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镇总面积90.12平方公里,镇境地处下川坝,坝区面积占85%。平均海拔1950米,最高点为东端的色碑摘么罗山,海拔2240米,最低点为东南部的练渡河谷,海拔1944米;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主要河流中河穿过镇境东南部,北有大波那龙山自然泉水。气候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年均气温15.2℃,年均降雨量751毫米。镇政府驻地大波那街西距县城30公里,距州府大理70公里。全镇有耕地面积27770亩,其中:水田15524亩,占耕地55.9%,旱地12246亩,占44.1%;人均占有耕地0.76亩。
全镇辖松梅、青坡、刘厂、大波那、小波那、王家庄、江尾、 东甸8个村委会,25个自然村,79个村民小组。
2006年末全镇总户数9781户,总人口37814人,其中:农业人口36416人,非农1398人,居住着汉、白、彝三个民族,以汉族为主。
刘厂镇人文历史深厚,杰出人物辈出,如刘厂三母阁,小波那文昌大寺、观音阁,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王家庄三英寺闻名遐迩。特别是大波那村,作为白族的发源地之一、千年百子国故都、青铜文化见证地,古风貌保持完整,现有文物古迹十余处,有战国铜棺遗址、剩宝寺、龙泉寺、各姓祖祠、孔子殿、文昌殿、古墓群、碑记群等古遗迹及龙山古火山遗址、溶洞、土林等自然景观。
2007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26941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9274万元,比上年增长32.7%;第二产业完成10823万元,比上年增长18%;第三产业完成6844万元,比上年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1817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97元,比上年增长8.2%。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57万元,比上年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3‰。
刘厂镇图册(3)
刘厂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社会办学,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了基础教育成果。刘厂镇有镇办中学1所,在校生1303人,教职工82人;小学8所、教学点5个,在校学生3991人,教职工14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普及率100%,升学率100%;幼儿园11所,教职工59人。全镇1所中学、8所村完小远程教育设备配备齐全。2006年全镇共建有1个镇级文化站、8个村级文化室、1个镇级图书室和8个村级图书室、1个镇级党员活动室和8个村级党员活动室,并成立了18个文艺宣传队。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和精神生活。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作,2006年全年共放映电影156场次,不但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对于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政策,维护刘厂镇的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完成烟水工程3件,投资55.5万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工程2件,投资103万元;完成水利工程28件,投资466万元。完成青坡、东甸两个村委会的办公用房建设,投资31万元。
2、五通情况:全镇25个自然村都已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程控电话3360户,闭路电视9585户,占总户数的98%,农村用电量465万千瓦时。
3、能源建设:建有沼气池186户,完成“一池三改”180户,安装太阳能2850户。
4、集贸市场:建有综合市场1个。
5、街道情况:集镇主干道已全部实现了硬化,道路排水通畅,路灯装备齐全,基本实现了街道绿化。
6、环卫设施:有公厕15个,垃圾坑10个。
刘厂镇地貌为丘源和中山地貌,局部为岩溶地貌,全镇8个村委会均在下川坝区内。境内最高海拨为色碑摘么罗山,海拔2240米,最低海拨为东南部的练渡河谷,海拔1944米;相对高差296米。由于刘厂镇位于杨子准地台和滇西横断山脉交界区、四面阶下,水源奇缺,干旱少雨,风高物燥,植被较差。土壤结构主要以红壤土为主,成土固岩主要是砂岩、石灰岩、页岩及玄武岩,红壤土板结、腐殖质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大小麦、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烤烟、亚麻、水果干果、油菜等。
刘厂镇从90年代起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利民工程,全镇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221.89亩,森林覆盖率接近40%。对农业种植,经济果木栽培、野生菌加工企业等给予优惠扶持。刘厂镇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1、龙山古火山遗迹
位于在大波那古集镇北边,属天然的石灰岩结构,为古火山遗址。山脚流淌着幽幽清泉,出水口是一个古溶洞,溶洞与洪水塘落水洞南北相通。龙山上怪石林立,有石公公、石婆婆、仙人井、仙牛脚印。传说在远古时代龙山曾是一座金山,大波那与刘厂因争金山而争斗不休,械斗事件经常发生,由此激怒天神,天神于是架起仙牛,一夜之间,一耙将金山变成石山,争斗就此罢休,平息了两村之间的争斗。至今,远远望去,还见满山斑斑剥剥的耙齿印,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2、龙山溶洞
在大波那村北的龙山脚下,有一出水溶洞口,即当地人所称的“龙眼”,溶洞泉水长年涌流。据史料记载和1973年引水工程中所见分析,龙山内部溶洞具有较大规模的钟乳石溶洞景观。
据载,1973年县委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修波川坝北干渠引普棚水库水入波川。民工开凿龙山段隧道,发现大小不等的钟乳石溶洞数个。其大洞可容百人居住,洞中有洞,相连成串,忽高忽低,忽宽忽窄,忽觉风猛,忽闻水声,神秘莫测,幽深可怕。洞壁洞顶,怪石磷响,特别是倒悬的钟乳石,更是万态千形,如龙如凤,似牛似虎,一时难以比喻。当地居民闻之,争相观赏,一时游人如潮。更有低俗之人,举锤击之,据为已有,县乡政府闻之,及时封堵洞口,保护自然奇观。县志载:“狮山龙泉,在其东云川之北大波那山下,有碉青石磷峋,豁开门户,深遂莫测,水从中出,力可浮牛,云川龙泉,以此为大,邑人建庙,每年三月十五日祈赛。”
3、波川圣象
在刘厂镇的东面有座象山,就是历史记载的圣象景点,大象雄伟神奇,形象逼真,那长长的弯弯的象鼻,伸入前面的海水中足有500多米长。据县志载:“昔有浪弯进士阮氏,官至山东曲阜县令。请到圣象同归家园,(沿古丝绸之路)路经波川,忽沉重难移,圣象变化为山,波人为此建庙祀之。庙内曾产神草灵芝,如期必发,乡人引为神药”。在大象后面跟随的小象也栩栩如生,神态活现。象山脚下的象山水库,波光鳞鳞,四周树林成萌,是刘厂镇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整个库塘面积近百亩,灌溉大波那近千亩良田。
4、大波那土林
土林景点位于东山坡半山腰,进东山乡环山路左侧,共有面积约30亩,因自然风化而成,千姿百态,引人入胜,似神如仙,当地居民俗称神仙土。l985年版《祥云县志》将土林收入祥云县风光图片之列。
5、王家庄温泉
温泉座落在王家庄村旁,据县志载,塘子山温泉,在波川小波那以南,山下出水,可以熬土硝(俗称土碱),赖以灌溉田地。温泉水温适宜,富含对人体有药用价值的多种矿物质,能治多种皮肤病。洗浴过后,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几十公里以外的人都慕名而来洗浴。因其药物疗效显著,被人们称为药泉。
刘厂镇农村科技工作紧紧围烤烟、蚕桑、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及农民增收的关键技术环节,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营造社会共同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大力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农业生产领域关键是引进、培育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从注重产量增加转向突出品质提升,着力培育优质水稻、烤烟、蚕桑、畜牧业等主导产品。坚持科技为先导,烤烟生产实行“双控”政策,认真实施科技兴烟措施,在抓好常规措施落实的基础上,在水改旱轮作、测土配方施肥、揭膜、烤房改造、加强烘烤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突破,强化深耕高墒、连片轮作,提高生产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建立主打产业科技致富示范村,努力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形成了青坡、松梅两个蚕桑专业村,把王家庄、小波那、东甸、江尾建成烤烟专业村,把刘厂、大波那发展成为农副产品加工、特色经济林果种植示范村,通过科技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镇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进程。全镇共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210场次,受训人数达28828多人次。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得到发展和壮大,并培养和扶持了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乡土科技人才。全年共推广农业科技措施11项,其中种植业7项,养殖业3项,沼气节能改造1项。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以“全国科普日”为契机,广泛宣传沼气节能灶建设,以典型引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编者按:在富有彩云之南美誉的祥云县,近年来,作为该县大镇的刘厂镇的发展十分令人瞩目,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财税收入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镇呈现出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气象。本报今天特编发记者到该镇采写的报道。
春耕大忙时节,记者来到近年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祥云县刘厂镇采访,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春耕大忙的生产景象。镇里的干部职工都下村支农去了,记者随即到了附近的青坡村,在村里遇到了年轻精悍的镇长自清海。
自镇长告诉记者,2006年是刘厂镇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该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刘厂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中共祥云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生产总值完成26941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9274万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9274万元,比上年增长32.7%;第二产业完成10823万元,比上年增长18%;第三产业完成6844万元,比上年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1817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97元,比上年增长8.2%。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57万元,比上年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5.1‰。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去年,该镇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扶持,完成烟水工程3件,投资55.5万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工程2件,投资103万元;完成水利工程28件,投资466万元。完成青坡、东甸两个村委会的办公用房建设,投资31万元。粮食播种面积31890亩,总产量13874万公斤,比上年增长4.8%。兑现粮食直补和农业综合补贴29.5万元;全面完成“一折通”的惠农政策。种植烤烟4900亩,烟叶总产量73500万公斤,产值863.9万元,均价达12.36元/千克,实现税收169万元。蚕桑总面积达11380.32亩,养蚕户1254户,产值1771万元,比上年增长455万元。畜牧业产值实现2323万元,比上年增长7.6%;水产养殖业实现产值261万元,比上年增长6.2%。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波那小康示范村建设和青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开局良好。云南红梨、特色蔬菜、包谷制种、优质米生产等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全镇工业总产值实现15506万元,比上年增长25.3%,工业增加值实现4616万元,比上年增长45.5%。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开采和建筑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优化布局,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群。以野生食用珍菌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达150户,全年加工、销售野生食用菌5500吨,销售产值1.9亿元;加工、销售瓜子仁、核桃仁、大蒜、白芸豆、青蚕豆米5350吨,产值600万元。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年内实现招商引资项目3个,投资180万元。支持和鼓励非公经济发展,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服务,非公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乡镇企业户数达1155户,从业人数4189人,营业收入17550万元。
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刘厂镇党委、政府在发展中,重视以人为本,加强集镇管理,不断改善集镇人居环境,提升集镇形象。一是建成了新的机动车辆停放点,对机动车辆进行规范管理,规范了客运三轮车、面包车、中巴车的营运秩序,解决了集镇入口处车辆拥挤、乱停乱靠、严重影响集镇交通秩序的问题。二是对集镇环境进行了清理整顿,规范了集镇摊点摆设,加强了卫生管理。三是加强对个体户、经营户的教育管理,认真开展“诚信经营户”、“诚信一条街”的创建活动。四是对集镇街道破损的部分路面进行修补,确保行人、车辆安全、畅通。五是做好道路养护、维护工作。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统筹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
在认真实施“科技兴镇”战略中,该镇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巩固“两基”、“普九”成果;认真执行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以及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实施了刘厂小学的危改项目和练渡小学危改工程,进一步夯实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小学入学率达99.6%,辍学率0.57%;初中入学率达96.4%,辍学率1.06%。积极开展文化体育工作,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平安文明镇建设。同时,注重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救助制度建设,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9%。逐步改善村卫生室的办医条件,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业再就业取得成效,做好剩余劳动力的配置工作,劳务输出711人、2474人次,比上年增长16%。
据自清海镇长介绍,2007年是刘厂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在新的一年里,刘厂镇将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州县各级党代会的安排部署,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再创新的局面。
2007年刘厂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争取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刘厂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其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完成县下达刘厂镇的财税目标任务,工业总产值增长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