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离子

无机离子

目录导航

概述

无机离子是影响生物水结构和性质的因素。

组成

生命体系中大量存在的无机离子的静电荷,使水分子围绕其周围径向排列,形成有序的离子水化层。有序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小的离子则可能嵌入水结构晶格的孔隙中。不同种类的离子对水结构的影响不同。“结构温度”──与25℃下该离子溶液中水的结构程度相同的纯水的温度──用来描述这种区别。降低结构温度(使水的结构性增强)的离子顺序为:Mg□>H□>Ca□;OH□>F□。提高结构温度(使水的结构性减弱)的离子顺序为:K□>Rb□>Cs□;ClO□>NO□>Cl□。显然,仅仅用离子的电荷密度还难以解释上述现象,至今尚无完美答案。细胞内的水具有与大分子溶液中相类似的表现,而且更为复杂。除各组分的作用外,细胞这一多组分非均相体系中众多的相界面,使表面作用影响更为突出。此外,细胞精细结构的分区阻挡效应,使细胞内水的转动、平动、扩散都受到阻碍。通常,转动相关时间τ0比正常水要慢几个数量级。用核磁共振等多种方法测得各种组织中水的自扩散系数D,仅为正常水中的1/2或更低。

实验室检查

1. 钾 (K)

正常参考值:3.5—5.1 mmol/L

临床意义:血钾增高见于:经口及静脉摄入增加、钾流入细胞外液(严重溶血及感染烧伤、组织破坏及胰岛素缺乏)、组织缺氧(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碍、休克)、尿排泄障碍(肾功能衰竭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毛地黄素大量服用。血钾降低见于:经口摄入减少、钾移入细胞内液(碱中毒及使用胰岛素后、IRI分泌增加)、消化道钾丢失(频繁呕吐腹泻)、尿钾丧失(肾小管性酸中毒)。

注意事项:避免标本溶血,及时分离血清,不可使用含钾的抗凝剂。尿钾测定要准备留取24小时尿,容器内应加入麝香草酚异丙醇或草丙醇防腐。

2. 钠(Na)

正常参考值:136—146 mmol/L

临床意义:血钠增高常见于: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烧、烧伤、糖尿病性多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及继发性醛固铜增多症。血钠降低常见于:肾脏失钠(肾皮质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胃肠失钠(如胃肠道引流、呕吐及腹泻),抗利尿激素过多。

注意事项:标本避免溶血。

3. 氯化物(Cl)

正常参考值:98—108 mmol/L

临床意义:血清氯增高常见于:高钠血症、呼吸性碱中毒、高渗性脱水、肾炎少尿及尿道梗塞。血清氯降低常见于:低钠血症、严重呕吐、腹泻、胃液、胰液、胆汁液大量丢失、肾功能减退及阿狄森氏病等。

注意事项:取血后即时分离血清,防止氯离子细胞间的转移,使结果偏高。尿氯化物测定时应加入甲苯防腐。

4.  钙 (Ca)

正常参考值:2.2—2.63 mmol/L

临床意义:血钙增高常见于:骨肿瘤、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急性骨萎缩、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维生素D射如过量。血钙降低: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软骨病、小儿手足抽搐症、老年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炎、尿毒症、低钙饮食及吸收不良。

注意事项:血标本不能使用鳌合剂(枸橼酸钠、草酸钾、EDTA—Na2)抗凝。24小时尿钙测定可加6 mol/L的盐酸10 ml防腐。防止尿中钙沉淀。

5.  磷 (P)

正常参考值:0.8—1.6 mmol/L

临床意义:血磷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维生素D增多症、肾功能不全或衰竭、多发性骨髓瘤或骨折愈合期、急性酸中毒、白血病、淋巴瘤、骨肿瘤用细胞毒素类药物治疗后使磷从细胞内释出,血磷增高、老年性白内障、妊高症孕妇、新生儿。血磷减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佝偻病或软骨病、连续静脉滴注葡萄糖,同时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措施,或患胰腺瘤,伴有胰岛素过多症、肾小管变性病变、乳糜泻、甲亢、肝硬化、肺心病。

注意事项:血中磷的含量受紫外线的影响很大,因此,夏季含量比冬季高。空腹取血,进食导致血磷下降,尽快分离血清,以避免血细胞内有机磷渗入血清。标本采集、测定过程应避免磷的污染。

6.  镁 (Mg)

正常参考值:0.7—1.1 mmol/L

临床意义:血镁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阿狄森氏病、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及糖尿病昏迷。血镁减低常见于:先天家族性低镁血症、甲亢、长期腹泻、呕吐、吸收不良、糖尿病酸中毒、原发性醛固酮症、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后。

注意事项:溶血的标本对测定有干扰,采血过程中应避免镁的污染。

7.  二氧化碳 (CO2)

正常参考值:22—29 mmol/L

临床意义:血清二氧化碳增高:①代谢性碱中毒:如幽门梗阻、库欣综合征、服减刑药物过多等。②呼吸性酸中毒:如肺心病、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麻痹、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和气胸等。血清二氧化碳降低:①代谢性酸中毒:如严重腹泻、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症、感染性休克、服酸性药物过多等。②慢性呼吸性碱中毒:由于长期呼吸增速,肺泡中PCO2减低,肾小管代谢性HCO3排出增多。

8. 铁 (Fe)

正常参考值:7.0—32.0 mmol/L

临床意义:血铁增高: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肝炎、铅中毒及维生素B6的缺乏症。血铁降低:常见于各种缺铁性贫血、恶性肿瘤、肝硬化、长期失血、铁吸收障碍。

注意事项:标本不能溶血,采血后即时送检,标本不要接触铁容器。[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