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子功是戏曲表演武功的组成部分,指戏曲演员掌握和运用把子技术的基本功。一作靶子,又称刀枪把子,为传统戏曲演出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统称,有刀、枪、剑、戟、棒、棍、斧、钺等。一般分作长、短、徒手三种:长把子如大刀、长枪、叉、棍棒等;短把子如刀、剑、斧、锤等;徒手俗称手把子,即赤手空拳对打。每套把子均有专名。在表演上又分作庄重把子和滑稽把子,前者要求庄严威武、雄健肃穆,如《长阪坡》中赵云和曹营诸将的武打;后者则诙谐逗趣,引人发笑,如《闹天宫》中孙悟空与巨灵神、龟、虾二将等的武打。
把子技艺是根据古代的作战生活,吸收民间武术技巧,按戏曲表演的特点创造而成。一般分作长、短、徒手三类。长把子如大刀、长枪、叉、棍棒等,短把子如刀、剑、斧、锤等,徒手俗称“手把子”,即赤手空拳的对打。每套把子均有专名,如“小快枪”、“十八棍”、“大刀枪”、“三十二刀”等。从表演上又分做“庄重把子”和“滑稽把子”两类。“庄重把子”用于严肃的武打场面,特点是庄严威武,雄健肃穆,如《长坂坡》中赵云与曹营部将的武打;“滑稽把子”用在戏谑的武打场面,特点是诙谐逗趣,引人发笑,如《闹天宫》、《闹龙宫》中孙悟空与巨灵神、罗睺、龟、虾二将等的武打。
把子技艺是戏曲演员表现人物、展示剧情的艺术手段之一,要求演员在运用时不脱离剧情、人物,打出人物性格来。如《挑滑(华)车》中高宠同金兀术的对打,《金沙滩》中杨七郎同韩昌的对打,都是“对枪”,由于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不同,在打法、要领上就不尽相同。前者要求稳健威勇,稳中有快;后者要求疾迅猛烈,快中见刚。表现战斗中胜利者的得意情绪的“耍下场”,如“枪下场”、“刀下场”、“棍下场”等,也包括在把子功内。
把子课所学的把子套路分基本功套路和表演套路。如枪对枪的“小五套”,刀对刀的“小五套”,徒手“小五套”等都是平时为训练把子功的手、眼、身、法、步所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套路。而“小快枪”、“大快枪”、“大刀枪”、“三十二刀”、“索喉”、“夺刀”、“棍棒枪”、“车轱辘拳”等都是经常在舞台上使用的套路,也是必学的基本功套路。在练习这些套路时,主要是练习演员打把子的姿势、配合技法、节奏、步法、眼神。
把子课打把子,主要练的是基本技法和程式套路,因练习时只分上手和下手,没有指定人物,一般来说,上手为胜者,下手为败者,所以不需要表现人物感情。但是在舞台上打把子,就必须要从人物感情出发,打出英雄的气概、打出敌人的凶恶、打出感情色彩、打出语言、打出神韵。此外,把子课还要学习、训练“枪下场”、“单刀下场”、“大刀下场”等各种程式套路以及各种刀花、枪花的耍法。
演员手持各种长短兵刃,摹拟武打战斗的基本功,称为把子功,把子功有很多套路,刀枪花,下场花,不同的器械均有不同的打法。把子功的技艺是根据古代的对敌格斗,或比武较量的现实生活,吸收民间武术技巧,按照戏曲表演的特点和需要创造而成。因为戏曲演员头部、身上、脚下都戴有种种头饰、衣服(如盔头、翎尾、发绺、髯口、扎靠、靠旗、大带、彩靴等),所以在武打方面,须顾及服饰的限制,和武术格斗,不尽相同。戏曲演员通过把子功的技术表演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展示剧情。作为一种表演手段,要求打得有情感、有节奏、有层次、有章法。讲究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膝。处处考虑到身段的表演,造型的优美。上步、撤步、抬腿、跨腿,均讲求尺寸和姿式,胳臂、腿、腰肢、胸背,要达到上下身和谐一致。和对手互相攻守,也要配合默契,作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如临实战,层次分明,节奏严谨,从而体现出入物彼此的身份,感情,和所处的环境。
戏曲是综合的表演艺术,演员必须具备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把子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子”亦作“靶子”,也叫“刀枪把子”,初为传统戏曲演出用的武器道具的统称,后引用为武打的同义语。演员武打技术的基本功叫把子功。它和毯子功、腿功并列为演员形体基础训练的“三大块”,在戏曲表演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色彩缤纷、绚丽多姿的戏曲舞台上,常见的刀砍、枪扎、剑刺、棍扫等持械对打或单人挥舞(戏剧界通称“耍下场”),以及徒手格斗的舞蹈动作,叫做打把子。多是表现战场拼杀、对敌格斗或比武较量的情节,要求打得有情感、有层次、有章法,讲究严、连、狠、准。严,是指双方配合默契,丝丝入扣,得心应手;连,就是要连贯,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意断神连;狠,是指情绪炽烈,如临实战,表现出强烈的战斗气氛;准,是说脚下部位准确,手里准确,动作判断准确。总之,无论上打下扎、左刺右挡,手里要有擎劲(即控制能力),达到真实感与艺术美的统一。
把子功是衡量一个演员技术是否全面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着身段的表演。上步、撤步不是地方不行,抬腿、跨腿尺寸不对不行,胳臂、腿脚、胸腰、上下身不合不行,因此把子功和唱功同样难学,同样重要。把子功来源于武术,但和武术是有区别的。像大刀的拿法、用法就不同:武术和戏曲是正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况且演员身上、头上、脚下都有许多东西,这更是与武术的最大不同(演员一定要注意)。打把子是为了表现双方厮杀、格斗的场景,人物身份不同、感情不同、环境不同,就得用手中的兵刃打出人物、打出感情来!它是把武术招数的快与慢和戏曲表演的帅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特有的舞台艺术。
老前辈表演艺术家李洪春在演关公的青龙刀把子时,就是把武术中“关王十三刀”的劈、砍、抹、剁、横、撩、扫、推、涮、闪、攻、挡、展翅十三式,巧妙地用到舞台上,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戏曲武打的特点之一,就是一个戏一套把子,套子不雷同,把子不重复,这就是它的生命力。过去,戏曲界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十行之中,那行都得会把子功。如果把子打得不好、练得不扎实,那身上怎能好看呢?身上不好看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演员。戏曲演员也绝非是“有个好嗓子就是好角儿”的艺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被称为“豫剧大师”,不光是有清脆的好嗓子,而是她艺术全面,能唱、能念、能做、能打。她的代表剧目之一《花木兰》享誉全国,她塑造的“花木兰”不但通过唱、念、做去刻画人物,而且还利用把子功的技巧,把花木兰保家卫国、浑身是胆的巾帼英雄形象表现得完美无缺。
而今,我们许多演员往往忽视了把子功的训练,虽然大家各有所长,或精于唱、或精于做,但基本功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向老前辈艺术家学习,掌握唱、念、做、打的综合技巧,在戏曲舞台上塑造更多、更完美的人物形象,排出更多的好戏。
分享到:收藏推荐把子功是京剧演员必须具备的唱、念、做、打四功之一。打,即指打把子。把子一作靶子,因演练双方均以对手为敌;也叫刀枪把子,泛指京剧舞台演出时,所用武器道具的统称。如像刀、枪、剑、、斧、、钩、叉、、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弯弓、匕首各种长短、软兵刃都是武戏开打不可缺少的器械。所以也将把子引伸为武打同意语。把子功的技艺是根据古代对敌格斗、比武较量的现实生活,吸收民间武术技巧按照演员扮演人物服饰穿戴(如盔头、翎尾、发绺、髯口、扎靠、短装、大带、靴鞋)加以创造而成。因此,武打动作造型,必须顾及服装、头饰的限制。不是生活的翻版、武术的原形。茹富兰先生曾说:“咱们要取其劲儿去其形,如果原样照搬,就有碍京剧艺术的完美。”所以京剧把子功是高度戏剧化、舞蹈化、艺术化的精品。清末四大徽班“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各具特色。“和春”班的把子即指该班武戏为特长。为此,是凡京剧演员,不论什么行当,不分文武,在初学阶段都要打好把子功的基础。把子功是训练演员基本技术重要环节。它和“毯子功”“腰腿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