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桥乡地处鄱湖之滨,居湖口中部,东接付垅乡,南连武山镇,西有城山、舜德、流芳,北临南北港,是由原江桥、文桥两乡合并而成,地域面积64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南面有山,北面是水,山水相依,环境优美。文桥乡交通便捷,距离县城11公里,距离九江30公里。文桥乡文化底蕴深厚,流传已久的青阳腔已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朝时期彭泽县衙旧址就在文桥乡的柳德昭自然村内。文桥现有19个行政村,辖238个村民小组,全乡32000人,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水果、水产等其他各业为辅。全乡有耕地面积29840亩,主要生产粮、棉、油。去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达2185元。
改革开放以来,文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在湖口率先崛起”这一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乡,科技富民”两大战略,突出抓好“集镇建设、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三大重点,努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这几年,通过全乡上下的齐心协力,均桥工业小区已初具规模,目前传统的有两个主导产业:一个是以板斧加工为主的两个工具厂,一个是以石材加工为主的7个建材厂。新兴的企业有投资千万元的九江正大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江西科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到2007年7月底,全乡共完成税收780万元,位列全市三十强乡镇的第十二位。
文桥乡有着较为突出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是一块藏金的热土,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地方,有着无限美好的、近在眼前的发展前景,文桥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胸怀欢迎社会各界人事来这里共创辉。
改革开放以来,文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在湖口率先崛起”这一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乡,科技富民”两大战略,突出抓好“集镇建设、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三大重点,努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这几年,通过全乡上下的齐心协力,均桥工业小区已初具规模,目前传统的有两个主导产业:一个是以板斧加工为主的两个工具厂,一个是以石材加工为主的7个建材厂。新兴的企业有投资千万元的九江正大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江西科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到2007年7月底,全乡共完成税收780万元,位列全市三十强乡镇的第十二位。
交通便利是本乡一大特点,九景高速、景湖公路穿境10公里以上(均桥集镇还设有九景高速出入口),另扼都昌、湖口十几个乡向湖口、九江方向的出口(从均桥集镇出发到湖口只需10分钟时间),设计中的衢景九铁路在境10公里左右。均桥是湖口交通的重要枢纽。
均桥集镇是1999年省规划设计的移民新镇,是湖口第二大中心集镇,集工业、商业贸易、服务等为一体。该集镇有两大优势,一是交通便利,二是有大片已平整好的土地等待开发利用。目前,乡政府已搬迁到均桥办公,该集镇已有500余户居民,大型企业2家。
目前,全乡经济以种养业为主。2004年粮食总产1.5万吨,棉花600吨,油料总产量2272吨,当年出栏肉猪9841头,水产品产量3308.3吨;乡镇企业主要以建材开采、加工、农具制造、服装、金属制品、特厨调料、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年产值8802万元;2004年,招商引资实际进资达3200万元,新上项目5个,新增税收158万元;2004年财政收入403.515万元。社区环境方面:电话装机2702门;学校22所,在校教师286人、学生5764人;卫生院2所,病床36张。
文桥乡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县法院、县公安局均在本镇设有派出机构,文桥派出所首创的“三警联勤”工作制度,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为维护一方平安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2006年以来,文桥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农工部的直接指导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五好一新”的工作机制,以创建文明活动为载体,以村镇规划为龙头,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以“三培两带”活动重点内容的创建班子为组织保障,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思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几年的努力,全乡累计投入1685万元,建设了51个新农村建设点,共涉及农户2016户,人口8046人,连续几年走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先进行列。
全面完成了以“三清七改五普及”和“三绿一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建设。“三清”方面:清垃圾50吨,清污泥62立方米,清路障72处。七改方面:改水2016户,改厕2016户,改沟16公里,改路68公里,改房726间,改栏203间;改环境方面:整修池塘52口,修建公共活动场地42处,改建竹篱笆7380米等。五普及方面:普及太阳能335户,沼气260户,有线电视1812户,电话2016户,基本普及了庭院经济。三绿方面:庭院植树16000余株,路旁植树6800余株,村旁植树5900余株。一处理方面:按照我县垃圾处理“4个五”工作模式,配备保洁员51人,建设小型环保焚烧炉35个,清洁屋棚38个,垃圾分类桶(箱) 283个,回收袋1500只,板车51辆等,基本做到了垃圾不出村。通过村庄整治,使新农村建设点农民达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新生活。
按照县委提出大力发展九江水梨、水产,形成农业特色产业“2+3”发展格局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建设了九江水梨示范基地800亩,特种水产示范基地2000亩,药材基地等,使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
我们以培育新一代新型农民为重点,通过建设点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庄,和谐村镇”及“五好家庭文明户”的创建和评选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爱留守儿童,培训农民种养技术,建立了4支腰鼓队,3支舞狮队,2支农民文艺演出队,农民的文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