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目录导航

个人简介

成就

  德彪西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并设法远离这一称谓。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不管怎样,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已降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生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德彪西一家原是农民世家,在约1800年他们由勃艮第迁至巴黎。其祖父是贩酒商,后则成为一名木匠。而德彪西的父亲曼纽-阿希尔(Manuel Achille)则曾在海军当步兵七年,后来与妻子维多林定居圣日耳曼昂莱并经营一家瓷器店。

  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他也是曼纽夫妇的头一胎。曼纽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个海员。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举家搬迁到戛纳的姑姐克莱门汀(Clementine)家。虽然德彪西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幼年时就显露出显著的音乐才能。克莱门汀为德彪西安排了钢琴课,由一位叫让·西汝蒂(Jean Cerutti)的意大利人担任教师,于七岁开始学习钢琴。

求学

  1871年10岁的德彪西获得曾是肖邦学生的Marie Mauté de Fleurville的关照。1872年,11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有Ernest Guiraud、Louis-Albert Bourgault-Ducoudray、Émile Durand、Antoine-François Marmontel、César Franck、Albert Lavignac。德彪西是一个看谱就能知音的学生,他的钢琴提弹奏得非常出色,可以进行专业演奏,他演奏过贝多芬、舒曼和韦伯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第二叙事曲》。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就显露出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在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为了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合,他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他弹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传统规则予以预备和解决。为此,他常常遭到教师们的责备。

升华

  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柴科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这个机会使他受益匪浅。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的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1883年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他以他的《L'Enfant prodigue》获得罗马大奖,他获得了一份奖学金和前往设在意大利罗马的法兰西学院4年留学的资格。

扬名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荡儿》荣获罗马大奖。从此,他的创作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他还广泛结交当时欧洲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作曲家,并对瓦格纳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5年-1887年,德彪西是在意大利罗马度过的。

  1888年他没有完成罗马的学业,就离开那里,到德国拜罗伊特参加音乐节,在那里他被瓦格纳式的歌剧震撼了,他在拜罗伊特呆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瓦格纳早在1883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青年德彪西。

  1889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那一年巴黎艾菲尔铁塔树立起来。在博览会上,德彪西听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对十二平均律和五声调式影响深刻。

成型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1890年以后,德彪西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他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他经常参加他们的艺术讨论聚会,这些艺术家们的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德彪西。他开始欣赏他们的诗,并为这些诗歌谱曲。这时,他的音乐已开始带有“印象主义”色彩,并逐渐发展成为他最后总的艺术风格。

生平履历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1881年首次访问俄罗斯。他对新的和声学和印象派音乐结构的发展作出贡献。音乐信仰方面开始支持华格纳(Wagner),后来转向反对韦格纳的音乐。他的歌剧巴利斯(Pelleas)和马利山特(Melisande)风格与他的所有前辈不同,而与目梭斯基(Mussorgsky)的自然风格相似。1894年,牧神午后带给他音乐方面首次成功,之后还创作了很多著名作品,例如“儿童世界”、交响诗“大海”、李耳王等。

       世人总是称德彪斯为印象派作曲家,但是他本人对此说法却非常愤怒,事实上象征派的诗人(像是马拉美、魏伦、梅特林克等)对德彪斯的意义远比印象派的绘画要来得大。印象派画家所要捕捉的是光影感觉,而德彪斯就像这些画家一样,他尝试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而且要用最经济的方式把某个念头的正确本质凝塑下来。德彪斯可说是一位革命性的音乐家,他创新和声与旋律,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虽然他的作品还存在著调性,但是几乎已经濒临溃散的地步。经过德彪斯创新之后,音乐创作就不再被既定规则所限制,改革风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德彪斯的乐曲几乎都有标题,但并不表示他有意创作标题音乐,他从不说故事的,宁可给听众一个印象,他的音乐只是暗示人们某种意象,而不明白的指出。德彪斯曾说:“我最鄙夷那些唯唯诺诺企图制造意义的音乐”。德彪斯早年相当崇拜华格纳,但在萨替的影响下这股狂热很快就消逝,他自称为“法兰西作曲家”,意义在表达反华格纳立场,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更进一步表明反德意志。他将法国固有的清新可爱、高贵典雅与德意志的冗长繁琐、厚重笨拙相比较,他认为:法国子民将精致与色彩视为掌上明珠,所以法国音乐家若以堆砌响度为能事就不是法兰西风格了。

       德彪斯从小就具有高尚品位,当同伴对那些便宜的糖果垂涎欲滴时候,他却宁可选择一小块精致蛋糕;当然长大后就成为品位超卓人士,买的书籍、印刷品无不美轮美奂,饮食方面非常讲究,他是偏好鱼子酱美食家;穿著更是尽善尽美、精心搭配,时尚所流行的衣饰都曾出现在他身上,总之德彪斯重质不重量。德彪斯是天生叛逆者,从小就有满脑子疑惑,往往对长辈提出一些令人尴尬问题,而自己却不以为意。在音乐院学习时也对老师提出诸多挑战,令法朗克、纪罗等音乐家七窍生烟,火冒三丈。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德彪斯是个很难相处的人,朋友极少,说得上来的只有萨替与皮耶勒威。他对私生活极端保密,男女关系错综复杂、风波不断;他1887年从罗马返乡后就与盖布瑞尔.杜邦同居十年之久,后来却另娶罗莎莉.泰克希尔为妻,盖布瑞尔为此举枪自尽,所幸并未身亡;和罗莎莉结婚没多久又另寻新欢,勾搭上有夫之妇艾玛.巴铎克。艾玛的前夫是银行家,已育有数名成年子女,在与前夫正式离婚前就为德彪斯生下一个女孩(小名秋秋),所以当艾玛与德彪斯在1905年结婚时,大多数巴黎知识份子都站在罗莎莉这一边。

       德彪斯最感兴趣的音乐是穆索斯基与爪哇的甘美朗音乐(他发觉甘美朗音乐也运用对位法);对过去的音乐家一个也看不上眼,而且还批评的很难听;德彪斯相信:音乐因其本性使然,绝不可能被局限于传统与固定形式窠臼中,音乐是颜色与韵律的组合,他拥有得天独厚灵敏双耳,能创造出正确的音乐色彩,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无法用后天的训练培养。

       德彪斯创作了不少钢琴曲,但他却没有专业的钢琴技巧,他犀利的触感足以弥补一切缺憾。德彪斯穷其毕生精力要将钢琴从电光石火声音中释放出来,弹琴时就像直接在琴弦上挑抹,未曾经过琴键与琴槌干预,大量运用踏板创造出前所未有效果,从他指尖流泻出来的音韵简直就是一首首清澄优美的诗歌。

个人经典

德彪西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全曲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德意志歌剧院合唱团

作品简介: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作于1892-1902年,根据梅特林克的同名剧本而作,历时10年,这是德彪西的最重要作品,它凝结了德彪西所有在音乐领域内的伟大探索。剧情叙述国王阿凯尔的孙子戈洛在山林中遇到梅丽桑德后,戈洛爱慕她并与她结婚,不久,梅丽桑德与戈洛的异父兄弟佩利亚斯产生了爱情,戈洛妒火中烧,最后杀死了佩利亚斯,又猛击梅丽桑德。梅丽桑德受重伤后,临死前生下一女,戈洛最终后悔莫及。此剧故事并不连贯,只是一连串象征性情景的延续,德彪西在这里描绘出一个梦境般的世界,罗曼·罗兰因此而称他为“一个伟大的梦境画家”。但这部作品1902年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时,剧作者梅特林克却曾一时狂怒,咒骂它“一败涂地”。这张唱片,由美国籍的女中音斯塔德唱女主角梅丽桑德,由美国著名男中音斯第尔威尔唱佩利亚斯,比利时籍的范·丹姆唱戈洛,这三位是演唱这部歌剧的最佳人选,加上柏林爱乐乐团与德国歌剧院合唱团的优秀表演及卡拉扬的诠释,此唱片以精致而著称,人声清晰透明,半音阶的管弦乐有一种神秘、连回,波动如水的细腻美感。剧情虽是一个印象的组合,卡拉扬却赋予了一气呵成的连贯感,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德彪西管弦乐作品全集

       贝努姆、海丁克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作品简介:不论用印象主义概括德彪西的音乐是否准确,我们必须承认,那种对瞬间印象的陶醉,短小灵活的结构,诗情画意的氛围,以及精密的网状织体所造成的崭新音响效果的确是独树一帜。这套廉价双张又是一个物所超值的组合,除《春天》之外,德彪西的九首管弦乐作品都收录进去了,珍贵的是,《英雄摇篮曲》是由贝努姆指挥的,时间不长,亦可窥见大师的风貌。或许是海丁克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而有意为之吧。海丁克本人从来锋芒不露,但却充满自信,指挥风格冷静敏锐,他把作曲家的作品推到前台,自己隐于背后。这样的处理对德彪西尤其适合。

德彪西大海游戏

       布列兹指挥新爱乐乐团

       作品简介:德彪西一向喜爱大海,据他本人说,“大海一向对我很好,让我看到它的种种情绪”。1905年问世的交响曲《大海》,是最典型的印象派杰作。它的三个乐章实际上就是三首交响素描,分别冠以“海上——从黎明到正午”、“浪花嬉戏”和“风与海的对话”的标题。第一乐章描绘了黎明时刻大海的安详、自在,并从睡梦中渐渐苏醒。第二乐章嬉戏的浪花四处飞溅,乐队音响欢快而飘忽。末乐章“风与海的对话”有一种不祥之兆,仿佛暴风雨即将来临。大海既是壮美的,也常常显得狰狞可怖。这张唱片还收录了德彪西为贾吉列夫芭蕾舞团写的舞剧《游戏》,其音乐也常被演奏和录音,毕竟德彪西的乐队作品不多,每一件都显得珍贵。以冷峻、精确而著称的布列兹,无疑是德彪西管弦乐作品的最有说服力的诠释者之一。

德彪西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鲍多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作品简介:《牧神的午后》前奏曲,作于1892-1894年,首演于1894年12月22日,由古斯塔夫·多列指挥。德彪西原计划写一组作品,此曲为序曲,最终,他只写了这首前奏曲,这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马拉美的诗是牧神的独白。牧神是想象中一个头脑简单而耽于声乐之乐的神话人物,他在阳光灿烂的森林中醒来,像是梦境又像是真实的,他遇见了两个美丽的山林女神,她们不敢接受他狂热的求爱,拒绝了他的拥抱。最后森林越来越温暖,牧神终于昏昏欲睡,梦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中。评论家认为,鲍多的这个版本,是最优秀的CD录音之一,鲍多把《牧神的午后》烘托得更逼真和充满诗意。唱片里还收录了《大海》和芭蕾音乐《游戏》,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个人创意

       德彪西这位现代音乐的创始者,开发了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于 1862年。他的前辈中并没有音乐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店主,穷得不能给他的儿子任何种类的教育, 因此他计划使他的孩子成为一个水手。但是一位曾经做过肖邦学生的好心肠的夫人,对这个有音乐天赋的 孩子很感兴趣,于是免费给他上课。德彪西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努力学习,十一岁的时候, 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乐学院。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期间,成为某位有钱的俄国贵夫人的一个三重奏中的钢琴家,并且有机会到 欧洲各地旅行——佛罗伦萨、维也纳、威尼斯,而且最后在那个贵夫人的俄罗斯庄园里住了一段时间。 在那里,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从民间音乐中为他们的祖国创造一种民族音乐的俄国作曲家。 德彪西对这些俄国音乐家所使用的,与别国作曲家们所用的大调、小调音阶大相径庭的奇怪音阶 非常感兴趣,这些音阶是建立在狂热的东方民族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的。

  一年以后,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并像许多别的法国音乐家们一样,赢得了罗马奖而完成了 他的音乐学院课程。但是他写的音乐与别的音乐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传统古典音乐中所用的大调 和小调音阶。有时,他会回到早期教堂音乐的那些有点古怪的古老调式上去,他还经常使用一种 全音音阶。 我们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是由七个音组成的,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而大调与小调音阶之间的区别在于 那些半音放在哪里。在大调音阶里,半音总是处于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 之间。在小调音阶里,其中的一个半音总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间,但是也有几种不同的小调间音阶, 在那里,第二个半音处在不同的地方。德彪西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 (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 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德彪西对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任何一个音乐家都 不曾有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德彪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 正像一种颜色往往是由一些别的颜色组成的那样(紫=蓝+红,橙=红+黄,等等),一个音往往也是 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各种音是由空气中的各种振动引起的,而正如我们从希腊的单弦琴上看到的那样,一个音是高还是低,要看振动有多快。但是,一个音除了第一个或主要的振动之外, 还有一些次要的、共鸣式的振动,正象一块扔到水里的石头引起的不是一个波,而是一圈圈不断扩展开的波纹。 泛音中的第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个音,这是德彪西不用助听器也能听得见的音。假如我们有一架调音调得很准的钢琴,不出声地按下一个琴键,然后很响地敲击它上面或下面的 第五个音,我们就往往能听见它作为另一个音的泛音,发出德彪西曾经用耳朵听得见的效果。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三个泛音还要高,但已十分微弱。 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

  造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样的乐器,其中的较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那样的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较为洪亮的音质。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听见,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由于德彪西 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 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

个人作品

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夜曲三首》

舞 剧:《玩具盒》、《游戏》

歌 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钢 琴:《意象》、《版画》、《儿童园地》、《12首前奏曲》、二首《阿拉伯风格曲》

对他评价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奠基人,是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作曲家。他以管弦乐、钢琴这两个领域的创作的巨大成就,开创了“印象主义音乐”的新型音乐风格,因而备受后世作曲家的尊敬。其音乐的和声建立在全音阶和“教会调式”、东方五、六声音阶的基础上,常采用块状和弦和四、五层叠置和弦,和弦的进行方式是平行进行为主。旋律是短小动机作主导。管弦乐的配器,注意突出管弦乐的特殊音区,以此寻求其独特迷人的音乐,色彩收藏。[1][2]

       钢琴语言和钢琴识体也完全不同于传统。他的声乐创作紧密结合了法国语音的宣叙性质,但仍显示出精美的,田园式的抒情风格。他的音乐渲染了原题材的幻奇性和一种飘忽不定、模模糊糊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雾体的瞬间感受和主观写意的标题性思维,以及偏好对水、光、夜、气、雾等不定因素的形象地描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