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早期成为青年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广东青年会”即以此为会址,后成立“中山少年学会”。1912年夏孙中山来京时,曾在会馆花厅会客。孙中山逝世后花厅曾作为展室,陈列孙中山在花厅外的留影以及《总理遗嘱》等纪念物。后曾作为中(和谐)共地下联络站,地点位于五间过厅的西头一间。1933年唐绍仪再次筹资,对中山会馆加以维修。会馆原大门西向,后改坐西朝东。院门迎面有木影壁1座。院内东半部为住房,西半部是花园。分为前、中、后三座庭院,左右有跨院,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64米。会馆主体建筑均南北向。大门位于会馆中部,五檩硬山顶,檐柱间有雀替,门鼓石上雕石狮。花厅正对大门,东面出前廊与主厅翼角连为一体,当心间正楼游廊3间,通至大门。花厅绘有苏式彩画,东面回廊柱间设有花罩。花厅北侧有北房3间,北房西侧及后面建有配房。中院有南房和北房,南房后有游廊数间,与南部的四座西房连接为整体。西院原为花园的一部分,最西端有罩房间,其东有南北房各1座,两房之间有四方亭,四角攒尖,方宝顶,灰筒瓦。1951年会馆由“北京广东省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接管。1987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至珠朝街5号院东、南围墙,西、北至规划红线。后会馆辟为居民院,房屋损坏较严重。其中魁星楼、戏台已拆除,太湖石假山已移他处,花厅、过厅等保存较好。
中山会馆原为清康熙年间进士、身为太子老师的刘云汉购置的一块义地,义地北侧盖有祠堂,供集会悼念及停柩之用。清嘉庆年间义地迁移到左安门内龙潭湖一带,香山会馆始成。光绪五年(1879年)广东香山县乡友扩修香山会馆,购得附近部分房屋和空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朝鲜任职的广东香山籍重要官员唐绍仪回京寓居此处,并筹资扩建香山会馆。三年之后,建成有戏台、花园、假山、回廊等建筑的大型会馆。
1901年,袁世凯擢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重用唐绍仪为天津海关道。唐绍仪在任期间,办理接收八国联军分占的天津城区、收回秦皇岛口岸管理权等事务,成就斐然,令同僚们刮目相看。袁世凯亦上奏朝廷,称赞唐绍仪出色的表现和能力。唐绍仪为南方人,少年时远赴欧美留学,学成后归国,历任职于天津税务衙门、驻龙山商务委员等,后来与袁世凯往来密切,1901年,当袁世凯擢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唐绍仪被委以重任,在任期间政绩斐然。不过在西方民主思想熏陶下的唐绍仪并没有与妄图复辟的袁世凯同流合污,而是愤然辞职回归故里,并结识了孙中山先生。1925年回到家乡的唐绍仪提议将香山县改为中山县,以示对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并出任中山县县长。其实唐绍仪还有很多有前瞻性的想法,但因为当时时局的限制,最终都没有成型。
1911年10月,以孙中山为领袖的南方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结束帝制,实行共和。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慌忙选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南下上海与南京代表伍廷芳谈判议和。从小接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唐绍仪,为自己制定了“清廷不足保全,而共和应当推动”的议和纲领,加快了封建王朝的覆灭,促成了中国共和体制的建立。由此,他在南北议和中与孙中山结为莫逆之交。
武昌起义后,唐绍仪成为袁世凯内阁全权代表。1912年任袁世凯内阁总理。孙中山辞去总统职务后,唐绍仪和一心复辟帝制的继任总统袁世凯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反对独裁,捍卫民主,坚持一切通过议会。在看到自己无力扭转局势时,他愤而辞去总理职务。
1922年回归故里的唐绍仪,辗转回到家乡——珠海市唐家古镇。赋闲在家的唐绍仪并没有忘记自己富国兴邦的责任。1927年,广东国民政府在唐绍仪的提议下,将香山县改名中山县,以志对已故总理孙中山先生之永久纪念。他还建议改良县制,将中山县定为模范县,作为改良县政制度的试验重点。1929年,中央政府决定:将孙中山的故乡建为“全国模范县”,年近七十的唐绍仪不负众望,应邀出任中山县县长。他“以一国总理之资屈就一县之职”,为时人不能理解。但这正是唐绍仪久有的抱负之一。
早在1909年,时任清政府巡抚大臣的唐绍仪,就争取到朝廷的支持,获准在靠近澳门的香洲——也就是珠海市区——建立无税商埠。
1930年,唐绍仪主持中山模范县政务后重开此议,计划在水域环境较好的今珠海市唐家湾一带,筹建5万吨级码头,开辟港澳与内河航线,设置国际无税商埠,以吸引国际资本。
唐绍仪先后两次策划“无税商埠”,就是想建设一个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我们只能看到这张简单的草图。
中山会馆文物保护单位标志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唐绍仪的倡议下将香山县改为中山县,香山会馆也随之改称为中山会馆。1933年,时任广东中山县县长的唐绍仪再次从乡里集资,维修北京的中山会馆。
1894年夏,28岁的孙中山第一次到北京时,当时的香山会馆还未扩建。
“孙中山第一次来北京,很有可能就住在这里。”人大历史学博士黄宗汉说,因为“旗汉分治”政策,汉人只能住在外城。当年的孙中山经天津,北过永定门进北京城。“由于没有孙中山去内城相关记载,孙中山本人也没有访问亲友的记录,孙中山的家乡又在香山县翠亨村,所以按着时人的习惯,他应该是住在香山会馆。”
1912年夏,孙中山第二次来北京时,曾在会馆花厅会客。(花厅应该就是大会议室)
孙中山第二次来到北京,受到同乡会的邀请,出席粤东会馆的欢迎会并在中山会馆的花厅吃午饭。居住在中山会馆的老住户曾深情的回忆:听说孙中山要来,提前就把门廊油刷一新,花厅里前面放的是硬木家具,后面放的是黄色沙发,花厅四周的回廊上和花厅里摆满了鲜花。孙中山穿的是西服,孙中山前夫人穿的是黑色的长裙,里面是白色的衬裙,梳的是日本式发型。同来的还有秘书宋蔼龄。
孙中山逝世后,广东香山县改为中山县,香山会馆亦更名为中山会馆。
孙中山逝世后花厅曾作为展室,陈列孙中山的《总理遗嘱》等纪念物。
中山会馆还是辛亥革命后有志青年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广东青年会”即以此为会址办公,后来成立的“中山少年学会”也在这里进行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和中共华北中央局城工部依照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按不同行业组成北平各工作委员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开展革命斗争,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山会馆就是当时城工部所属地下组织的秘密活动地点。刘仁等同志都曾在这里进行过地下活动。
建(和谐)国后,中山会馆成为民居,并逐渐成为居住了近百户的一个大杂院。最多的时候居住着近400户人家。
孙中山基金会主席、世界华侨社团联合总会主席、香港汇堡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威廉先生回到家乡中山,开始一连四天的省亲和考察行程。记者获悉,他30年来一直为保护北京“中山会馆”奔忙。
上世纪70年代末,香山会馆最后一任会长何源盛之子何威廉远在南洋听说中山会馆面临被清拆,便赶到北京和有(和谐)关(和谐)部门沟通,终于使这个片区的房子保住了。但是,作为公房,搬进去住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乱搭建、改结构的情况日益严重,已经难见当年的园林式岭南建筑风貌了。
何威廉再次找到有关(和谐)部门:“需要我们怎么做!”何威廉是我市小榄籍乡亲、他的父亲何源盛是香山会馆最后一任会长。他说,保护和修缮会馆,不仅是他个人的愿望,也是中山人和众多华人华侨的愿望,更是发扬孙中山革命精神的一个好载体。从2006年开始,居民逐步迁出。北京“两会”期间,作为北京市政协顾问,他再次呼吁政府在迎来辛亥(和谐)百年之际,更充分认识到中山会馆的历史价值,加快修复会馆。
据了解,原宣武区政(和谐)府过去曾采取招商方式对会馆进行保护。但记者发现,这种思路如今已经改变,尽管面临资金难题,新西城区政(和谐)府坚持选择走会馆的自主保护、开发和利用之路,争取市政府资金支持,将会馆保护列入市“十二五”规划。
2021年3月,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