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格

克洛德·格

书名 克洛德·格
发表时间 1834年
目录导航

故事梗概

《克洛德·格》是雨果以囚犯为主人公的三篇小说之—。故事梗概是:19世纪20年代中期,巴黎—个穷苦工人克洛德因失业而饥寒交迫,为使情妇和孩子不至于冻死、饿死而被迫伤窃。偷来的虽只是仅供三天的面包和柴火,却给自己招来了5年的牢狱之苦。在狱中,他凭着自己的“聪颖灵巧,精明能干”,赢得了所有。叛逆者的归顺”,但却遭到了狱卒们的憎恨,甚至遭到了典狱长狄先生隐秘的嫉妒和不可调和的仇恨。狄先生带着既消逝而又安慰的神态告诉他,他那不幸的女人已成为妓女。他不仅用克洛德的“妻子”和孩子的不幸道理从精神上折磨他,而且还无端地把经常用食物接济他的难友阿尔班给偷了窃,从肉体上摧残他。在经过多次恳求典狱长将同伴还回的尝试失败以后,克格德在自已脑中的神圣法庭里庄严地判处了狄先生死刑。并且在11月4日那天替天行道,当着81名难友的面,用斧头劈死了典狱长,结果他自己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作品赏析

《克洛德·格》的主人公克洛德之所以作出牺牲自己的选择,是因为他己无法认同自己目前的生存环境。对一种生存方式的不认同,必然导致人去认同另一种生存方式。尽管克洛德所选挥的是有悖于常理的、极端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在社会这个外在的生存环境的逼迫下而为之的。他本是个聪颖灵巧、精明能干的工人,虽没受过教育,一字不识,但他善于思考,也颇有天分。本来这样一个人是颇能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形成契合与认同关系的。即使是在监狱这个叛逆者的收容所里,他都能赢得大家的钦佩。但正是这样—个适应力很强的人,在社会上却混不下去,找不到工作,也没有温饱的保障。

这就说明,社会这个大的生存环境出了问题。要想解决问题,除非改善这个生存环境,此外别无他法。克洛德自我牺牲的选择,是他对人的恶劣的生存环境揣摩后得出的结论(实际上也是雨果对人的社会生存环境所作的人文思考):“命运把他安排在一个糟透了的社会里,使他终于走上了盗窃的道路;社会把他投入到一个坏透了的监狱,使他最后坠入杀人的陷讲。”穷苦人在这种环境下已无法为生了,必须改善这种环境,或者以暴力摧毁这种恶劣环境,以重新营造—个更美、更善、更真的生存环境去适合整体人类的生存。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1802年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父亲为拿破仑麾下大将。少年时期家庭因父亲职业而追随军旅迁徙各处,虽然家庭环境困难,仍然持续接受教育。 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43岁时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处死刑。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第三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 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LesMiserables),同名音乐剧即依此小说改编而成。 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第二共和),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无论政治或文学,均有贡献。 1885年,雨果以83岁高龄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