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至伊 犁河流域。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南迁大夏境内,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
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人,月氏一道游牧。从此乌孙日益强大,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其政治中心在赤谷城。南北朝时,乌孙与北魏关系密切。辽代曾遣使入贡。后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消亡。
乌孙是受塞种人影响很深的操印欧语系的古代民族,乌孙人以游牧的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养马业特别繁盛。
昭苏县是古代乌孙国故地,自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起,就统属于汉朝在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府,迄今两千多年,一直是祖国西北边陲重地,历史上扼东西陆路交通要冲,夏塔古道、木扎尔特隘口,就是祖国内地经伊犁,通往中亚、西亚各地以及南疆的交通孔道。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昭苏县便是乌孙国的游牧地,出产良马。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乌孙,回程时,乌孙国王猎骄糜曾派遣使者携带礼品马数十匹前往中原。汉武帝得到乌孙马,高兴地赐名“天马”。
乌孙族属向有数说 一、匈奴族说。此说强调乌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但乌孙王室始终与匈奴保持密切的联系,尽管有时亦兵戎相见。二、突厥族说。主此说者有俄国突厥语学家B.B.拉德洛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等人。所持理由,一是乌孙与突厥开国始祖的传说均与狼有关;二是乌孙称国王为昆莫或昆称,王族贵人的名字多以"靡"字收尾,以及见于记录的少数乌孙语均属于突厥语族;三是突厥阿史那氏系乌孙的后裔;四是乌孙分布的区域恰为后来突厥族兴起的基地。三、东伊朗族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一些考古学家以A.H.伯恩什坦为代表认为乌孙很可能属于东伊朗族。特别是从5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界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乌孙是东伊朗族塞卡人(即中国史籍中的塞种,亦称塞人)的一支,塞卡文化与乌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阶段。乌孙于西汉初期至南北朝初期游牧于天山以北伊塞克湖南岸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国都赤谷城位于伊塞克湖南岸,另说在纳林河畔。
乌孙的种属不清楚,提到乌孙种族形态学的资料很少。唐代颜师古对《汉书·西域传》作的一个注中提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按此说法,乌孙人应为赤发碧眼、浅色素之欧洲人种。
中外学者比较了苏联中亚地区和我国天山以北地区乌孙时代的人类学材料,认为形成乌孙部落的人类学类型的大人种基础是欧洲人种。人类学材料还说明,乌孙人有许多类型,乌孙与天山地区塞人似为同一种民族集团。乌孙不能简单地直接与今天哪个民族挂上钩。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西迁时间另有两说:一说为公元前3世纪末;一说为公元前174~前161匈奴老上单于时),至伊犁河流域,赶走久在当地游牧的塞人。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遂步塞人后尘亦南迁大夏境内(另说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便放弃了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人﹑月氏人一道游牧。
乌孙昆莫猎骄靡感念匈奴单于救护自己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因此当张骞奉汉武帝命前来向他建议返回敦煌祁连间故地,以便与汉朝共同对付匈奴的时候,他曾坚决谢绝,可是在他了解到汉朝国富兵强以后,又愿与汉朝联姻,得藉汉朝以自重。
汉武帝元狩二﹑三年间(公元前121~前120),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陇西一带大破匈奴,匈奴浑邪王投降,陇西地空。前121~前111年间,汉武帝在陇西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与此同时,乌孙的领土也向东扩张到今新疆呼图壁河流域。在汉朝与乌孙步步进逼的情况下,匈奴联合车师后国先向乌孙进攻。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昆弥翁归靡遣使上书,热望汉朝出兵以救乌孙。汉发兵15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持节助乌孙作战。至本始三年(公元前71)常惠与乌孙兵大败匈奴,同年冬季,匈奴单于自率数万骑兵进攻乌孙。遇到天降大雪,一日深丈余,人﹑畜生还者不及十分之一。公元前70~前69年,乘机由北﹑东﹑西三面进攻匈奴,匈奴人民死亡十分之三,畜产损失二分之一,从此大见衰弱,属国瓦解。汉武帝派张骞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画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经营,终获成功。乌孙昆弥翁归靡深感汉恩。
乌孙贵人也分为亲汉与亲匈奴两派。解忧公主谋杀狂王不遂。两派势将干戈相见,甘露元年(公元前53),宣帝征解忧公主侍者冯嫽问状,复遣冯嫽持节回乌孙,诏立元贵靡为大昆弥翁归靡匈奴妇所生子乌就屠为小昆弥,并遣常惠率军屯赤谷,为大小昆弥划分人民与地界:大昆弥得户6万余,小昆弥得4万余。没过多久,大昆弥元贵靡与其同母弟鸱靡皆病死。
从公元前53年起,乌孙有了大小昆弥两个王统,分疆而治。二者都是内讧迭起。变乱丛生。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与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乌孙仍有大小昆弥之分。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匈奴北单于为汉左校尉耿夔所破,逃至乌孙,可见在东汉时期,乌孙仍与匈奴时有联系。
乌孙古道是贯通南疆与伊犁之间的交通便道,起始于新疆昭苏县夏塔乡境内、向南沿夏塔河谷、翻越冰达坂、终至南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境内,民间传说称唐玄奘曾穿越此古道。
清初,南疆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区的很多维吾尔族百姓经过古道举家迁移至伊犁地区的昭苏。这古道也是国内外探险爱好者涉足的古道。
乌孙古道北衔准噶尔盆地,南控塔里木绿洲,是贯通天山南北的咽喉,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要争夺这块宝地。
1949年三区革命军从琼库什台出发,经阿克布拉克达坂,到达拜城的黑英山,以此为基地,转向西攻下了拜城,而在继续向西攻打阿克苏的战斗中,遭遇顽强抵抗和反击,最后夺取了夏特古道南口,经夏特古道返回伊犁。
乌孙西迁前,游牧于敦煌、祁连一带,接近中原地区,受汉文化影响,官制制定上有参考汉制。
昆莫(昆弥、昆靡):乌孙之王。三个称谓都是一样,“莫”与“弥”可以互换,“弥”与“靡”是同音字。“昆”、“莫”、“弥”、“靡”是乌孙语音,在古突厥语或今天的维吾尔及哈萨克社会中,“昆莫”、“昆弥”及“昆靡”可以解释为“天子”,“靡”是“昆靡”的简称,乌孙统治者借天神之说驾驭臣民,所有乌孙统治者名字之后都有“靡”一字。昆靡拥有强而有力的权威与及享有甚高的尊严,掌握全国的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之权。
相大禄:据章太炎考证,“相”是中原的丞相,“大禄”是“相”的乌孙语音,并称“相大禄”。相大禄位高权重,不但掌管行政,而且有兵权,职权相当于秦代的丞相及太尉。
左、右大将:与匈奴相同,以左为尊,左大将在右大将之上。乌孙左、右大将相当于匈奴左、右贤王以下的左、右蠡王,左、右大将均由王族成员担任,握有一定数量的的军队。
侯:又名翕侯,全国共三人,是地方的军政长官。乌孙翕侯与大月氏翕侯同样是部落首领,不过前者的实力比后者弱小,没有割据一方。
左、右都尉:与秦的卫尉相似,《汉书·百官公卿表》:“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
大监:乌孙设大监二人,职权应该与秦的御史大夫相似,掌管律法。
大吏:共一人,管理官员事务。
舍中大吏:大吏的属官。
骑君:职权不明
译长:掌管翻译事务
匈奴实行奴隶制度,乌孙与匈奴关系密切,相信乌孙吸收了匈奴的奴隶制度。乌孙曾经在战争中掠取人口,在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对匈奴一役,乌孙军队攻击匈奴右谷蠡王王廷,《汉书.西域传》记“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污都尉、千长、骑将以下四万级……乌孙皆自取所虏获。”,相信被掠人口最终成为统治阶层的奴隶。在昭苏县木札特山山口,中国的考古队伍在六十年代初发掘了一座较大型的乌孙墓葬,并发现一个奴隶殉葬坑,反映乌孙是一个奴隶社会。
乌孙也实行氏族制。昆莫以至翕侯都拥有自己的地域、民众,是氏族社会的痕迹。《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下》:“后乌就屠不尽归诸翕侯民众”是一项证据。
氏族首领有一定的势力,可以凌驾昆莫的意愿。《汉书·西域传》记乌孙昆莫猎骄靡希望以长孙军须靡为继承人,身为大禄的次子不满,率领部众割据一方,猎骄靡只能妥协。军须靡死后,儿子泥靡碍于叔父大禄的势力,让位给大禄的儿子翁归靡。原始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议事会对族中事务有无上权威。
乌孙的继承制度与现代意义上的继承制度有别,除了财产继承外,偏向指被继承者的家族地位与及社会地位的继承[54]。财产继承与乌孙家庭分居制密不可分。分居制下,当乌孙男子成年后,父亲会分一部份财产给他自立门户。父亲的财产通常属于最后一位与自己同住的儿子,通常是幼子。
一般而言,被继承者生前的家庭身份、官职及妻妾(后母)会由长子继承。不过,长子继承制并不是唯一继承制度,“子以母贵”是可能的。此外,未成年的儿子没有继承权,因此当被继承者的儿子尚未成年,继承权将属于被继承者的的兄弟。如果继承者因种种原因未能继承,继承权将由未能继承者的兄弟获得,甚少行长孙继承制。
乌孙跟匈奴一样,实行收继婚,是原始部落群婚制的遗存,群婚制没有配偶的观念,妇女属于整个部落的男子[9]。寡妇由继承者(继子)或夫家亲属收继。主要原因有三。
乌孙各部落散落在辽阔的草原上,相隔甚远,西域诸国之间又常有征战,因此乌孙人对外非常封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则非常紧密。
不同部落的男女甚少有机会接触,令丧偶的妇女改嫁困难,大多被夫家的部落成员收继。
在乌孙,生产以家族为单位,收继婚的实行保持家族完整和稳定。
倘若继承者的生母年纪老迈,她常会由继承者负责赡养;年轻的就会在夫家家族内改嫁。
帝王姓名 世系 在位年代 死因及陵址 注
军须靡 猎骄靡之孙 前105-前72 病卒
翁归靡 军须靡堂兄 前72-前60 病卒
泥靡 军须靡之子 前60-前53 被乌就屠所杀
乌孙小昆弥世系表
帝王姓名 世系 在位年代 死因及陵址 注
乌就屠 翁归靡之子 前53-前21 病卒
拊离 乌就屠之子 前21 被其弟日贰所杀
安日 拊离之子 前21-死年不明 被降民所杀
末振将 安日之弟 前11年 被大昆弥伊秩靡所杀 前11年汉立末振将史载明确
安犁靡 安日之子 ? 前11年后,小昆弥世系不明
乌孙大昆弥世系表
帝王姓名 世系 在位年代 死因及陵址 注
元贵靡 翁归靡之子 前53-前51 病卒 解忧公主所生
星靡 元贵靡之子 前51 病卒
雌栗靡 星靡之子 前51-前11 被杀
伊秩靡 解忧公主之孙 前11 伊秩靡以后,大昆弥世系不明
公元5世纪初,乌孙因蠕蠕入侵,西迁葱岭山中,不久为蠕蠕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