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彦英著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8-1
页数:148
字数:130000
纸张:胶版纸
ISBN:9787534822902
包装:平装
《在河之南》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活的生命的跃动,而不是死的知识的翻版。在我们刚刚走过的较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大散文成了挂满知识和文物的树木,枯燥而又沉重。《在河之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恢复了散文的灵动和鲜活,增加和发展了散文韵味无穷的魅力。
这是一本饮中原文化之风,写一方热土民生的读物。
《在河之南》是小说家的散文,长于写实,贵在感悟。作者长期客居中原,以考察和体验为基础,以现代目光和襟怀为魂灵,贯通古今,复活历史,图画山川,让细节闪光,使大块生色,呈现出河南的形貌特征,精神气韵,读来令人神旺。
彦英是文学豫军的一员大将,他这部大文化散文,写的是地气、根脉、风情、水韵。在风俗中寻觅时间,在岁月里感悟大地的气息,是俗心,有佛胆。
郑彦英,另,1953年生于陕西秦川。毕业干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三门峡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国家一级作家。出版长篇小说《洗心鸟》等4部,作品集《太阳》等11部。被搬上银幕的电影剧本《秦川情》等3部,被搬上荧屏的电视剧本《石瀑布》、《彭雪枫将军》等6部。30余部作品获省以上“五个一工程奖”及文学奖。1部作品获全国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围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省管专家。[1]
《在河之南》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在我还穿着开裆裤、扑棱在黄土高原的秦川道上耍泥巴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充满了对河南人的蔑视,这种心理就像铺在炕上的尿褥子,尿渍清晰可辨却不知哪一天洇上去的。很多年以后,当我反省自己这种心理的时候,我想到了那条似乎非常冰凉又似乎非常滚烫的陇海铁路线,想到了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又一次天灾人祸,每当此时,河南的许多人就沿着陇海铁路线,穿函谷关,过潼关,走进狭长的八百里秦川,一家人甚或一个村子的人从东往西缓缓穿行。他们希望,在相对安稳的秦川道上,寻到自己的落脚地。落脚的最普遍的形式就是联姻,但这种联姻常常是不平等的,河南的俏闺女常常嫁给陕西丑陋的或者有残疾的小伙子,河南的英俊的小伙子常常倒插门到陕西的有女无儿的家庭当男媳妇。逃难的河南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每家的当家人用一根扁担挑着全家人的家当,所以秦川人轻蔑地称河南人为河南担。只有走在秦川道上的河南人明白,河南的土地并不比秦川的土地薄,河南人并不比秦川人懒,河南人也并不比秦川人笨,而且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但这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但没有给河南人民带来丝毫好处,反倒带来兵祸,兵家常用饮马黄河来形容他们得到中原的自豪感,所以兵祸像割韭菜的镰刀一样,在人们心上一茬又一茬地割。还有黄河,三年两决口的黄河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狰狞的,因为它一旦到来,不但毁灭家园,而且夺人性命。所以秦川道上虽然天高风硬,陕人眼光虽然居高临下,河南人还是愿意低眉顺眼地走过来。于是,现在的西安城,有三分之一河南人,而且大都分布在火车站附近;成阳城里,有二分之一河南人;在宝鸡,就更奇了,有三分之二河南人,宝鸡的官话就是河南话。因为这里是秦川道的最西端,河南人走到这里,不可能再翻过险峻的秦岭南去四川,更不可能北上到“一川碎石大如斗”的塞外。
非常耐人寻味的是,我这个体形、嗓门都具有浓重黄土高原特征的秦川人,却在湿气和绿色几乎每天能把人醉倒的南方,娶了一个河南女子为妻。甚至在20年前,从部队转业,跟随媳妇到河南扎了根。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将婚讯告诉父母亲的情形。那是一个冬天的风吹得树木和电线吱吱呜叫的下午,我穿着军官服到秦川老家探亲,当我将在部队寻了个媳妇的消息告诉父母亲时,父母亲高兴得连连说好。我有意不将媳妇的籍贯告诉父母亲。但沉浸在喜悦中的父母亲,最终还是想起来问了一声,媳妇是哪儿人,于是,我很郑重地说出河南两个字,我有意在声音里充满了对河南的敬重,但父亲还是惊讶地回应:“河南……”后边半句话他吞咽回去,我猜想那是一个“担”字。母亲连连说:“也好也好!”我猜想,母亲是担心她的长子面子上挂不住。这些都是我意料之中的,所以我也没有在意。
此后,一有机会,我就将父母接到河南来住,时间久了,父母亲对河南的印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概是在十几年前的一个不太冷的冬日,我和父亲到郑州我家附近的粮店排队买面粉,父亲突然对我说了一句:“我看这河南不比咱陕西差,有些地方还比咱那儿好,干脆把你弟弟调到这儿工作吧。”我一听这话很高兴,因为我弟弟从西安铁路学校上完学后,分到了陕西工作,父亲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对河南产生了好的印象,绝不会让他的最小的儿子也到河南来工作的!
我很快满足了父亲的愿望。
从1981年到现在,我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都和河南连在一起,自然而然地,我对河南有了缠绵的亲情。于是就常常闭目静坐,观察、抚摸装在我心中的河南。观察带有审视、研究的意味,而抚摸就纯粹是情感使然。这种隋感不断积聚,终于在新千年的晨曦里进发,写作的欲望冲撞开一条明确的道路:大写河南。
经过仔细琢磨,确定这组文章的总题目为:在河之南。
崤阪石茶
梦里水枕
从狗到犬
郑州白鹭
熊耳考水
洛阳识豫
中州寻斧
函谷问道
羑里采著
河上说明
古渡见柔
毛胡子太阳
浙用柏籽
豫赋
跋:抚摸河南
郑彦英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2003年,他在《十月》杂志开辟《在河之南》专栏,以在河南的长期考察和体验为基础,以现代人的目光和襟怀为魂灵,贯通古今,复活历史,勾勒现实,图画山川,让细节闪光,使大地生色,呈现出了河南的形貌特征、精神气韵。专栏开辟不久,即在全国引起普遍反响。评论家雷达认为:“《在河之南》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活的生命的跃动,而不是死的知识的翻版。在我们刚刚走过的较长一段时问里,一些大散文成了挂满知识和文物的树木,枯燥而又沉重。《在河之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恢复了散文的灵动和鲜活,增加和发展了散文韵味无穷的魅力。”诗人舒婷感慨:“这是饮中原文化之风,写一方热土民生的作品。”评论家、散文家孙荪赞扬:“郑彦英是陕西人,28岁才到河南就职,正因为如此,他能更加理性地纵横观察河南人文,更加客观地体悟中原山水,加上他长期从事小说写作,进入散文写作后,叙述笔法自然鲜活生动,语言也就亲切引人,开卷阅读,似乎身临其境,文已结尾,读者依然不忍掩卷,神思还在文章描写的情境中徘徊。”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社以最快捷的方式与作者合作,在连载刚刚结束时就结集出版发行。第一版迅速售罄。在之后的七年时间里,我们又五次重印,书店依然申购。而这期间,郑彦英先生又写了有关河南文化的数篇精彩散文,经与郑彦英先生商议,我们决定收录这些更加新鲜灵动的散文于《在河之南》,呈现给读者。
我们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作家用生命和灵魂去感悟,自然能得天地之神韵,书写出流传千古的好文章。《在河之南》所采集的,就是这样的好文章。
因此,我们隆重再版。
我没有回答爷爷的话,却想着禹王爷怎么会有恁大的劲和恁神的斧头,而且还能变成熊,还是恁大本事的熊。但是我没有问爷爷,因为我立即想到了爷爷给我讲过的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和七十二变的故事,就信了爷爷的话,于是就对禹王爷肃然起敬。
上学以后我才知道爷爷所说的禹王爷就是大禹,我还记得教科书上那一篇课文的名字叫《大禹治水》,说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将堵住洪水的山岩挖凿开来,引水人海。为了治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其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风范,为历代人民所传颂。老师说大禹若神人一般用斧头劈开山岩的说法是传说,带有神话的性质。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知道老师的说法是科学的。但在心目中,关于大禹,也就是一个记忆而已,因为生活和责任几乎占领了我所有的空间。
我真正重新关注大禹,是到三门峡日报社供职以后。职业的习惯使得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对当地的人文历史作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三门峡的名字,就和大禹息息相关。我翻阅了许多资料,所述基本一致:三门峡大坝地区原来是一道坚实的山梁,挡住了西来的黄河水,于是在山梁以西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湖泊北岸在今山西省最南端的中条山南麓,南岸在今陕县南端的张村塬北坡,西岸一直到陕西潼关。这么一个巨大的湖泊淹没了如今的陕县大部和灵宝市大部,当然还有陕西潼关以东地区,这里是大片肥沃的土地,这里有中国储藏量最大、品位最高的黄金矿床,这里有老子著《道德经》的函谷关……如果这个巨大的湖?泊还存在,紫气东来、假虞灭虢、鸡鸣狗盗、白马非马的故事就不可能发生。但是这个湖泊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正如《水经注》所记:大禹治水“山陵应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
雷达:
《在河之南》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活的生命的跃动,而不是死的知识的翻版。在我们刚刚走过的较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大散文成了挂满知识和文物的树木,枯燥而又沉重。《在河之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恢复了散文的灵动和鲜活,增加和发展了散文韵味无穷的魅力。舒婷:
这是一本饮中原文化之风,写一方热土民生的读物。
孙荪:
《在河之南》是小说家的散文,长于写实,贵在感悟。作者长期客居中原,以考察和体验为基础,以现代目光和襟怀为魂灵,贯通古今,复活历史,图画山川,蒸田节闪光,使大块生色,呈现出河南的形貌特征,精神气韵,读来令人神旺。
李佩甫:
彦英是文学豫军的一员大将,他这部大文化散文,写的是地气、根脉、风情、水韵。在风俗中寻觅时间,在岁月里感悟大地的气息,是俗心,有佛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