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西清真寺

沪西清真寺

中文名 沪西清真寺
教长 白润生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民国3年(1914年)左右,湖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来沪做工的穆斯林贫民集中居住在小沙渡(今西康路)一带,由于宗教生活需要,由湖北穆斯林在药水弄又租赁1间小屋,作为临时礼拜场所。民国10年(1921年)前后,金质庵、马乙棠、蒋星阶与上海清真董事拟定募捐2000元助该寺,在药水弄内租地0.8亩,续租十年,建造清真寺。民国11年(1922年)7月竣工,共建大殿三间、对厅三间、厢房1间。民国24年(1935年)整修,大殿可容200人同时礼拜,庭院种植花草。民国36年(1947年),教长马人斌倡议募捐修建,并购置原租地产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该寺屡经维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该寺于1979年重新恢复宗教活动。1990年,普陀区政府为改造药水弄旧区,决定在常德路拨地2.5亩重建清真寺。1990年7月4日动工,1992年4月竣工。新建的沪西清真寺,建筑面积N%平方米。它由双心拱门,扇形穹窿顶的两层礼拜殿为主体建筑,与两条走廊辅助建筑相衔接,宣礼塔高达25米。礼拜殿分上下两层,配有男女浴室,讲经堂、教长室、会客室等。前后庭院各有彩色喷泉,院顶饰有6个拱形圆顶,3个装有新月标志。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第一座重建的清真寺。在重建过程中,普陀区政府,市民委、市伊协和各有关部门,海内外穆斯林给予很大的关切和经济支援,共集资约240余万元,其中普陀区人民政府拨资160万元,市伊协出资70余万元。

历史沿革

清真寺重建过程中,市民委、市伊协及各有关部门,海内外穆斯林,给予了极大的关切和经济支援。 伊斯兰教学者、《古兰经》音韵学家、著名阿旬买俊三(1888—1967年)于1934年主持该寺教务。

1921年在上海清真董事会的捐助下,在药水弄内租地0.8亩,建造清真寺,1922年竣工,扩大为1125平方米。

自1947年后,马人斌阿訇(现任上海市伊协会长)在该寺任教长多年。寺务工作有清真会管理、马天英、李玉书、马少生、马义方、李德俊、白恒祥等曾为理事。该寺所属中国回教宣传所、豫德堂以及白玉坊女学等、均为社头马义方负责管理。乌天英(1900—1982年),1947年任该寺理事会理事长,他也是中国杰出的回族社会活动家。 本坊教民李云生,为招商局金利源栈栈长,热心宗教教育、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慷慨捐资建立了沪西私立云生小学,1947年改为兴建小学,马天英、马人斌等先后任校长。该校发展为普陀区回民小学。 该寺有阿訇2人,学董7人,藏经100余本,众多回、维等族教民。附属团体有回民婚姻介绍所,回民武术队。

寺院大小

清真寺为1125平方米,它由双心拱门扇形穹窿圆顶的二层礼拜殿的主体建筑与回廊辅助建筑相衔接,宣礼塔高达25米。礼拜殿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妇女礼拜用;配有男女沐浴室、讲经堂、教长室、接待室等。

建筑风格

这是上海市解放后第一座重建的清真寺。整个建筑雕筑精细,巍峨壮观,富有现代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特色。

地理位置

沪西清真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常德路1328弄3号。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