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化——以三个少数民族村庄神龛变迁为例》,《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2、《继嗣与交换:地域社会的构成——对摩哈苴彝村的历史人类学分析》,《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3、《宗族的民族性特征及其在村民自治中的表达——对捞车土家族村和摩哈苴彝族村的观察》,《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4、《社会文化变迁中的白族农民》,《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5、《反思与重构:论“主体民族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6、《“农村市场与社会结构”再认识——以摩哈苴彝族村与周城白族村为例对施坚雅理论的检验》,《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7、《再论“主体民族志”:民族志范式的转换及其“自明性基础”的探求》,《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8、《三论“主体民族志”:走出表述的危机》,《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9、《三重叙事的“主体民族志”微型实验》,《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10、《社会人类学》(第二版),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社会人类学
2、文化人类学
3、人类学原著选读
4、人类学田野工作
5、白族文化专题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02BSH011)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地域社会的构成”(05BSH029)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现代化调查研究”(11ASH007)
4、教育部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主体民族志:一个白族人的裸述”(14JHQ028)
1、《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化》(独撰),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2、《反思与重构:论“主体民族志”》(独撰),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2015年)
3、《继嗣与交换:地域社会的构成》(独撰),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
4、《宗族的民族性特征及其在村治中的表达》(独撰),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
5、《反思与重构:论“主体民族志”》(独撰),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
6、《彝族吉符“卍、卐”研究》(合撰,第一作者),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七届(2001-2002)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7、《楚辞学史》(合著,第二作者),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1994-1998)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