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1996—2002年,国家二部一局批准为全国第二、第三批名老中医继承班指导老师。
2006年12月,上海市卫生局、人事局、科委批准为上海市师承班博士生带教老师。
2020年4月20日晨,因病逝世,享年94岁。
治疗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疾病(如焦虑、抑郁症、脑动脉硬化、脑萎缩、血管性头痛、心动过速、小儿夜啼、更年期综合症等内科杂症)
曾任以下管理职务:
上海市中医医院睡眠疾病优势专科主任
上海市王翘楚老中医工作室主任、终身教授
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
上海市徐汇区第二联合诊所所长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外科住院医师
徐汇医院中医科中医师、中医科主治医师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处、中医处副科长、副处长、副主任医师
正处调研员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主任医师
上海市中医药情报研究所所长
曾任以下学术兼职: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秘书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卫生局振兴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
上海职工医学院教授
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成果基础理论评审委员
全国针刺麻醉研究会副理事长
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针灸杂志常务编委
中医睡眠疾病研究室主任
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主任(即现上海市中医失眠症特色专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科研顾问
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顾问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会顾问
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名老中医工作室是全国名老中医王翘楚教授带教和指导中青年学习中医经典理论的平台,其通过医疗、科研、教学实践,总结整理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专长经验、发表论文、编写《诊疗方案》《医案》《指南》、专著等,达到可重复、规范、推广应用。临床以中医“天人相应”和阴阳消长规律理论为指导,立“乙肝论治”的法则,采用辩证论治复方加单味专药制剂标本兼治,并辅以中医养性、心理咨询,颇收良效。2009年工作室专科门诊量达21807人次,较2008年增长1.95%,指导完成部级课题1项。
现有学术继承人7名,培养师承博士1名。
著作有《中医科技管理学》等五部,编写专著3本,分别为《从肝论治失眠症-王翘楚学术经验撷英》《花生枝叶治失眠-二十年研究结硕果》《失眠症“治未病”康复预防十二讲》。
发表论文50余篇,交流论文15篇。
国家发明专利证书3项
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奖1项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成果奖2项
卫生部卫生事业管理突出贡献荣誉证书1项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管理的探讨,1987年获上海市卫生局管理奖。
针麻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1989年获上海市卫生局管理奖。
针麻科研工作成绩显著,1989年获上海市卫生局荣誉奖。
“金萱冲剂”治疗失眠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3年授于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
《落花生枝页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和有关药学研究》,2001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重新认识脑在人体中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而恒动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脏器、组织和器官之间,既有其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又在生理功能活动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变化中则是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而实现的,那么,脑作为人体组成的一部分,是属脏还是属腑,脑在生命运动中作用究竟如何?对脑的认识在历代医籍中有过不少记载,但脑的地位和作用在以五脏为核心的中医脏象理论中,只是被作为“奇恒之腑”而与骨、脉、髓、胆、女子胞同等而论,如《素问·五脏别论》云:“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歧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由于《内经》脑为“奇恒之腑”理论观点的影响,使脑的研究在中医界长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因而中医对脑的认识一直处于一种比较模糊的状态。脑是脏还是腑?王老师认为,脑应属脏,其理由是:把脑定为奇恒之腑,主要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从中医脏腑的定义分类来看,“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脏别论》),奇恒之腑既具有“藏精”似脏的一面,也具有形体中空而似腑的一面。但在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具体分类上,则又有与定义不全符合之处,故而表现在一些脏腑分类上的自我矛盾性,如:胆,既具有藏贮“胆汁”(肝之余气积聚而成“精汁”)似脏的一面,但又因胆同时具备贮藏与排泄胆汁的功能,藏而能泻,故有别于奇恒之腑形体中空,藏精而不泻的特性。所以胆在脏腑分类中,既属腑,又属奇恒之腑,概念模糊不清。因此,对传统分类中,奇恒之腑的脑,我们也应重新分析归类,脑位于头颅之中,藏精髓而不泻,既不中空,也无形可见,这就有别于骨、脉、胆和女子胞,所以应属脏。从脏的体用而言,脑为髓之海,髓属阴,脑为“真气之所聚”(王冰),真气属阳,阴为体,阳为用,保持其内在统一平衡,以气血而论,脑赖气充,又赖血养,所以说,脑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赖于脑之气、血、阴、阳的对立统一平衡,这也是脑所以为脏的道理所在。重新确立脑为脏的观点,对正确认识脑在中医脏象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的作用,对中医脑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
看昼开夜合花叶与人睡眠功能的相关性
王老师对昼开夜合花叶萱草花作了深入地研究。萱草花于1988年先用以治疗肝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镇静安眠作用,后经查阅文献,萱草花又名忘忧、鹿葱、疗愁、宜男、黄花菜、金针菜等,性甘凉,无毒,有清利湿热、退黄、利水、凉血等功效,历代文献对其有镇静安眠作用记载甚少,仅在《本草纲目》中有萱草花“可治胸膈烦热,气火有余,夜少安寐,痔疮,便血等症”廖廖数字,王老师以中医“天人相应”和阴阳消长规律为指导,考虑到萱草花有昼开夜合之特性,能顺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而与人“日落而寝、日出而寤”的生活作息规律同步,推测其中可能含有一种促睡眠物质存在,能促进人睡眠,于是正式立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经过大量的临床和实验验证,证实萱草花确有良好的镇静安眠功效,无任何副作用,且其内含丰富的营养成分,也是一种上乘的营养保健食品。据课题协作组对萱草花治疗112例失眠症患者病史资料统计显示,总有效率达88.40%,动物实验也证实,萱草花提取物能明显减少小白鼠的自发活动。此项课题研究结果,已撰写成论文发表,也已开发成2个产品(1个保健营养食品,1个保健药品)推向市场,并于1992年通过成果鉴定,于1994年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王老师在萱草花研究取得成功后,就由此及彼,对另二种昼开夜合花叶、花生叶和合欢叶也进行了研究,经临床和实验证实,(花生叶和合欢叶)也同样具有镇静安眠作用,其中花生叶已找到其有效部位,如今正在向开发Ⅱ类新药方向发展的深入研究中。事实证明,昼开夜合花叶与人睡眠功能确有相关性,此项研究是王老师运用中医“天人相应”和阴阳消长规律指导科研的成功范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