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刚

中文名 刘小刚
主要成就 著名画家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61年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刘小刚,北京大学燕园书画协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燕园书画协会前身是由陈师曾、徐悲鸿等学者创立的。

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刘小刚先生自十六岁从师学艺刻苦钻研,迄今已三十余年了。1976年师从北大 著名学者,艺术家田家林先生学习中国画。在此期间,受到田家林先生的好友李苦禅先生、于希宁先生的指点,后又师从娄师白先生,从齐派的绘画艺术思想中汲取营养,与北大美学家杨辛教授等探讨中国美学发展道路及中国美学学术道路的未来。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观点去理解中国画的精髓,成为刘小刚先生书画创作的文化艺术之本源。

刘小刚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东方国家语言文学系负责东方美学研究及编辑工作,并兼教北大学生美术社绘画课程。在长期的学习和对艺术的探索中,对东南亚的文化,宗教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996年开始,刘先生开始在东南亚各国游历,并组织了多次高端艺术交流活动。1996年率北京海淀区美协,艺术家代表团赴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画展,并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举办个人画展。分别在日本东京、新加坡举办个展。2000年在香港中银大厦举办郭怡倧、龙瑞、孙志均、刘小刚、李海涛五人联展。2001年21世纪中国画澳大 利亚展,2006年组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由日中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日中文化交流展,由刘大为、于志学、戴士其、刘小刚先生率团60余人赴日本九州展览,后多次率团赴东南亚各国巡回交流展览,2008年北京红楼艺术博物馆“荷风物语”个展,出版“荷风物语”当代中国画专辑,多家报纸刊登及介绍刘小刚先生的艺术风格。高层次国际性的学术展览获得多方好评。在丰富其艺术生涯的同时,以实际的工作作为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和东南亚绘画艺术的交流。其作品在长期的游历和学习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源融合了东南亚的文化艺术特点的绘画风格。

艺术品鉴

其作品荷风物语系列分为重彩篇和淡墨篇。他的绘画语言是传统的,但作品的现代图式构成和笔墨组织却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从中可以看出他在东南亚各国游历,在异域风情中体悟的心性。重彩荷花系 列作品的创作带着明显的东南亚的艺术特征。热带丛林奔放的色彩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在自然和人文艺术的殿堂吸取养分,荡涤心灵。他的作品融合多种艺术语言,以大块面具有重量感的色调进行空间的分割,碰撞,重组。形成有意味的,抽象的彩墨空间。

他所表达的荷花已经不是自然的风景,而是他的意向,性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他用自己的创作符号去表达,提炼,水墨和色彩不受理性的制约,一任感情的触发,在画面形成和谐的音符,展现颇具个性的绘画风格。

淡墨篇又给我们展现了另一种艺术境界,呈现中国画的简约之美,绘画语言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现代的思想意识,水墨关系探讨,形成一种哲学和自然的构成风格,画作注重整体气氛,为了强化形式美感,不惜淡化形体,淡化细节。花若笼烟,鱼翔浅底。生发着温润而迷蒙的笔墨形态,创造了诗意的空间。给人无比的遐想。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说的是美人本质之美,无论外在如何表现都是相宜动人的。在艺术绘画语言方面,刘小刚先生把东南亚的艺术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他的绘画语境中。以东方传统文化的本质之美为源泉,他的作品无论简约还是绚丽,沉雄还 是典雅,都能尽精微致广大。艺术家以其艺术的直觉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辛勤耕耘,自由而率真地展现本我的情感。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希贤认为,他的画作明显不同于他人。给我耳目一新之感。其作品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风貌,笔触间流露出一股自信和灵性。灵性关乎个人气质,自信则需要不断地付出心血,长期的理论修养和反复的绘画实践。在对中西绘画的研读过程中,立足于自身审美取向,而广泛吸收一切对自己有用的营养元素,从绘画理念入手,学习和尝试各种绘画技法,为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形成属于个人的独到见解,营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长期不懈,孜孜以求,经历失败的困顿和成功的喜悦,经历艰辛的创新过程,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绘画作品。

艺术成就

2009年是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35周年,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正式访华,访华期间,在中国大酒店亲切接见了 中国著名画家,北京大学书画协会秘书长刘小刚先生。对其在马中文化艺术交流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刘小刚先生向纳吉布先生赠送其创作的“荷颂”长卷,以艺术之美为桥梁,祈愿两国发展和谐,和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