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设民政室,1961年改天星桥公社,1962年建天星桥街道。1997年,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辖以序数命名的13个居委会。街道着力抓好美化绿化净化,改善街道环境,改变街道面貌[1]。
带动全街道持续快速发展。在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把城乡居民的就业、增收、社保、宜居作为系统的民生工程来抓,及时解决了下岗职工、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等群众反映的涉及廉租房、医疗卫生、民生的23个问题,对困难群众,组织社区党员结亲帮、社会单位结对扶、基层党委定人督,提高了学习活动的实践效应。围绕建设首善天星桥,确立了街道年度30项重点工作任务,启动第三届“和谐天星桥”艺术节,打造“榕湖红歌传唱基地”,推进柑子村社区“红岩家园”品牌社区建设,提高了街道区域发展效应。
街道为推动文化教育大发展大繁荣,满足辖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11年6月,天星桥街道投入70多万元,打造了一流的文化中心。中心有600多平方米,设有排练厅、展览厅、培训厅、图书室等,环境优雅、设施一流,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目前已面向辖区居民群众免费开放。街道文化中心建成后,街道向辖区居民群众发放了文化需求调查问卷,根据群众需求对活动场地的功能进行了拓展和完善。辖区居民在文化中心办理“亲民一卡通”后,可凭卡免费书报刊借阅、电子阅览、每周星期四还可观赏电影、参加中心举办的日常公益性展览和各类讲座。文化中心还积极开展地区性的文体教育活动,组建了街道合唱团,舞蹈团,少儿艺术团,书画院、民乐、管乐等精品团队20余支,演员们经常参加区、市及全国的各类演出、比赛等,街道文化中心提供的文化服务平台,让社区老年朋友愉悦了身心,晚年生活也过得很充实。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舞台实践机会和才艺展示平台。[2]
天星桥街道提出“345”工作法贯彻落实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3”即搭建以群众工作办公室为龙头、群众工作站为纽带、群众工作室为基础的群众工作网络“三级平台”,触发群众工作新活力。“4”即建立起以区域化大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大党委为基础,社区楼院联合党支部、“两新”组织党支部为主体,驻街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促进了社区资源和社区服务互利互惠,共用共享。“5”即深化“社区美化”、“平安稳固”、“文明提升”、“品牌社区”和“民生帮扶”五大惠民工程,撑起居民幸福“保护伞”。下一步,天星桥街道还将继续扩大学习范围,通过分批、分层组织中心组、机关干部、社区干部群众等开展学习活动,使党代会精神深入社区、深入楼栋,利用QQ工作交流群、社区微博、坝坝会、社区讲师团等载体无缝式的传达党代会精神。街道十个社区共组织了52名“4050”下岗失业人员、低保户家庭人员和新增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其他需要重点援助的人员,参加了在沙坪坝区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富士康科技集团”的现场招聘会,前来择业的市民享受到了就业和再就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