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斜土路得名。[3]
19世纪末,境内大部分为菜地、沟浜及草滩。居民点较大的有小木桥镇、潘家宅、赵家宅、三家里等。住房多数为瓦平房或简屋。20世纪初至30年代,先后建造日晖港车站和开平、北票2座码头。至解放前夕,又建立了华美烟厂、利生针厂等10余家工厂。另有家庭手工作坊300多家。随之,外地来沪谋生从事搬运劳作和纺织、针织行业手工业者日渐增多。住房多数为草硼、“滚地龙”和“破船户”,以肇嘉浜、日晖港一带最为集中。斜土路、小木桥镇以及平阴桥堍一带,有日用杂货、理发、茶馆等小店近百家。解放后,继上海市第一批2万户工人住宅之一的日晖一村在境内建成后,日晖二至七村、江南等10个新村相继建成。70年代以来又陆续兴建多层住宅835幢,至80年代新建嘉乐公寓、航建大楼等6幢高层建筑。新辟茶陵路、茶陵北路、零陵路、零陵北路,并翻修了原有弹街路和烂泥路,现境内主要交通干道有大木桥路、中山南二路、斜土路、肇嘉浜路,途经境内有公交线路10条和隧道一线、二线等。[3]
主要道路有斜土路、龙华路、大木桥路、中山南二路、肇嘉浜路、小木桥路、清真路、平江路、医学院路、零陵路、茶陵路等。[3]
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适应居民群众要求,服务项目增至14个,服务人员增至37人;并实行持证上岗、统一制服,开展服务人员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实施了规范化服务。全年,接听各类求助和咨询电话1105个,应答率、处理率、回访率均达到100%。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首批列为居家养老对象15人,发放老年医疗救助卡108份、社会保障卡7380张。街道被评为“上海市为老服务先进集体”。从“功能保障、功能服务”入手,做好各项帮困救助工作。全年,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发放补助金338万元,为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286?7万元,为协保人员发放协保生活费407?5万元。设立残疾人救助应急基金,26个居委会成立残疾人工作小组,为67名残疾人低保家庭发放助残金8万元,为25户特困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学生发放助学金3?38万元。发放粮籍副食品补贴12万元,按照社会帮困救助的要求,做到了“应保尽保”,覆盖面达100%。[4]
斜土社区有商业网点220多家,其中个体经营的店铺有68家。茶陵农贸市场有摊位500多个,大木桥路商业一条街也已初步形成。街道经济合作联社下属的工厂、商店、旅社共15家,街道服务总站下属单位有22家。1990年度总产值1527.86万元,利润92.31万元。街道把劳动就业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根据就业岗位开发“多样化、超地域化、长效化”的工作要求,配备就业援助员26人,召开职业指导员工作会议14次,确定安置指标。年内,经街道劳动服务所推荐到各企事业单位就业共2644人次,通过就业援助,开发公益性、非正规就业岗位416个(上级指标120个,超296个),安置就业人员257人次,特困人员安置率达100%。劳动服务所在全区规范服务评比中获第二名。街道为加强居委会建设,向社会公开招聘居委会干部20人,调整居委会干部59人次,对居委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150人次。居委会干部分工以及工作制度上墙公示,公开接受居民检查监督,组织居民对居委会工作进行评议,居民对居委会干部的满意率达95%以上。建立居委会社区活动室25个,增添健身器材102件。在居委会升级达标评比中,评出一级居委会18个、二级居委会8个,消灭了三级居委会。[4]
斜土社区是居民聚居区,50年代先后建成了日晖、江南等10个新村,70年代到80年代兴建了多层住宅835幢。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海和徐汇的市政建设和旧区改造,社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铁、轻轨、高架等立体交通功能不断拓展贯通,社区内以“汇成桂苑”、“金色港湾”、“瑞金南苑”等为代表的近20个中高档商品住宅小区拔地而起。[3]
斜土社区辖区内科技、人文、教育等资源丰富,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海公安博物馆等科教院所以及建校110周年的百年老校——南洋中学;社区内又新建了应急呼叫及街面实时信息系统、“一口受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助餐中心、日晖绿地和社区公共篮球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拥有两所敬老院,提升了社区为民公共服务综合水平。[4]
优越的地理位置、崭新的社区面貌、现代的管理方法,使斜土社区焕发出蓬勃生机。斜土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区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和社区建设有序推进,2008年实现两税2.5亿元,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22万平方米。街道先后获得全国以及上海市社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街道红十字组织奖、“双拥”模范街道、矫正工作先进街道、市级文明社区、市级平安社区等荣誉称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新征途上谱写新的壮丽篇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