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福村

中文名 谭福村
气候 南亚热带气候
电话区号 0759
目录导航

谭福村简介

谭福村是高桥镇一条最大的自然村,位於高桥镇红寨村委会,村貌也是全镇最为突出的。谭福村靠山面海,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盛产 荔枝、龙眼等名优水果,尤以龙眼最为盛名。

谭姓来源

出自姒姓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谭姓历史

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周朝时,当时有谭国(今山东章丘县西),相传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后代的封地,后来此地为齐国的土地,但谭国居民或贵族的后代有以国名为姓氏,称为谭氏。黄帝的子孙颛顼为嬴姓,因此谭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黄帝。

谭福村 又名官寨村、红寨村,村内有东坡(为纪念苏东坡)老村之分

相传宋朝大观三年(公元1100年),当朝大学士苏东坡因参与弹劾宰相赵晋龙,被贬谪到黄州、海南等地。苏东坡所到之处,积极倡议设馆授学、改革赋税、秉公执法,深受民众爱戴。消息传到京城,奸党更加妒忌。赵晋龙又生一诡计,诬蔑苏东坡营私结党。于是,苏东坡贬到海南不久,就被贬到廉州府任学典。公元1100年6月28日,苏东坡乘舟从海南启程,到廉州赴任。7月4日申时,苏东坡抵达官寨(即现在的廉江市高桥镇红寨),海上波浪翻滚,涛声似虎啸狼嚎,时近时远。附近村民满脸愁容,纷纷焚香向天朝拜,祈祷上苍赐福减灾。原来,这里附近海中有一只修炼千年得道成妖的龟精,常常兴风作浪毒害生灵,方圆几十里村民拿它没办法。其实,苏东坡有所不知,赵晋龙预料苏东坡要途径官寨,心生杀机,就通过妖道螟河姥姥,串通龟精,等苏东坡出现,将他害死,当苏东坡出现时,龟精施妖术兴风作浪,意欲制造沉船事件,殊不知狂风将岸堤上一个挖虫的民女的斗笠吹掉,露出靓丽面孔。刹时,龟精兽性大发,它垂涎三尺,窜到岸堤,抱起民女,冲向海底,狂笑道:“苏东坡,明日才是你的忌日!哈哈——”此时,汹涌的海水淹没一半临海村庄的房屋,围田上的农作物早已给淹没。

当晚,纯朴好客的官寨人备上酒菜款待苏东坡,苏东坡与他们畅谈到深夜,难以成眠,写下《蒸豚诗》:“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处已将焦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竹,熟软真堪玉筋挑,若把毡根来比并,毡根自给吃藤条。”

次日,海面上风平浪静,涨潮退去,唯有惨遭厄运的村民伤神流泪。苏东坡与众惜别,乘舟往廉州。江舟驶到海中间,突然阴风四起,怪叫声令人毛骨悚然,连续不断的浪涛翻滚丈余高,浪涛上站着个光头滑脑面目狰狞手执九环大刀的龟精。龟精叽叽呱呱说着什么,一个浪涛劈过来,苏东坡、书童及船工摔落海中苦苦挣扎着,龟精见状哈哈大笑,用刀尖刮着胡须。正在危难之际,管辖东海的海神天后娘娘巡海路过这里,见龟精暴行,她勃然大怒,玉指一挥,几朵莲花将苏东坡、书童、船工托上岸堤。然后,天后娘娘厉声责骂龟精,数述它的罪行。恼羞成怒的龟精见天后娘娘坏了它好事,挥舞九环大刀气势汹汹扑过来。天后娘娘口中念念有声,将一个金色的乾坤环掷过去,只见寒光一闪,龟精一声惨叫,沉落海底。此后,龟精潜缩海底,法术全无,再也没法为非作歹了。

随后,天后娘娘和苏东坡寒暄片刻,她拔下几根青丝,口中念念有词。只见她驾起祥云,玉指挥弹,一阵金光闪闪,海滩涂上生起一望无际的海榄树(即是红树林)。此后,海榄树世代生长在这里,任凭风吹浪打,保一方安宁。

再后,人们为纪念苏东坡曾留宿此地,便将红寨谭福村对面那片坡地命名为东坡,苏东坡留宿时曾在那口井边洗漱的井称之为东坡井。再者,为了纪念天后娘娘的恩泽,人们在红树林毗邻建起天后宫庙宇,权作缅怀感恩。

谭姓分布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现代谭福村

谭福村之浸死牛塘

该村地处沿海地区,全村人口1500人,水田坡地6000亩,是该镇最大的一条行政村。近年来,上级对红寨村(谭福村)的工作十分重视,不断加大“三农”工作,调整农作物结构,改种良种,重视农民技术培训。但由于历年来受到严重干旱的“瓶颈”制约,农民付出辛勤的汗水,收入却无法增加。今年开展固本强基工程以来,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固本强基工作组进驻该村,先后投资8万多元,帮助红坎自然村解决饮水难、红寨村安装自来水工程等项目工程。前段时间,在抗旱过程中,当驻村固本强基工作组在做民情日记时,发现浸死牛塘地处红寨村上游,只要投资扩建,便可加大储水量,方便周围5条村群众的庄稼用水。工作组抓住群众反映的这一热点进行开展工作,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支队庞宏明奔走廉江和湛江,找水利部门和财政部门以及本局领导,反映情况争取支持,原廉江市政协主席谭国业,廉江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谭学忠等高桥籍领导也十分热爱家乡建设,不但主动捐款扩建浸死牛塘,还争取多方对红寨村的支持。高桥镇党政领导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给予大力支持。红寨村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发组织捐款扩建浸死牛塘,众人拾柴焰高,通过固本强基工作组的组织协调支持,修建扩大浸死牛塘所需的20万元很快筹集到手。据高桥镇水管所长透露,浸死牛塘重新扩建后,面积可达30亩,储水量可足够灌溉周围5条自然村2500亩水田坡地农作物

2010年2月3日

1、祖玉琴副局长向高桥镇红寨和德耀两村捐赠慰问金

2、向贫困户代表发放慰问金

3、祖玉琴副局长在高桥镇委书记林小宁的陪同下,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4、祖玉琴副局长慰问贫困户并向他们赠送慰问款物

2010年2月3日,深圳市民政局与高桥镇政府在高桥镇红寨村举行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简称“双到”)工作春节慰问活动,向两个村的贫困居民带来了节日的祝福。此次深圳市民政局向红寨和德耀村各捐款10万元,同时向500户贫困户每户发放200元“利是”,每户捐赠1床棉被;向低保户等捐赠1份米、油等慰问品;同时向两村捐赠奶粉60箱、以及文具一批。据悉,慰问金及慰问品总价值45万元。

深圳市民政局十分重视 “双到”工作,自去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确定深圳市民政局帮扶廉江市高桥镇德耀和红寨两个村以来,深圳市民政局积极部署和规划有关工作。去年12月初,深圳市民政局专门组织了工作组对德耀和红寨两个村进行了调研,通过听取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情况介绍以及实地考察,对两村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目前,深圳市民政局正在会同高桥镇政府和两村委会制订具体的帮扶工作方案。

亲历长沙保卫战的廉江抗战老兵谭学坚

2015年6月6日,湛江民革三位志愿者长途跋涉从湛江来到偏僻的小乡村。一坐下来,老人的思绪已经飘到70年前,开始滔滔不绝地回忆起那段令他一生难忘的岁月和跌宕的人生经历……

1941年2月,时年18岁风华正茂、稚气未脱的谭学坚跟村中大叔去合浦应征宪兵。主考官见他年少机灵,又读过几年私塾,略有文化,便欣然破例招录,编入了宪兵五团二营四连一排一班,配属张发奎的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到桂林军事训练。

1941年8月,日军对长沙猛烈进攻。全城被烧,战事告急,他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前往长沙参加第二次长沙大会战,协助国军打击日寇,维持军纪。“长江河面上的汽船、火船、电船、香油船被敌机轰炸,人死如鱼虾……”谭老回忆起惨烈的长沙大会战。

1944年6月长沙沦陷,谭老随部队退守衡阳,参与著名的“衡阳保卫战”,一路被日军追杀退到桂林。11月,桂林失守时,尸体遍地,臭气熏天,惨不忍睹。之后,他继续跟随宪兵五团辗转全州、兴安、柳州、河池、贵阳、安顺、百色等地,经历了枪林炮雨,九死一生。

1945年8月初的一天。 “日本仔投降了!消息传来,大家非常兴奋。长官用奶粉,糖果慰劳我们。街上有民众放炮庆祝,我们被这种气氛感染,虽然执勤维持秩序很辛苦,但很开心。”谭老说。“长官慰劳我,我当时为未能为国家作出很大贡献而感到惭愧!”

抗战胜利后,因受炮弹影响致半聋,他被安排退伍返家,一生务农,过着清贫的生活。因特定的历史原因,1950年镇压反革命和文革历次运动而常遭批斗并劳改。

谭老用红纸书写当年的经历谭老用红纸书写当年的经历

谭老说:“几十年来,从来不敢和别人提起那段经历,但是我并未淡忘。我趁大脑还有记忆,手还能写字,我就把这段经历写下来,留给后人,不能忘记。”谭老向我们展示他写在红纸上的经历,真是字字工整,入木三分,令在场的每一位肃然起敬。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