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代的共同生命体验:肉体与精神之间的永恒斗争】
☆ 这本书,不是一本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它抓住了生命的共通体验。
☆ 每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
☆ 卡赞扎基斯以哲学的深虑和博大的胸怀审视着人类的苦难与诱惑,着力刻画精神与肉体之间的斗争,以求得灵魂的安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正典,卡赞扎基斯扛鼎之作】
☆ 自出版后三十年,争议与传颂同在。同名电影,轰动全球。
☆ 卡赞扎基斯风格深具古代英雄史诗的磅礴气势,广受褒奖,托马斯•曼认为荷马的精神在其作品中复活。
☆ 翻译家董乐山,傅惟慈联袂移译,打造最强卡赞扎基斯译本。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20世纪享有国际声誉的希腊作家、诗人、散文和游记作家、记者,亦为《神曲》和《浮士德》的希腊文译者,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著有《基督的最后诱惑》《自由与死亡》等作品。他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拟古性”,文风遥应古代英雄史诗的磅礴气势,因而广受褒奖,被誉为复活了荷马精神。他以哲学的深虑和博大的胸怀审视着人类的苦难与诱惑,着力刻画精神与肉体之间的斗争,以求得灵魂的安宁。
一个强烈感人的故事,关于一个伟大的灵魂的胜利。
——《纽约时报书评》
灵魂的炸药。
——《旧金山纪事报》
烙印般的、高远的、撼人的小说。
——《时代周刊》
译序
原作者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原作者序】
基督,作为一个人,渴望成为上帝,或更确切地说,想复归于上帝,使自己与上帝同一;这一追求既合乎人性又超越了人性。基督的这一二重性对我一直是个不可解的谜。对上帝的思慕对我来说既是神秘的又是现实的,它在我身上切开无数伤口,但也开凿了一个个流水淙淙的涌泉。
自年轻时起,我最深的痛苦和全部欢乐与忧伤都来自灵与肉的从不休止的无情搏斗。
我心中既有源于太古的邪恶势力——它是人性中固有的,也是先于人类就存在的——也有上帝的光明力量——它同样也是固属于人性又先于人而存在;我的灵魂就是这两支大军角逐的战场。
痛苦一直是剧烈的。我爱我的肉体,不愿意看到它毁灭;我也爱我的灵魂,不想叫它腐朽。我不断搏斗,想使这两种互不相容的原始力量和解,使它们认识到彼此并非仇敌,而是伙伴,如能和谐相处,就都会非常欢快,而我也就能同它们共同欢乐了。
每个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具有一定的神性,所以基督的神秘不仅是某一教派的奥秘,而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这一斗争经常是无意识的、短暂的。意志薄弱的人无力长时间抗拒肉体,躯体变得越来越沉重,最后成为一具行尸走肉,斗争也就结束了。但是对那些有责任感的人,那些日夜不敢忘记神圣职责的人,灵与肉的斗争却是残酷无情、至死方休的。
灵魂和肉体愈强健,斗争就愈能产生丰硕果实,最后获得的和解也愈完美。上帝不喜欢意志不坚、皮肉松弛无力的人。灵魂愿意同强健的、不屈服的肉体搏斗。它是一只永远饥饿的、食肉的鸷鸟;它要把肉体吞噬,把它消化,叫它无影无踪。灵与肉的斗争,反叛与反抗,和解与屈从,最后达到最高的目的——与上帝合一,基督就是这样一步步上升到最高境界,他召唤我们跟随着他的血迹,也走这样一条路。
这就是挣扎中的人的最高职责,向拯救世人的第一个人子基督攀登的高峰挺进。我们该怎样开始这一艰辛的旅程呢?
如果我们想追随基督,就必须深刻理解他经历过的斗争,就必须重新经历一次他受过的苦难:他如何战胜人世间各种点缀着鲜花的陷阱,如何牺牲尘世的大小欢乐,如何做出一次又一次牺牲,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步步升高,一直走到殉道者的顶峰——十字架。在我写作《基督的最后诱惑》的日日夜夜里,我怀着莫大的恐惧再一次走过基督迈向髑髅山的步步滴血的历程;我感情激动却充满理解与爱,再一次体验了基督的一生与受难。我写下了这一剧烈痛苦的自白和人类伟大的希望,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从未感到过基督的鲜血这样既甜美又痛苦地滴滴落进我的心里。
为了走上牺牲的顶峰——十字架,为了走向不朽的顶峰——上帝,基督经历了挣扎中的人类经历过的所有阶段。正因为这个,基督的痛苦我们才这样熟悉,才与我们息息相关,而对他的最后胜利我们才觉得有如自己将来要获得的胜利。基督身上深厚的人性的一面帮助我们理解他、爱他、对他的受难能够感同身受。如果基督身上没有这一温暖的人的因素,他就永远不会这样令人哀悯地深深感动我们的心,他也就不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楷模。我们痛苦挣扎,我们看到他在痛苦挣扎,于是我们就有了力量。我们看到自己在世界上不是孤独无依的;基督正站在我们一边战斗。
基督的一生无时无刻不是冲突与胜利。他战胜世俗欢乐的无法抗拒的魅惑,战胜一次又一次诱惑,不断使肉体升华到精神,自己也随之升高。他走到髑髅山巅,被钉到十字架上。
但他就是在十字架上斗争也未停止。诱惑——最后一次诱惑——仍在等待着他。在这位殉道者的模糊的眼睛前面,魔鬼在一道闪光中展开一幕平和、安乐的人生的幻景。基督觉得自己好像在走一条芸芸众生的康庄大道。他结了婚,子孙满堂;亲戚邻居都敬爱他,尊重他;如今他已年迈苍苍,他坐在家门口,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追忆起年轻时的向慕。他最后选择的是常人所走的路,多么好、多么理智的选择啊!拯救人类是多么疯狂的想法!能够逃避饥饿、折磨和十字架,安度一生,给了他多大的快乐!
最后的诱惑只是发生于闪电似的一瞬间,发生于救世主濒死之际。
但基督立刻就用力把头一摇,睁开眼睛,又回到现实里来。不,他不是一个叛教者,荣耀归于上帝!他不是逃兵。他已经完成了主交付给他的使命。他没有结婚,他没有过安乐的日子。他已经走到牺牲的最高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他闭上眼睛,感到心安理得。接着是一声胜利的长啸:使命完成了。
换句话说,我已尽了我的职责,我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我没有屈从于诱惑……
我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正在痛苦挣扎着的人们提供一个典范,叫人们看到不该惧怕痛苦、诱惑或死亡,因为这三者都是能被征服的,而且它们已被征服了。基督受过痛苦,从那时起痛苦就成为神圣的义务;基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一直在同诱惑斗争,诱惑终于被击败;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从那一时刻起,死亡就永远被征服了。
基督一生历程中每次遇到的障碍都成为一个里程碑,都是一次取得更大胜利的机会。我们面前有了一个为我们开辟道路并给予我们力量的榜样。
这本书不是一部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这本书出版后,我也就尽了责任,一个不断挣扎、饱尝痛苦,但却抱着无限希望的人的责任。我相信每一个自由的人读了这本充满爱的书以后一定会比以前更爱基督,也更懂得爱基督。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
【译者序】
卡赞扎基斯和他的精神与肉体的斗争
——《基督的最后诱惑》译序
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作家像希腊作家尼可斯•卡赞扎基斯(1883—1957)那样把毕生精力都自觉地用在精神与肉体之间的斗争以求得灵魂的安宁的。正如他自己在《基督的最后诱惑》序言中所说,他的一切痛苦、一切悲伤、一切欢乐都来自这一斗争,这一从他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不断的无情的斗争。我们也可以说,他的一切文学作品、他的一切文学和哲学上的造诣,也来源于这一深刻的内心斗争。放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基督的最后诱惑》就是他在这一斗争中个人思想发展和经历的总结。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1883年生于希腊克里特岛一个农业经营者的家庭。十四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这个岛上的农村里,就是在这里,他熟悉了日后在作品中不断出现的人物:渔民、农民、牧羊人、小酒店老板、小商小贩。因此,尽管他后来离开了克里特岛,尤其是在成年之后,四海为家,过着一种自我流放的漂泊生活,但是他对家乡克里特岛和他曾经生活于其中的农民,也就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始终有着一种特殊的眷恋和忠诚。这成了他精神的归宿。而这也正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也是在克里特岛,卡赞扎基斯的童年是在革命斗争的氛围中度过的。希腊曾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受土耳其人的专制主义统治几达四百年,当时虽已独立,但是克里特岛仍控制在土耳其人的手里,因此当地民族情绪特别强烈。少年卡赞扎基斯看到和听到不少民族英雄争取从异族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这样的耳濡目染,使他把英勇无畏视为人类至高无上的美德,而他自己的父亲正好是这一美德的最完美的典范。这对于他思想的成长、对于他毕生所从事的对独立和自由的追求,都有不可泯灭的影响。
1897年克里特爆发了反异族统治的起义,卡赞扎基斯被家人送到纳克索斯岛避乱,进了一所由方济各会教士办的学校就读,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生活在一个与他生长的环境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这里,他不仅接触到了古希腊哲学和近代西方思想,为日后他在哲学上的求索埋下了引子,奠定了他成为一个杰出的知识分子(请注意,这里的“知识分子”一词的涵义远远不是我们一般所用滥了的仅仅指受过教育的人而已,而是指对人生意义和人类前途抱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和远见卓识的睿智的哲人与贤者)的基础;尤其重要的是,他发现除了英勇无畏以外还有一个美德:沉思默想,和另外一个父亲——基督——的完全不同的英勇献身精神。
就是从这时和这里,卡赞扎基斯开始了毕生都在他内心苦苦进行的精神与肉体的斗争:一方面他渴望行动,另一方面他又亟思隐退,以致他一生都在不懈地寻找他的真正父亲、真正救主——也就是寻找他自己以及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
他在纳克索斯岛的修道院里打下了人文学的基础以后,先到雅典大学进修,发现了尼采。取得学位后,他又到巴黎去师从著名哲学家柏格森。在这以后即开始了他的一个禁欲苦修时期,曾到马其顿的阿索斯山的修道院去修行,独居斗室,与世隔绝,想通过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修炼,达到与救主的直接沟通。结果令他失望,因此他决定重新回到尼采。接着从尼采又转到佛陀,从佛陀转到列宁,从列宁转到奥德修斯。卡赞扎基斯这一哲学上的奥德修斯式的漂泊,最后还是以回归到基督告终。不过这个基督已不是他当初最早接触到的基督,而是以他在精神上求索之所得大大丰富和充实了的基督。
他之所以能够抱着他那经过了试探的信念复归于基督,是因为他自己也体验到了被基督视为假救主而加以抵制和摒弃的诱惑:一是婚姻;二是革命。曾经在马其顿的那个从10世纪开始就无女性(甚至母牛和母鸡)进入的深山修道院中坐关默思的年轻人,终于在1911年结婚,享受了天伦之乐,但是并没有从中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尤其是他在精神上的追求需要他付出孤居作为代价,因此夫妻经常长期分居,终于导致婚姻破裂。他也像耶稣一样,遇到了争取自由的暴力革命的诱惑。克里特岛革命战士的英雄业绩,曾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滋生了对积极活动的仰慕之情和亲身参加的热望。这在1917年由于两个外来因素而更加强烈了:一是俄国革命;二是与伯罗奔尼撒矿井的一个传奇性人物卓尔巴的相交。
卓尔巴是卡赞扎基斯心目中的肉体和行动的代表,他有充沛的精力、干练的能力,在生活上纵情享受,酗酒纵欲,毫无顾忌地满足自己的(也是人的)一切本能欲望。后来卡赞扎基斯在他的一部代表作《希腊人卓尔巴》(1946)中,把这一性格提高到一种信仰的高度,他的放纵成了自然界本身力量的代表。作为对立面的矿井老板——即故事叙述者第一人称的“我”——的禁欲主义的出世哲学终于抗拒不了卓尔巴所代表的生的欢乐的诱惑,去占有一个年轻寡妇,违反当地习俗,导致寡妇被私刑处死。这是在卡赞扎基斯的作品中,精神与肉体斗争的一次较量,以肉体的胜利告终。
在现实生活中,卓尔巴成了卡赞扎基斯形影不离的朋友。1917年两人曾一起访问了革命后的俄国,这次访问撒下了卡赞扎基斯信仰列宁哲学的种子。但这种子到二十年代中期才萌芽开花,在这以前,卡赞扎基斯在人生哲学上仍然彷徨不定,仍然不知人生最后目的是什么,仍然在寻求他的救主。他翻译了柏格森、达尔文、艾克曼、詹姆斯、梅特林克、尼采、柏拉图。这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尼采,后来他自己曾经说过,是尼采教导他,一个人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是斗争——即献身于一个事业,并为之斗争,没有任何畏惧,也不抱要想得到任何报酬的希望。这为他日后信仰列宁准备了基础。在转向列宁之前,他一度皈依佛陀的完全出世、肉体完全让位于精神的学说。但是在他当时寄居的柏林,他经历了德国战败后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贫困和饥饿,因此要创建一个新世界和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上帝,马克思主义学说似乎正中他的下怀。这样他就又从佛陀的出世哲学摆到了列宁的革命行动哲学一边,列宁成了他新的“上帝”。他曾以官方和私人身份先后到苏联四次,后来终于因为他一贯对空洞的宏伟理想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因此对苏联所实践的共产主义感到失望。尽管如此,但是他对革命的热情始终没有减退,1957年身患白血病,还应邀访问了中国。
他的这种在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徘徊,在长篇史诗《奥德修记现代续篇》(1938)的写作中暂时找到了依托。这是他为同名的《荷马史诗》写的续篇,描写古代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历经长期漂泊重返家园遇到绝色佳后,又外出漫游,寻找新的经历,不过是在现代的背景下。他先到斯巴达,把海伦带走;又去克里特岛发动政变;到埃及参加工人革命;最后大彻大悟,去深山修道,在那里建立了一个乌托邦。乌托邦后来终于被毁,而他自己却获得了彻底解脱,在南极升天。这部长诗同荷马原作一样共分二十四部分,却有33 333行,比荷马的12 110行多出一倍以上,其中包容了卡赞扎基斯的全部见闻、全部思想和他在精神与肉体斗争中的全部经历和感受;其中出现的佛陀、基督、浮士德、堂吉诃德等人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可谓是一部皇皇巨著。可惜因为内容庞杂,篇幅过大,识者不多,在世界文坛上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但是对他本人来说,这部史诗的写作对他思想的发展却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他这时发现创作才是他的天赋使命,他的救主。在此以前,他原本是要把四次访苏的所见所闻向外界报道,但却始终念念不忘《奥德修记现代续篇》 的构想。两相比较之下,他认识到自己的见闻感受必须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不能成为单纯的宣传,否则就无法满足自己和读者的精神追求。这样,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他自认的唯一职责之中,即像乔伊斯写《尤利西斯》一样,要做一个想象创造的大祭司,铸造人类的良心。他在从事这一艰巨任务时,既怀着一种强烈的宗教热情,熔基督教义、佛教教义、柏格森生命哲学、尼采超人哲学于一炉,又抱着一种冷静的理性态度,一方面不信任纯观念,另一方面崇拜自发行动;还有他在为政府服务和广泛旅行中获得的丰富实际经验;而尤其强烈的是他对古代和现代希腊的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他选择《奥德修记现代续篇》的创作,因为它能打破地域界限,可以包罗万象地把复杂的西方思想同纯朴的东方感情糅合在一起。奥德修斯是希腊人,但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很机智,也好行动;他是个漂泊者,到处寻求新奇的经历,但他是个超人,而卡赞扎基斯在创作这部庞大的史诗时,也成了一个自有特色的超人;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离群索居,自早到晚写作不辍,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如此先后达十三年,七易其稿,始告完成,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
接着他又把但丁的《神曲》译成现代希腊文。他之所以从事这一大工程,是因为他在但丁身上看到了一个同自己一样追求完美的人、被自己的人民所放逐所不齿而无家可归的人、想用艺术为手段把肉体升华为精神的人。但是真正能够反映他的精神与肉体的斗争的作品还是战后从1948年起到他生命的最后九年中所创作的几部作品,其中尤以《希腊的受难》和《基督的最后诱惑》最具代表性。这时他已誉满全欧,作品已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52年的一次仅以一票之差落选)。
但是成功却带来了完全的误解和诋毁,幸而他已学到了尼采的教诲:争取自由的斗争不能有任何畏惧,也不能存任何报答的希望,才能将这一切吵嚷置之度外。这种种不快事件的由来,是因为他是本着艺术家良心从事创作的,尤其是在刻画他毕生投入的精神与肉体的斗争时毫无世俗的顾忌,不免触犯了偏执的宗教界人士的忌讳,以致《希腊的受难》使他险些被逐出教门。《不自由毋宁死》引起报界攻击他是克里特岛和希腊的叛徒,因为卡赞扎基斯尽管热爱农民,但从来不一味美化他们,在这部作品里,他既颂扬了希腊式英雄主义的正的一面,也不掩饰它负的一面。至于《基督的最后诱惑》更是引起轩然大波,他所受到的攻击之激烈,几近中世纪的宗教迫害。1957年他访华归途在广州误种天花疫苗病死德国,遗体运回希腊安葬,希腊大主教仍拒绝让他的遗体停放在教堂中让人瞻仰;甚至在他死后三十年该书在美国改编拍摄成电影时,还引起一部分宗教信徒的抗议和抵制。其实这一切都是无知和误解所造成的,有心的读者在细心读了本书之后一定会有同感。
上面已经说过,争取自由的斗争不能有任何畏惧,也不能存报答的希望。卡赞扎基斯笔下的耶稣,就是这样一个尼采式的超人。他像奥德修斯一样,是自由人的原型。他凭借意志的力量,取得了对物质的胜利,或者换句话说,把物质转化为精神。这一全面的胜利实际上是一系列具体胜利的总和——他不断地斩断各种形式的束缚,家庭的羁绊、肉体的欢悦、国家的权威、死亡的恐惧……因为在卡赞扎基斯看来,自由不是给予斗争的报酬,而是斗争过程本身。因此耶稣必须不断地受到邪恶的诱惑,不断地感到它的诱惑,不断地屈服于它的诱惑,只有这样,他最后对诱惑的抗拒才有意义。
从正统宗教观点来看,这是异端邪说。但是卡赞扎基斯不仅信奉这异端邪说,而且把它当作这部作品的整个结构的基础,这应该可以为我们了解他的最深层目的提供一些线索。他的目的主要不是重新阐释基督,或者改造教会,而是要使基督从根本上超脱于教会,是要塑造一个新的救主,从而填补自己在道义和精神上的真空。卡赞扎基斯的内心冲突是二十世纪每一个有识之士面临时代的混乱时所必然产生的内心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他希望把耶稣看成一个能为二十世纪所了解的新时代人物,但仍保持基督传说中一切能为各时代的各种人所能接受的成分。正因为他自己毕生经历了精神与肉体的斗争,他才能够极其深刻地描绘耶稣在选择爱与斧之间,在选择天伦之乐与殉道者的流放和孤独之间,在选择仅仅解放肉体与同时解放肉体与灵魂之间所经受的痛苦。
如果这还不能使我们深切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作者本人是怎么说的。卡赞扎基斯在本书的序言中说:“我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正在痛苦挣扎着的人们提供一个典范,叫人们看到不该惧怕痛苦、诱惑或死亡,因为这三者都是能被征服的,而且它们已被征服了。基督受过痛苦,从那时起,痛苦就成为神圣的义务;基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一直在同诱惑作斗争,诱惑终于被击败;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从那一时刻起,死亡就永远被征服了。”又说:“这本书不是一部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这本书出版后,我也就尽了责任,一个不断挣扎、饱尝痛苦,但却抱着无限希望的人的责任。我相信每一个自由的人读了这本充满爱的书以后一定会比以前更爱基督,也更懂得爱基督 。”没有比这一段作者自白更能说明作者写作本书的意图了,如果说还是有人在读了本书和这段话以后仍把作者这一以回归基督当作他毕生的精神与肉体斗争的终结视为对基督的亵渎,那么只能说他并不真正了解基督,因此也不了解基督精神。
这个译本是从英译本转译的(部分费解之处参考了德文译本),中间隔了两层,很难说能忠实传达原作的神韵。正如英译者所说,卡赞扎基斯认为伟大的文学必然是民族的文学。他还认为希腊的农民是希腊的灵魂和生命,因此他们的语言才是希腊的活的语言。在卡赞扎基斯的作品中,不论是《奥德修记现代续篇》还是《基督的最后诱惑》,他都使用了与雅典上等人不同的所谓“大众化的语言”(demotic language)。这种语言活泼动人,具体实在,很少抽象概念,不论从构词的灵活或语汇的丰富(比如说,在《奥德修记现代续篇》中,卡赞扎基斯用了3 200多个不同的外号来称呼主人公)来说,英语很难望其项背。如今再从英译本转译成中文,效果恐怕就更加面目全非了。译者只求尽力做到译文明白如话,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已是上上大吉了。
翻译过程中的第二个难题是《圣经》的引文。本来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找出《圣经》中文译本中的引文章节段落,照抄就是了。无奈作者使用的是《圣经》希腊文译本,英译者据此译成英文,结果就与如今英语世界通用的詹姆斯国王版《圣经》英文译本有出入,而中文译本又是根据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译出的,如此隔了几层,出入就更大了。我们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在正文中出现的《圣经》引文,用本书英译者的英译文,自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在脚注中放入圣经中文译本的译文,让读者互相参照,事非得已,希望识者明察。
从本书英译者根据作者本人引用的《圣经》希腊文译文译成的英译文来看,似较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明白流畅。我们不能妄加断言,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就不可靠,但是证诸“骆驼穿针眼”等人所皆知的误译传说,以及几年前现代英语新译本的出现,可见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它终究是译本,而不是原文。由此连带想起的是,我国通用的《圣经》中文译本(俗称官话本)恐怕也有必要重译了,一是因为它所根据的是已开始被淘汰的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二是因为与现代汉语相对照,它的译文不免有许多毛病,不忍卒读,对于正确了解基督教义实为不利。但这是个专门问题,这里就不去说它了。
本书第一章至第十七章由傅惟慈先生翻译,自第十八章至第三十三章由本人翻译。最后还有一个译名问题需要说明。本书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悉照《圣经》中文译本,尽管有的人名或地名与现代译法大相径庭,用字又怪(如女子名Magdalene译为抹大拉,Martha译为马大),读来很不习惯,不过这当然是对非基督教徒而言。在《圣经》中文新译本出现以前,为求译名统一以及方便教徒读者,我们还是作此决定。
董乐山
1991年2月22日于
不问春夏秋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