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妈祖在世时,海上有一怪物叫晏公,时常在海上兴风作浪,弄翻船只。有一天,妈祖驾船驶到东部大海,怪物又开始兴风作浪,妈祖乘坐的船只摇晃的非常厉害。妈祖即令抛锚,见前方波涛中一舟上有一金冠绣袖、掀髯突睛之神在作怪。妈祖不动声色,掀起狂风巨浪与之抗击,晏公害怕妈祖的神威,叩拜荡舟离去。但怪物一时为法力所制有所不服,于是变成一条神龙,继续兴风作浪,妈祖说到:“此妖不除,风波不息”,在中游抛锚,制服神龙。妈祖命令晏公统领水阙仙班(共有十八位),护卫海上船民,后来晏公成为妈祖部下总管。
晏公原本是江西地方性水神,明初因朝廷推崇而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海行船,因而在东南沿海和江河湖泊沿岸地区信仰极为盛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晏公的生平事迹:“公姓晏,名戌仔,江西临江府人也。浓眉虬髯,面如黑漆,平生疾恶如探汤。人少有不善,必曰:‘晏公得无知乎?’其为人敬惮如此。大元初以人才应选入官,为文锦局堂长,因病归,登舟即奄然而逝,从人敛具一如礼。未抵家,里人先见其扬驺导于旷野之间,衣冠如故,咸重称之。月余以死至,且骇且愕,语见之日,即其死之日也。启棺视之,一无所有,盖尸解云。父老知其为神,立庙祀之。有灵显于江河湖海,凡遇风波汹涌,商贾叩投所见,水途安妥,舟航稳载,绳缆坚牢,风恬浪静,所谋顺遂也,皇明洪武初诏封显应平浪侯。”明人王士性在其《广志绎》中记载:“江湖社伯到处有祀萧公、晏公者,其神皆生于江右……晏公名戌仔,亦临江府之清江镇人也,浓眉、虬髯,面如黑漆,生而疾恶太甚,元初以人才应选,入为文锦局堂长,因疾归,登舟遂奄然而逝,乡人先见其驺从归,一月讣至,开棺无所有,立庙祀之。亦云本朝封平浪侯。”
明清时期专门从事漕粮运输的军队被称为漕军,漕军不但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时还要面临漕船沉溺、漕粮漂没的风险。因晏公有保障行船安全的职能,故得到了众多漕运官兵的崇奉。康熙《通州志》记载通州晏公庙在州东关,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临清晏公庙有三处,一在会通河闸,一在新闸,一在南板闸。民国《阜宁县新志》记载阜宁县晏公庙在县治射河南岸海墙头,成化间,邑人刘盛与侄刘翰同建。道光《重修仪征县志》记载仪征县晏公庙在巡检司西,洪武间,尚书单安仁建。道光《泰州志》记载泰州晏公庙有四处,一在千户所,一在经武桥,一在荻柴巷,一在北门外新桥。乾隆《镇江府志》记载镇江丹徒县境内晏公庙有三处,一在丹徒镇,明初敕封。一在江滨,一在小沙。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记载镇洋县晏公堂“在朝阳门内之西,晏公不传名氏,元时护漕,封平浪侯,漕运官军立祠祈赛”。杭州晏公庙:“在武林门北夹城巷崇果寺内……明洪武初改奉晏公,相传为水神,故军营漕运之所往往立庙。”[1]
2012年《妈祖》张宏林饰演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