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传

胡乔木传

中文名 胡乔木传
目录导航

基本简介

由邓力群担任组长编写的《胡乔木传》在2015年1月出版,并在春节后低调上市。该书由1994年成立的“《胡乔木传》编写组”所著。胡乔木传记编写组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成立,组长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原书记邓力群(1915年—2015年2月10日);副组长为著名党史、国史专家、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著名党史、国史专家、当代中国史研究原副所长程中原。编写组其他成员包括胡乔木之女胡木英、胡乔木秘书朱佳木等。

编写过程

工作步入正轨

《胡乔木传》的编写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人民出版社在1990年秋邀请胡乔木将几十年的文章汇编成书,胡乔木欣然同意,他其实早就让秘书邱敦红和徐永军、儿子胡石英一起整理他早先发表的文章。借出版社的外力推动,文集搜集整理工作步入正轨。

文章圈定入选

李今中于1991年10月从石油部借调到胡乔木身边,负责文集的各项编辑工作,他表示胡乔木在家中二楼腾出两间办公室,制定的工作原则很简单:看材料、选材料、编材料,每周五汇报。胡乔木本人亲自翻阅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合订本,许多文章未署名或署笔名,别人无法辨认。胡乔木规定,只有全文是他亲笔写的才算自己的作品。

最终,有232篇文章被胡乔木圈定入选,随后中央档案馆挖出36篇社论补充。《胡乔木文集》的第一卷收《解放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的社论和少量其他政治评论;第二卷收党史、理论、政策方面的论述;第三卷是其他性质的文章和杂文。

编写组成立

1994年5月,上级部门批准编写组成立,明确规定主要任务:编辑出版各种专题文集,同时在此基础上对胡乔木的生平进行研究,写出有思想历史深度的《胡乔木传》。并指出,这些工作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系统地总结党的思想理论、宣传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1995年8月,编写组正式成立,邓力群担任组长。编写组设在当代中国研究所之下,该所是邓力群和胡乔木在1989年9月组织建立,专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编撰工作”。

完成初稿

编写组陆续出版了三卷本《胡乔木文集》、《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及其增订本、乔木文丛(胡乔木谈中共党史、谈新闻出版、谈语言文学、谈文学艺术、书信集、诗词集)、《胡乔木集》、《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过两次增订的《我所知道的胡乔木》。

以此为基础,编写组在2006年完成《胡乔木传》初稿,此后不断修改,定稿时是46章,在2010年9月根据邓力群的审读意见向上送审,全书是在邓力群的指导下完成。

中宣部将书稿给8个单位送审,分别是:中央办公厅、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社科院、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邓力群点名要让党史界元老如逄先知和金冲及、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原《求是》总编辑有林参与审稿。最终,从46章压缩至38章。

书籍出版

2015年1月,81.5万字的《胡乔木传》上下册面世,胡乔木身后终于有了官方版的传记。对于成立于1994年的《胡乔木传》编写组(以下简称编写组)而言,他们完成了最重要目标,如释重负。

组长去世

2015年2月10日,就在书出版后一个月,担任组长的邓力群去世。胡乔木之子胡石英在邓力群遗体告别仪式现场说:“邓力群叔叔是我父亲最好的朋友。”

人物介绍

胡乔木(1912-1992)。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周恩来、胡乔木(右)毛泽东、周恩来、胡乔木(右)1938年,胡乔木进入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任宣传部长,翌年主编该部名下的《中国青年》杂志。正是胡乔木在《中国青年》上的撰文,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胡乔木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来临,1941年2月他调任毛泽东秘书,从学徒做起,后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中宣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1949年9月,他参与起草政协的《共同纲领》,10月1日,他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胡乔木在11月被任命为新闻总署署长和党组书记,整顿建政初期的新闻业,制定了许多沿用至今的方针政策。期间,胡乔木改进了新华社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把《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党中央机关报。

1951年,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1949年后第一本重要的党史教材。撰写《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制定第一部宪法、编辑《毛泽东选集》、起草八大文件……胡乔木马不停蹄参与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一项又一项重要工程。

1959年庐山会议上,胡乔木同情彭德怀一行人,最终无奈屈从。1961年6月起,胡乔木迫于神经衰弱症严重,离开了中枢,开始长期休养。文革期间,胡乔木受到批评、审查、揪斗、软禁,按他自己话说是被“冷藏”。

胡乔木胡乔木1975年邓小平复出时,胡乔木受命主持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与“四人帮”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

1977年5月24日,王震和邓力群去见邓小平,王震带上了胡乔木写给邓小平的道歉信。邓小平表示不介意过去的事,要胡乔木放下包袱,并称“乔木是我们的第一支笔杆。”

胡乔木复出后,协助邓小平在意识形态上做了诸多工作。最大的成就,是他担任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的负责人。至今,大陆在建政后的历史问题上都须遵循该决议的定调。1980年,胡乔木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他在1980年代留给外界的最重要印象,是他极力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987年十三大后,胡乔木退居二线,成为中顾委常委。1989年10月,他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定位自己的角色:“可以说我是邓小平改革政策的忠诚拥护者。在某种意义上我是他的亲密助手。”

胡乔木名字最后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是大陆官方于2012年6月2日纪念胡乔木诞辰一百周年。[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