

安逸、解脱、张弛,

不再有纷争,

不再有尔虞我诈的忧虑;

暮鼓擂动,

浑厚的雷鸣抚平了百姓烦躁的情绪,

叫劳累的躯体沐浴在汤池,

那里有返老还童的仙露,

温柔、滋润、体贴,不再有负担,

不再有辛勤劳作的疾苦。

唐朝的乐天曾在此品茗,

与韬光法师谈论着佛经;

清代的弘历也在此游荡,

把云澄日观的匾额题铭。

推开古旧的窗棂,

清凉的山风吹拂,,

携潮湿的雾气洗濯人们的面颊,

踏上高耸的山巅,

五彩的霞光照耀,

任汹涌的云海撩开游客的衣襟。

人的躯体在这千山万岭中是渺小的,

渺小的如同溪水里的沙砾,

但他的心胸确是博大的,

能涵容这浩淼的江天,

把风物尽收眼底,

那是他有敢担道义的铁肩;

人的精神在云蒸霞蔚里是虚幻的,

虚幻的犹如云雾间的光影,

可他的承载确是厚重的,

能感悟这千年的尘世,

把荣辱抛弃脑后,

那是他有能做辣笔的妙手。

韬光的光,

你紫色的佛光恢弘大气,

引导迷茫的心灵走出幽暗的洞穴,

躲避魑魅的侵扰,

成就大义的人间正果;

观海的海,

你蓬勃的云海纯洁皓白,

告戒痴迷的魂魄敞开锁闭的心扉,

抛弃魍魉的诱惑,

至达纯真的仙界净土。

歌曰:

我心礼佛,佛入我性;

我心向善,善伴我行;

我心观海,海纳我胸;

我心韬光,光我千秋。

词:

水调歌头 / 韬光观海

扬眉

庙宇耸山脊,黛瓦罩高峰。

流云泻雾沟谷,涧水路边鸣。

殿阁高香缠绕,古木枝繁叶茂,竹翠送清风,

遥看海升日,近览大潮平。

丹涯洞,居先祖,讲佛经。

神仙宝地,八方朝拜客盈庭。

遇天韬光留住,逢坞巢拘即止,更有洞宾冥,

傍座窃佛法,挥剑斩黄龙。

对:

翠云入丛簧;

赤诚盘峰嶂。

——乾隆题韬光寺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诗题韬光寺观海亭

白昼龙蟠云气里;

青天人立雨声中。

——袁公模题韬光寺

古桂双枝栖白鹤;

寒池十丈长青莲。

——方润章题韬光寺

湖光塔影连三竺;

海日江潮共一楼。

——黄文中题韬光寺

花气暖浮千嶂雨;

松声凉洒一路风。

——陆孟昭题韬光寺

炼性炼形毋着相;

丹成丹熟不生心。

——虚道人题韬光寺

南北高峰天外笔;

东西流水屋头琴。

——佚名题杭州韬光寺

山衔古寺穿云入;

树隐流泉倚石听。

——佚名题韬光寺

仙佛缘中,湖山胜起;

楼台影里,云水闲时。

——魏成宽题韬光寺

到此台,须悟丹经百炼;

非吾侣,那知亭出三真。

——陈廷英题韬光寺

鸿爪雪泥,著迹岳阳楼上;

云装烟驾,降真灵隐山头。

——徐绍诚题韬光寺

要待人力回天,枝枝香满;

留得春光驻世,月月花开。

——张宗祥题韬光寺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吴忠礼题韬光寺

盛德在金,与南北峰参天并峙;

善人是富,随东西浙流水俱长。

——佚名题韬光寺

韬晦承吕姜,耽禅悦静观万物;

光华耀中华,阐圣教普救群黎。

——冯极常题杭州韬光寺

科第有神仙,到处云烟堪供养;

招集群季侣,满城风雨此登临。

——何绍基题韬光寺

高亭临极巅,无数云山供点笔;

皓日出云表,才有梅花便不同。

——坚匏主人题韬光寺

炉火著千秋,炼就真元成善果;

仙丹施一点,救回疢疾起残生。

——江鉴磐题韬光寺

锡命在西方,斯民庇纶音乐利;

声灵邻北极,神圣握天下财源。

——佚名题韬光寺

韬晦竹林深,客至徘徊,一尘不染;

光辉莲座放,堂开迤逦,万象皆空。

——王信孚题韬光寺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云雾;

登高壮观天地间,一龛香火一仙山。

——邹镜堂题韬光寺

诀授云房,涉水登山,一枕黄粱超法界;

诗题鹤观,度人济世,千年丹篆仰仙踪。

——黄瀛元题韬光寺

来此听啼鹃,谢了林花,却嫩绿满湖荷叶;

凭栏餐秀色,留将古寺,好描红一径斜阳。

——田翠竹题韬光寺

性自天生,天定胜人,人定胜天,法力苦修持,佛印早参罗汉果;

悟由静出,静能之勤,勤能之静,禅机原活泼,我来请吃赵州茶。

——卢文杏题韬光寺

到此已超诸色界;

来时权作小游仙。

——德馨题韬光寺诵芬阁

岭树湖云沉足底;

江湖海日上眉端。

——祈世长集林则徐句题韬光寺诵芬阁

屐迹尚堪寻,高阁登临,此境依然图画里;

山灵如旧识,群峰罗列,我来相约弟昆行。

——德馨题韬光寺诵芬阁

一卷诵清芬,溯从蜡屐游时,台阁山林重入画;

两家怀祖德,行到绿筠深处,甘棠乔木竟同春。

——徐琪题韬光寺诵芬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