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脾肾兼顾,首先温补肾命之阳。在强调阳气对于人体作用的前提下,徐氏认为,历代对肾和命门常相提并论,实际上,颇多内伤杂病辨证为命门火衰的病人,与所谓肾阳亏虚的见证多属一致,而所谓补命火的药物,又多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徐氏擅用温补肾命药物,在临证处方中使用附子一味药物的尤为多见。认为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载一百十三方中,用附子的就有二十方之多,其功效大致有“回阳救逆”、“温阳行水”、“温中祛寒”、“温经止痛”等作用,但可简括为“温阳”两字。对于附子一药,如果辨证准确,配伍得当,不但疗效显著,其副作用也是可以避免的。徐氏应用附子的指征是:临床遇见神疲乏力,体软,面色苍白,畏寒,四肢清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大便溏泄,甚至五更泻,唇甲青,舌质淡胖,苔白滑润,或舌光不欲饮,或口干不欲饮,脉或细或沉迟。总之附子是温阳祛寒要药,尤其是温补肾命之阳,可以振奋全身各脏器的功能,增加机体的活力和抗病的能力。因此临床上应用附子,只要抓住虚证寒证的一二个症状特点即可,不要求条条具备。
黄疸病由于胆汁不循常道而侵入血分,外溢体表,患者大便反呈灰白,目、皮肤、舌苔、小便均呈黄色。一般临床多从“湿热”论治。本人体会,黄疸病患者虽目、身皆黄,其发黄只是属于标症。多数黄疸病者临床表现为倦怠,乏力,纳呆,泛恶,口不渴,脉濡或沉细,伴发热者亦不多。其发病机理与湿的关系密切,属于寒湿者临床并不少见。对此等病症,我强调用温燥祛湿之剂治疗,收效较快。抓住神倦,体软,口不渴,脉濡或沉细等寒湿之症即可应用温燥祛湿法。若拘泥于一般辨证时认为“黄为热象”、“黄疸属湿热”说,专事清热,忌用温燥之品,则往往贻误病机,每致迁延不愈。
应用方药以费氏《医醇腾义》和中茵陈汤(茵陈、茅术、白术、厚朴、砂仁、陈皮、木香、山栀、赤茯苓、车前子、萆(艹解)、当归、生熟谷芽、生熟米仁)为主。常选用茅术白术、厚朴燥湿健脾,砂仁、陈皮、木香、谷芽理气和中,茵陈、赤茯苓、车前子、萆(艹解)、米仁利水渗湿,山栀清热解毒,当归入肝和血。寒湿征象明显者则加附子温散寒湿,效更显著;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通便。该方功能燥湿利湿,调畅气机,一般服用10帖左右黄疸即可消退。必须指出,应用该方后,患者往往由不喜饮水转为多饮水,这并非坏事,亦不必虑其伤阴,因为患者饮水量增多,尿量亦可随之增加,则有利于黄疸的消退。
适应证急性细菌性痢疾。
加减法1.发热:加葛根9g黄芩9g。2.腹痛甚:加木香9g白芍9g。3.大便赤多白少:加当归9g赤芍9g。4.泛恶:加干姜3g至6g。5.舌苔白腻:加苍术9g厚朴9g。6.舌苔厚腻:加山楂9g槟榔9g枳实9g。7.神萎,四肢不温:加附子9g桂枝4.5g。8.休g:先用人参4.5~9g(先煎),熟附片5~9g(先煎),干姜3~6g甘草6g。待休g缓解后再用基本方。
二、哮喘方
组成麻黄9g细辛3g干姜4.5g甘草4.5g五味子4.5g半夏9g。
适应证支气管哮喘(冷哮)
加减法1.表证明显或有发热:加桂枝9g白芍9g。2.表证不明显,而汗多者:加白芍9g或再加黄芪9g。3.痰多:加白芥子9g苏子9g。4.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苍白等阳虚症状者:加熟附片9~15g(先煎半小时)。如用上方仍不能缓解者,可再加用局方黑锡丹6~9g(分二次吞或包煎)。5.咽痛:去干姜,加射干9g桔梗6g。6.痰黄、口干、喜饮等寒热夹杂者:去干姜、半夏,加石膏30g(先煎),黄芩9g。7.舌红、苔少等阴液不足者:加生地9g北沙参9g。8.顽固病例久发不愈者:加川椒目9g。9.鼻塞流涕:加苍耳子9g。按小儿用量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