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田

马在田

中文名 马在田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信仰 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 《地震成像技术》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30年10月04日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1930年10月4日,马在田出生于 辽宁法库。1950年,从东北实验学校(现 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中毕业,并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1952年,经国家选派赴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留学,转学 地球物理勘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从苏联列宁格勒矿物学院地球物理系毕业,并获得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师学位 [2]。1957年—1960年,在地质部和石油部联合地球物理研究队工作。主要是对华北100万平方公里新区的地球物理方法和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任该队技术员。1960年—1961年,在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处地球物理研究队工作任队长,工程师。1961年—1964年,在石油部华东石油勘探局研究所任地球物理研究队队长,工程师。1964年—1965年,在胜利油田地质研究所从事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任地震工作方法专题组组长。1965年—1973年,在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调处任大队技术负责人及研究队队长。1973年—1985年,在石油部物探局计算中心、研究院任方法程序研究室主任、院科研 工作负责人和高级工程师,从事地震勘探资料计算机处理方法和程序的工作。1974年—1975年,以技术验收组副组长(技术负责)身份到法国CGG和ELF公司引进中国当时最大的计算机进口设备CYBER720系统(硬、软件)。1975年—1985年,领导专题组从事地震处理方法,地震偏移方法等研究,承担有“六五”国家科技攻关“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研究”,任负责人。1984年—1987年,兼任 山东海洋学院地质系研究生导师 [4]。1985年,调入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工作,先后任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同济大学图书馆馆长等职 [5]。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9年9月28日,庆祝马在田院士从事地球物理工作55周年暨地球物理与环境学术报告会在学校综合楼10楼报告厅举行。2011年6月5日上午9时47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81岁 [6]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马在田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以“突出地震反射标准层方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地震方法,为华北盆地迅速找到油田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领导和参与创建中国大型计算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着重地震偏移成像和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在偏移成像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20世纪90年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震波传播与波场成像”,在深度偏移方法和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方面取得进展[3]

1960年代,马在田在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期间,提出了有别于发现大庆油田的“解放波形”、“突出标准地震反射层”的地震勘探方法,成为当时华北-渤海湾地区公认的地震勘探标志性成果。1961年,根据地震构造图确定了胜利油田发现井——华8井,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新钻探井位,于1962年9月23日打出了日产千吨级的油井。

1970年代,马在田主持中国首个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研发。1973年,石油工业部地球物理勘探局成立计算中心,马在田负责领导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研发,自主研发出的地震处理系统处理出了第一条国产“争气地震剖面”。

1980年代初期,马在田瞄准当时勘探地球物理国际前沿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高阶方程分裂偏移方法[1]

  • 学术论著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7.08 《菲涅尔体地震层析成像理论与应用研究》 刘玉柱,马在田著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09 《学海回眸》 马在田著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12 《大辞海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马在田等卷主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05 《计算地球物理学概论》 马在田等编著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12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 马在田编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9.08 《地震成像技术有限差分法偏移》 马在田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4.10 《波动方程偏移引论》 M.T. Taner,N.S. Neidell著;马在田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3.05 《地震偏移波场外推法声波成像》 A.J. Berkhout著;马在田,张叔伦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78.11 《全国勘探地球物理学术会专题报告地震数字处理的进展与展望:兼论地震讯息的利用波动方程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马在田编写 石油工业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
1963.12 《地震时距曲线解释》 (苏)保格达诺夫著;马在田译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19年12月同济大学网站显示,马在田先后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7]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0年度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度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度 波动方程法地震偏移成像的理论与应用 第四届陈嘉庚奖(地球科学奖)(第一完成者)[4]
1992年度 专著《地震成像技术》 第六届国家科技著作一等奖

人才培养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7.08 《菲涅尔体地震层析成像理论与应用研究》 刘玉柱,马在田著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09 《学海回眸》 马在田著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12 《大辞海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马在田等卷主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05 《计算地球物理学概论》 马在田等编著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12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 马在田编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9.08 《地震成像技术有限差分法偏移》 马在田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4.10 《波动方程偏移引论》 M.T. Taner,N.S. Neidell著;马在田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3.05 《地震偏移波场外推法声波成像》 A.J. Berkhout著;马在田,张叔伦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78.11 《全国勘探地球物理学术会专题报告地震数字处理的进展与展望:兼论地震讯息的利用波动方程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马在田编写 石油工业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
1963.12 《地震时距曲线解释》 (苏)保格达诺夫著;马在田译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荣誉表彰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0年度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度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度 波动方程法地震偏移成像的理论与应用 第四届陈嘉庚奖(地球科学奖)(第一完成者)[4]
1992年度 专著《地震成像技术》 第六届国家科技著作一等奖

社会任职

  • 教育思想

马在田说,读书也好,搞研究也好,最基本的概念、最基础的东西一定要扎实,其他是次要的。现在谈创新,没有自学能力谈何创新,都靠别人来灌输是创不了新的。他也常说,国家必须要有一批能够领军的人,才能使中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8]

  • 学科建设

马在田领导并建立了同济大学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推动并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特色[5]

  • 指导学生

马在田在担任石油工业部地球物理勘探局计算中心方法程序室主任期间,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石油工业界使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地球物理人才,打破了发达国家在大型计算机地震数字处理技术上的封锁[6]

截至2011年6月,马在田在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培养了一百多名研究生,很多已成为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中国国内外企业的优秀人才[6]

人物评价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1年7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1年9月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1991年 人民教师奖章
1991年 上海市劳动模范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3]
1992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华全国总工会
1992年8月29日 首届上海市科技功臣 上海市人民政府[9]
1994年 上海市高教精英
1995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